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道德经》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探索

  • 投稿丁丁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19次
  • 评分4
  • 72
  • 0

王如平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作为国学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的《道德经》,其内容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深入挖掘其识人、用人、管人、育人、留人智慧,对提高我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道德经;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90-03

当我们谈到人力资源管理时,往往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发达国家。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这正如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铃木博所言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原理,几乎都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找到根据。”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国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博大精深,字字玑珠,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深入挖掘其识人、用人、管人、育人、留人智慧,对提高我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识人智慧

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识人必须有“自知之明”,同时不被表象所迷惑。

1.自知之明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33章)古人说,得人才者得天下。苏东坡在《议学校贡举状》中指出:“得人之道,在于知人。”而知人是一门学问,要掌握一定的艺术。知人首先要自知,自知比知人更重要。因为只有自知,然后才能知人。所以,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故察己则可以知人。”老子还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71章)其大意是说能知道自己无所知,这是最高明的了;不知道自己无所知,这就是毛病,之所以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圣人意识到了这个病,所以才没有这个毛病。老子在这里又是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2.不看表面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45章)老子此言在于提醒领导者识别人才时,不要只看表面、看眼前,而忽视本质、忽视发展、忽视潜力,从而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明代有一个学官,名叫张和,正统年间参加廷试,本来按才学可得第一名,因为一只眼睛有毛病,被判为第四名,这可算“以貌取人”的一个典型事例。老子曾告诫我们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81章)老子在这里就是要提醒领导者,那些善于卖弄者未必有真才实学。

二、用人智慧

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善于授权、减少干扰,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

1.人尽其才

老子曰:“事善能。”(《道德经》第8章)意思就是要因人制宜,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事善能”表现在用人上就是“无所弃”。老子还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道德经》第27章)意思就是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从不废弃人,不抛弃万物,这才是最高层次的聪明。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存在毫无用处的人,只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他的作用。管理学家泰勒也说过:只要工作对员工适合的,他就是第一流员工。能岗匹配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位置,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清代杨时斋将军善于用人,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其岗位。他把聋子安排当侍从,可以避免泄露军事机密;把哑巴用以传递密信,万一抓住也问不出个所以然;瘸子则命令他们去守炮台,有利于他们死守阵地。这个典故深刻说明,人才放错了地方会变成庸人,庸人找准了位置会成为人才。

2.善于授权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第17章)老子在这里实际指出了领导的四种境界,从低到高分别为:侮之恨之的领导,即就是领导者通过强迫命令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实施的领导,被领导者虽然表面上屈从,但心里却很恨;惧之敬之的领导,即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惩罚实施的领导,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敬而远之;亲而誉之的领导,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心理距离很近,大家感觉到领导者可亲可敬,当面背后都称赞;不知有之的领导,即领导者的影响无所不在,但被领导者感觉不到被领导、被管理。显然,老子指出,最好的管理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员工能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因此,作为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授权,不能事必躬亲。这正如韩非子所说的:“下智者用己之力,中智者使人之力,上智者用人之力。”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人物,虽然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他大小权独揽,事必躬亲,下属缺乏锻炼、提高机会,造成了国家人才匮乏,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尴尬局面。

3.减少干扰

老子曰:“悠兮,其贵言。”(《道德经》第17章)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48章)老子在这里强调,管理者在授权后也应退居幕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

三、管人智慧

处理好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老子在《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实施柔性管理、自主管理、心本管理,才能提高管理的成效。

1.柔性管理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40章)这就是说,“反”是道的运动形式,“弱”是道的运用,即道以柔弱的特性发挥作用。《道德经》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都是说明弱的作用。反之,老子认为“强”终归失败。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皆明此意。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道德经》第8章),对水之“德”十分赞赏。他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把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领导者要实施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人,而是依靠对员工心理的影响,依赖从员工内心激发出的主动性。

2.自主管理

老子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道德经》第27章)其意是指,善于结绳的人,不结绳扣,别人也无法解开。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制度是约束人的“绳子”,但却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内化于心”的自我约束力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

真正的管理,要依赖被管理者的自动自发,如果需要频繁动用严厉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败的开始。这一点早为历史事实所证明。秦始皇制定了严刑苛法,天下大乱,导致灭亡。汉高祖、唐太宗法律简明,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美国学者肯尼思·克洛克与琼·戈德史密斯曾在合著的《管理的终结》中指出,管理的终结不应是强迫式的管理,即利用权力和地位去控制他人愿望,而应是“自我管理”。

3.心本管理

老子曰:“心善渊,与善仁。”(《道德经》第8章)其意是指,管理者应当似水在渊,静以涵养万物,渊深莫测;动以顺万物之用,变化无穷,以仁义收拢人心,利济群生。老子其实在强调,管理者要培养自己的善心,在处理与他人关系要做到与人为善,才能凝聚人心。

古人讲“人定胜天”,不是指人类最终能战胜自然,而是指人的心安定了,才能去改造自然。从管理角度讲,管人不如安人,安人不如安心。《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这里实际上已提出了心治为管理之要的思想。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它就是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即要由心出发,不仅要尊重人的内心感受,而且要善于影响人的心灵,从而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的自觉。因此,心本管理可以说是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

有人说,物本管理在美国,人本管理在日本,心本管理在中国。古人早就强调: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这正如孟子所说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孟子·尽心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小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治心。有心无法,法由心生。有法无心,法随心减。以此为依据,管理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专制(利用权力,使人驯服);控制(利用训诫,使人服从);法治(利用制度,使人约束);理治(因势利导,使人觉悟);心治(遵循规律,顺应人性)。

四、育人智慧

育人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老子在《道德经》提倡“不言之教”、“为学日益”和“道法自然”教育。

1.不言之教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2章)意指圣人处事时会以无为的心态行为去处事,教诲人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去使别人得到启发。老子还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43章)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不是说教育者不能说话,而是指不以教育者的身份说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自己觉悟,从而达到不教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为了不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亲身体悟。这也是《道德经》里一贯主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观点。

大名鼎鼎的西门子公司有个口号叫“自己培养自己”。它是西门子公司发展自己文化或价值体系的最成功的办法。他们把相当注意力放在激发员工的学习愿望、引导员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营造环境让员工承担责任、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会成就感等方面。

2.为学日益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56章)意指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8章)为学日益是指学习是越多越好,为道日损是指做事情的时候越精简越好。

“为学”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为道”就是对“为学”的一种应用,是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为学”与“为道”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学”是对知识的积累,是“为道”的前提;而“为道”又是对“为学”的一种验证。为此,老子告诉我们,“为学”要精益求精,而“为道”要奉行“大道至简”原则,越简化越好。

3.自然教育

老子曰:“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意指学习一些众人所不学习的,还原众人造成的所有过错,目的在于帮助天下所有人民维护自然状态而不敢有所为所欲为。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提出了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反对的就是那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正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体现。

五、留人智慧

人才对组织的忠诚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老子的《道德经》指出,领导者只有做到“处下”、“不争”、“德信”、“宽容”,才能凝聚人心,把优秀人才留下为组织服务。

1.处下

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66章)意思是你要当上等人民,说话必须客气些。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狠话,把别人压在脚下,必须处下,对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老子还说:“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第68章)这是说善于用人的人,必先有谦下之德,才能得到人的诚心辅佐。

老子认为领导要虚怀若谷,他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历史实践证明,领导者不以己为能,以德为重,以众人为上,礼贤下士,贤能者必能效其力,助其成就一番事业。如刘邦筑台拜将,怀着真诚之心,终而感动了韩信为其效力。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诸葛亮的匡扶汉室,鞠躬尽瘁之助。中国古代军事家吴起爱兵如子,有“百胜将军”之誉。一生战76次,胜54次,平22次,从无败仗。

哈佛商务评论的名文《喜玛拉雅山上的领导课程》一文得出结论:领导必须服从于整个团队的需要。个人的利益和爱好不能凌驾于集体的利益之上。领袖的意义在于服务,也只有当领袖真正为了团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的权威才真正树立起来。

2.不争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处人之所恶,故近于道。”(《道德经》第8章)其意是说,最好的道德就象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甘心情愿的流向人人厌恶低位,所以水德接近于道。

“不争”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道德经》中五次讲到“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68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

老子认为,领导者具有了“不争之德”,不与人争利,就能获得属下的拥戴和支持,无往而不胜。例如,冯异为东汉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为人谦让,不矜己功,有时在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他常常主动引车让道。但是他带兵却十分严格,进退之间法度自如,在众多将领之间军容最为整齐。部队驻扎下来休息的时候,将军们都喜欢在一起喝酒吹牛,夸耀自己的功劳。每当这种时候,冯异从不参与,经常一个人到树下静坐,于是军中给他送了个雅号:大树将军。起初刘秀的部队将领和士兵都混在一起,闹出了不少矛盾,后来下令调整,将士兵分给固定的将领。许多军士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3.德信

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49章)其意是说,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

领导者个人品德的修养是管理的起点。道家提倡“修己体道”,儒家提倡“修己以安人”,这都是在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下属才会认可和接受领导的价值观,进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宽容

老子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16章)意指认识了人之常理,把握了客观规律,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才能处事公正,处事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到死都不会受到危险。

一个宽容的领导者才能聚集四方人才,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荀子曰:“君子贤而能容众,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曹植曰:“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唐太宗的明哲和宽容极大地鼓舞了魏征以及其同僚的忠直之气和效力之心,而这正是造成贞观之治的一大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光普.读透《道德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2] 钟永森.道德经与无为管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

[3] 张国平.古今用人之道 [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