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23次
  • 评分4
  • 12
  • 0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赵淑英 宫文霞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本文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介绍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以作为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一种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事务管理 人才培养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于2010年,下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虽然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建设、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

以职业能力为主导选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课程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作情境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的局面,学生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注重以岗位需求为引导,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创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行业专家座谈,确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技能的综合培养,形成由前导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和岗位适应技能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加重了实践教学比重,占到总学时的53%。

2.实训实习项目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分层递进的实训实习项目架构。将实训实习项目分为三层:第一至四学期,进行学习项目化、以任务驱动的各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第五学期初,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进行综合模拟训练;第五至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岗位适应技能实训。实践证明,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服务学院,开发院内实训项目。大胆进行院内“校企合作”尝试,实践“全员育人”理念。与学院组织人事处合作,开发“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项目;与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在院内)合作,开发“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服务”项目,结合《会议活动与组织》课程,安排大二学生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服务,从赛前准备,到赛中服务,再到赛后总结评估,全过程参与,成为很好的会议活动与组织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

因势利导,开发特色实训实习项目。针对高职学生不喜“静”喜“动”的学习特点,开发特色实训实习项目。案例一:创新开发出“伊力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公司化教学实训项目,旨在通过完全公司化的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搭建一个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是“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第一年,就为本地区9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累计为近1000名学生(人次)成功推荐了兼职或实习就业信息。案例二:《社会组织资源开发与筹款》课程开设时,正赶上2012级社会组织管理专业吴某同学不幸患大病休学治疗,其家境贫困,难以承担大额医疗费用,亟需社会帮扶。该课程以“为吴某筹款”为实训项目,成立“为吴某同学筹款委员会”在全院范围内进行筹款实践,仅在校内筹得2万余元善款。该项目的开发为公共事务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方向)提供了精彩的实践教学案例。

3.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经多方争取资源,校内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已经建成8个校内实训室,具备了网络查询、软件模拟、场景仿真等功能,基本能满足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适应技能训练的需要。

同时,积极拓展校企(社)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组织教学团队,先后与40家企(社)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共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基地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这些基地的建成和深化合作,已经成为学生专业认知、第二课堂教学、校外活动和实习就业的主要阵地。

4.数字化建设

课程教学实现了多媒体化,PPT、录像、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广泛运用。课程相关的学生考核、课下答疑、学习交流,选课、调课、课堂考勤、课程安排等完全通过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教师与学生共建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QQ群和微信平台,因网络的即时、及时、互动、共享特点,成为师生教学交流、信息传递、融洽感情、增强凝聚力的极有效手段,每天点击率达到近百次。

二、因材施教

1.设置“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学分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2个学分的素质养成与职业精神学分,有4个项目4类活动:第一学期完成“公益ABC”项目,目标是促使学生对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有初步认识和理解,提升其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第二学期完成“志愿同行”项目,目标是启发学生对志愿者、志愿服务、公益理念的直接、理性的理解和思考;第三学期完成“相亲相爱一家人”项目,班级,目标是通过团建与素质拓展,促使学生对团队产生体验式理解和思考,同时增进学生们对团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第四学期完成“薪火相传”项目,目标是通过“我的公益职业生涯路”设计大赛,力促学生对公益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有感性但深刻的认知和思考。通过素质养成与职业精神项目,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明显增强。

2.为大一、大二学生安排学业导师

学业导师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围绕学生学习和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或引导,定期召开学习方法、学习难点、专业指导主题班会,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并提供工作经费保障。在学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学业困难逐渐减少,对专业和班级的归属感更强了。

3.组织各种活动挖掘学生个性潜能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秉持“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组织各种活动,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如举办系旗、系会、系训设计大赛;开展20小时学生志愿者公益服务;成立“伊利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为学生搭建一个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举办“公益滋养生命”、“用人之道”系列讲座,拟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认识不够的弱点等,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组织特点

1.改革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做驱动,从知识准备到项目实施,最后再进行项目评估的过程化教学组织设计,形成了特色;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参与度越来愈高,与实际脱节现象有明显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改后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有明显提高。

2.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8个学分的素质养成教育,旨在以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为主线,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育爱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普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爱心及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大家普遍反映,教室里吃东西的少了,抽烟的少了,环境整洁了,上课出勤率高了,学生更有礼貌了。

3.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校内理论和实训学习,一年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的整体教学组织,使学生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职业能力循序渐进提高。特别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生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学生就业率高,2010-2012级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据“麦可思”为我学院做的人来培养质量报告数据,2013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55%,高于全国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4.组织专业技能大赛

开发设计了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office办公能力大赛→简历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设立大奖,奖励比赛优胜学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跨专业的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四、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从单一的注重学业考核向人才综合素质评价转变。通过素质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课程实训项目、课外活动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等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了教学考核从注重学业考核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实习生、毕业生受到实习、就业单位的好评。

课程考核由一次性成绩考核向全过程考核转变。将原有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改造成全过程考核评价。将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全过程考核更全面,并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效果明显。

考核类型多样化。形成性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作业、实训项目和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型,着重测试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类型多样化,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课程内容不再死记硬背,而更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做法,以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一种探讨。我们相信,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对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