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公开招聘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69次
  • 评分4
  • 43
  • 0

戴晔 常州大学人事处

摘要:高校实行公开招聘是深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公开招聘具有岗位类别多、时间跨度长、考核方式多样等自身特点。目前,高校公开招聘工作面临政府部门统得过死、管得过细的困境,高校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缺少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等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改变监管方式,高校应创新人事管理模式,包括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招聘小组,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 公开招聘 问题 对策

高等学校能否选拔、吸引一流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日益成为能否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国家人事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都高度重视人员的招聘工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政策规定,为规范高校公开招聘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升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奠定了基础。但在操作层面,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亟待研究和改进,以期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招聘工作质量。

一、高等学校公开招聘的政策背景

2005年,原国家人事部第6号令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明确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对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尚未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公开招聘实施办法的,要在2011年3月份前出台。已经出台实施办法的,要分类细化要求,完善公开招聘组织工作规程。到2012年,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人事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了各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如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2011年印发了《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江苏省教育厅在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在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对公开招聘工作做出具体规定,给江苏省高校的公开招聘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工作规范。但是,由于用人需求的专业性、多样性和特殊性,高校如何在适用统一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管理模式下,结合宏观政策规定和高校招聘特点做好自身的公开招聘工作,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二、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特点

1.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共性特点

(1)强调严谨性与规范性。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招聘方案须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报省、市公开招聘综合管理部门核准备案;核准备案后,在核准备案部门的门户网站、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单位网站和其他相关媒体向社会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公告内容一般包含招聘的岗位、实施程序和操作步骤等。招聘公告发布后不能擅自更改。高校在规定的招聘计划有效期内,严格按照已经发布计划和公告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工作。

(2)讲求公开、公平和公正。国家和地方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制度的政策规定,旨在通过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达到公平的工作目标,实现公正的根本目的。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有学术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这种客观上的人才需求特点也倒逼高校的招聘工作必须秉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宗旨,严格程序,严肃纪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2.高校公开招聘的特殊性

(1)岗位类别多。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多,大体可以分为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工勤岗三大类。其中,专业技术岗又分为教师岗和其他专业技术岗,教师岗中还分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以及教学科研并重等等不同类型。对于不同的岗位类别,不同的人才需求,公开招聘的方式必然要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

(2)时间跨度长。相对于一般事业单位而言,高校的公开招聘工作时间跨度长,尤其是针对专任教师岗位,因为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人员需求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高校的公开招聘通常是“常年招聘,招满为止”。

(3)考核方式多样。高校岗位需求的多样性,必定带来考核方式的多样性。高校公开招聘必须坚持“按岗招聘、分类管理”原则,按照不同岗位的具体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不同类别的考试、考核的方法,择优聘用,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效果,提高高校招聘工作的质量。

三、高校公开招聘工作面临的困境

1.政府部门管理中的问题

(1)统得过死。以开考比例为例,政府部门出台的公开招聘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每个招聘岗位和报名人数须达到1:3的比例才能进入考核程序,由于高校一般引进的都是高端人才,往往因为报名人数达不到比例而无法开考,错失招聘到优秀人才的机会。

(2)管得过细。目前高校的公开招聘都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备案,由政府部门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公布信息、统一考核、统一办理录用手续,由于组织与管理形式的过于统一,环节较多,时间过长,高校选人、进人缺少自主性。事实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中明确规定:“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创新团队,经市级以上公开招聘综合管理部门同意,可在招聘公告发布、报名结束后,简化程序,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稀缺的、高水平学者和学术团队,即使是简化了一定的招聘程序,但经过公告、接洽、商谈、考察等环节的“琢磨”,时间一长,经常就“稍纵即逝” “花落他家”了。

2.高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很多高校没有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组织招聘工作,甚至没有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经常是某个职位已经出现空缺,才考虑组织招聘,招聘工作滞后于教学科研的需求,是当前高校招聘工作的一个典型问题。其实,人力资源规划是招聘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个高校的定位不同,发展战略也有较大差别,因此所需的人才类别、素质结构等各不相同。高校及时做好全面、缜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不同发展阶段学校招聘的人员类型、数量以及人员补充时间做出及早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教职工队伍结构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同时,有计划的招聘工作,还能避免盲目引进,造成人才浪费。

(2)缺少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通用的考核考试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对拟引进人才的评价,事实上,高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中,通用的考试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方式。相对于高校岗位类别多样、人员层次多样的招聘需求,这种人员评价体系稍显单一。就高校而言,对不同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应该有侧重考核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应该有侧重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对管理人员,应该有侧重行政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只有评价体系比较科学、完善,才能使招聘者得其所需,被聘任者人尽其才。

四、提高高校公开招聘工作水平的对策

1.政府层面应改变监管方式

教育部人事司于2013年面向200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属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人事干部所做的问卷调查中,高校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和完善以及主管部门管得太死等,已经成为各高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中央大力实施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教育人事主管部门需要摒弃对高校公开招聘实施的“大一统”精细化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进人的宏观调控,如核定岗位指标,制订各类别岗位的聘用标准,规范考核和聘用程序等,学校在标准范围内,自主开展公开招聘工作,扩大高校的人事自主权。

2.高校层面应创新人事管理模式

(1)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国家人事部已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些高校也把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处,由此可见“人事处”的工作定位应当看成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与服务。人事部门应该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力求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学校各类人员的需求与供给;各学院、系部在学校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院(系部)的人力资源规划,使高校的公开招聘工作切实可行。

(2)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如前所述,高校的岗位类别多样,大量、经常性公开招聘的主要是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这两类岗位的考核方法为例,对于专业技术岗位中的专任教师岗,应侧重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科研潜力方面的考核,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招聘的专任教师都是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可以不采用笔试形式,而是重点探索能测试出应聘者潜质的考核模式。对于管理岗位,应侧重职业能力,一般都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对于笔试,可逐渐推行试题库形式,组建专家命题组,确保笔试的质量和安全。而面试,则应该因岗而异,题目多样,以便招聘到最合适的人选。

(3)成立专门的招聘小组。为体现公开招聘的公平公正性、严肃性,学校可以根据拟聘岗位的层次和级别,组成相应的招聘工作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教授、相关学院人员、人事部门以及工会代表组成。在强调“教授治校”,充分尊重教授们在学术评价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从大学的管理运作角度来看,探索教授和行政管理的“共治”,力求使高校人才招聘工作重视人文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4)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公开、公平、公正是公开招聘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行监管,使得公开招聘工作真正“阳光”,从而达到最佳的招聘效果。但是高校的招聘工作,特别是专任教师的招聘,由于组织考核次数多,频率高,监管难度就大,所以在常规的利害关系人回避、人事部门全程参与、拟录用人员公示等手段外,还可采用吸收工会代表参与考核以及不同学院相互监督考核等手段来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旺金.美国高校如何吸引优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7)

[2]熊丙奇.四大问题困扰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中国改革,2006(11)

[3]李延保.大学文化和大学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2006 (2)

作者简介

戴晔,196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