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 投稿Ener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305次
  • 评分4
  • 83
  • 0

郑军 李雯雯 周涛 陆晓东 吴志颖 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

摘要:学生主体性是课堂教学之本。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学生主体性所遇到的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解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重塑学生主体性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教学,从学生、教师、教学机制、教学要素等多角度,对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提出几点意见,即在不偏离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针对学生间的主体差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建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探索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主体性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主体性是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的视野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受教育者在与作为认知客体的教育影响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属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等。”

通过各种关于学生主体性概念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学生主体性的涵义包括以下两层主要意思:首先,学生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对象性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相对于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所突显出的中心地位。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学生对自己主体角色的认同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内在动力教学是由师生双边共同完成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建构学生主体性时,除需要教师做出积极的努力外,还应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动力,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需要其内在机制的催化。学生对自己主体角色的认同感是决定学生自主意识能否有效形成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在确立学生对自己主体角色的认同感时,应以学生为着力点,即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使学生在交往性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相对于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所突显出的主体地位的客观存在性,进而以直观的形式确立学生对其主体角色的认同感。

2.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外在动力

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环境间接进行的。”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时,同样应关注外界环境对其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间接推动学生形成自主意识。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往往被当作纯粹的客体来对待,学生所处地位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言九鼎的局面,改变教师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使学生能够以“存在者”的身份同教师实现民主的对话。此外,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意味着教师将学生视为有见解、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而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对其主体价值的认可。可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学生的自我觉醒,是推动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外在动力。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教师在建构学生主体性时,其关键在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认为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反思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权被放大,然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权利却被忽视,因此导致部分学生主体地位的遗失。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重点展开教学。但受学生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所认为的难点各不相同。所以教师盲目的以个人的观点垄断课堂教学,不仅造成了无意义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扼杀。

由此,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教学中原本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学情,展开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这种让学生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的行为,有助于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感受到教师对其主体性的认可,将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保障。

2.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作为一种隐性教学要素,对于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说,不同程度的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时间是教学的基本条件,时间的一维性使得教师对时间的利用状况制约着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状况。”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独霸整个课堂,希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够成完能更多的教学内容,但是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加的、被迫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未知知识的主动探索,是无视学生学生主体性的行为。

由此,为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即教师应合理的规划教学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留出充沛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自主规划自己学习时间的主人,为学生的能动性提供一个宽松的、自由的施展空间。

学习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要素,承载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各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有助于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学情自主学习,对其学习主体性而言是一种无形的释放过程,其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其主体地位的自主建构,最终激励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去参与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

1.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优化学生主体能力,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若想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应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确立科学的教材使用观。教材是优化学生认知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时,应先确保学生对教材的正确使用,以保证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主复习时都能够有效地提取教材信息。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内在需求。最后,应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探索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促进主体性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具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能动性,改变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被动接受较多、主动探索较少的教学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等学习行为的形成。

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过程,又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等学习行为的形成,对于建构学生主体性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2.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性是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可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视为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为建构如今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日渐缺失的主体性,应积极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改善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使学习主体获得更广阔的自主思维空间,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推动学生主体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必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观有“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即在优化学生主体学习能力时,为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和‘对话’中,可以进行自主‘改造’、自主‘创生’或自我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时,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以保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此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逆向、多向的思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J].江西教育科研,1996(6)

[2]周波.三十年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周建锋.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4)

[6]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107

作者简介

郑军,1982—,男,讲师,博士,从事大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