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679次
  • 评分4
  • 10
  • 0

李静秋 沈阳工学院

基金项目:沈阳工学院博士启动科研基金项目“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我国当前青年就业创业形势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有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工作除了高校教育以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关注和扶植。本文从高校、企业以及政府“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相关政策与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青年就业创业成功经验,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创业 “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

一、“三位一体”协同创新

所谓“三位一体”即高校、社会企业或组织、政府三者以带动青年就业创业为目标,共同推进协同机制的形成。“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部2011年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及外企、科研机构等的深层合作,根据需求不同挖掘出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路径。

从教育及实践的角度分析,高校、企业及政府三方在就业创业教育机制构建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青年就业创业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多元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多个主体及多个要素的互动合作。第一,高校是对在校青年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基地,主攻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新工作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训练等。第二,无论在校还是毕业,青年就业创业实践需要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岗位。近年来,高校已开启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企业的优势,协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机遇。第三,青年就业创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政策导向、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青年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深化,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缓慢,虽然独立院校逐步将其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但从根本上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也十分困难,从而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的状况,导致青年就业供需失衡,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不协调,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不能够很好的形成协同机制。

2.高校与政府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目前针对就业创业课程和实践体系的实施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青年就业创业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在2014年11月下发了《关于做好 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方高校应将就业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开设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同时提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资金及基地建设等支持,鼓励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然而,高校与政府并没有共同形成全面的为青年就业创业群体服务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相应服务和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加深,对于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责任主体、青年就业创业总体的联动式协同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等都需要高校与政府共同探索。

3.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联动力量薄弱。首先,由于缺乏政策激励,应用型大学中的科研项目与社会经济市场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产生脱节,导致校内对学生在发明创造、创新等方面的观念淡化,对提升青年创业创新的意识能力,政府与高校之间尚未形成一套有效地政策激励制度。其次,政府与企业之间尚未就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实现协同机制。目前,各地政府都已经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虽然拥有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支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高校与政府孵化基地之间的合作落实起来存在一定的制约。青年就业创业活动适合在校园内开展,但现有条件很少有相关企业为此搭建平台,相关的政府政策支持也不够完善,所以,“三位一体”的联动尚未找到一个契合点,使联动机制构建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就业创业机制的构建

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青年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即要以政府支持为主导,高校支持工作,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协同,在追求共同利益和相关法规制度的前提下,共同承担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责任,以带动青年与市场经济形成人才供需平衡为目标,实现协同创新就业创业机制的构建。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为激励青年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三方联合主办创业项目招标,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够找到洽谈合作伙伴,另外,一些由于找不到合适项目而无法进行创业的青年也能够借此机会选择招标项目,从而降低成本。在“三位一体”的联动过程中,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都具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协调组织就业创业指导;企业搭建创业实践活动平台;政府则提供政策帮扶和支持,以此逐步构建多方参与,共同配合,协同联动的责任运行机制。

1.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就业创业机制构建。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对人才结构与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二者的契合度越高,青年就业就会越充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会越顺畅;如果契合度偏低,就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引导,扩大企业参与,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能力评估体系,从而使学生对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准确定位,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构建完善的见习制度。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结合企业的利益诉求,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和培养能力,立足于青年专业方向和求职诉求,提高青年见习岗位与最终就业的匹配程度。

2.加强政校、高校之间就业创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第一,青年就业创业实际上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发挥力量的系统工程,加强政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尤为重要。所以,政府应适时建立健全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相关政策,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如为青年再就业提供培训;加大青年创业申请手续简化、资源供给、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执行力度等。在相应的政策体系完善过程中,应搭建政校合作创新体系。第二,高校间加强合作,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构建开放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如此能够优化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青年进行思想观念、专业技能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及企业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就业创业的氛围,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

3.加强校企之间的就业创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能够充分契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合作教育平台的搭建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首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前应积极与典型企业开展研讨,听取人才培养意见建议,从而使其人才培养计划的设定更加符合企业及社会的诉求。同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相关合作企业也应积极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服务,如提供相应的先进设备操作培训等,从而使高校培养模式得以优化,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校企之间应该经常开展有关就业创业文化的合作。如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认同。第三,校企之间可以通过申报联合课题等促进双方合作。第四,高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可以设立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为青年增加岗位学习锻炼的机会,提升其综合专业技能,同时又节约了企业的人才招聘等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