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视域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325次
  • 评分4
  • 57
  • 0

王洪飞 隋长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项目:“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辽宁省社科基金[L14BSZ020]2014—2016。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构建贯穿古今中外的时空视域;创设双元互动的动态视域和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视域的视角,就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维思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培育 多维视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本文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多维的方式、平台、渠道、手段,进行多维思考。

一、构建贯穿古今中外的时空视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整合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的同时,能坚持正确的判断,能融会贯通而不忘记根基,能博采众长而不迷失方向,可以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1.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的内容,尽管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上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工作中。

在实施途径上,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把学校看作用来争取青年一代的“重要政治工具”。因此,学校德育目标不仅是能力、道德与价值观的判断能力的教育,而且是“灌输思想信仰”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得以实现,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

(1)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德育。西方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上都列有专门的德育类课程。如英国的政治课、宗教课;法国的道德公民课、哲学课;德国的伦理课、社会课;美国的社会研究课、职业道德课;澳大利亚的价值观课等。由此可见,开设正式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各国共同的作法。不过,不同国家在德育课的侧重点上有不同。

(2)隐形教育

隐形教育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V·澳渥勒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而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应采取措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校园生活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揩宿舍、操场、食堂、图书馆、校风、学风、社团等,所有这些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品值观。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最早出现在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美国大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成为国外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并直接管理和督导,一改以往放任的状态;同时注重德育的渗透性、多样化与完整统一性,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人格的榜样。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古代先贤给后人留下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并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1)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

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大学》突出的记述了“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意义。人之所以要修身,一是为去物欲所蔽,修养人性之本善;二是以修身为本,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

儒家育人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对修身自得方法,强调了两点:一是克己自省;二是迁善改过。

孔子认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克己”,用社会道德准则自己约束自己用。而“迁善改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克己”、“内讼”、“正心”、“诚意”等进行反省内求方法,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宋朝朱熹提出,知善必须体现于力行,只有经过道德实践人们才会真正认识道德理论的合理性。他认为,行是知的完成。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其观点虽有以知代行、混淆知行差别的倾向,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修养中知与行应该是统一的。明末清初王夫之特别强调“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王夫之非常赞赏中国典籍中的一句话:“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他认为,在学、问、思、辩、行五者中,“第一不可容缓,则莫如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榜样示范在古代道德教育中效用是十分突出的。

(3)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方法

这一方法包含了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道德习惯的自然养成及内化接受过程的重要性。儒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强调从小开始,至老而不多辍,并为这一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例如,朱熹把对学生的教育划分为学生的要求和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但它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的受教过程,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明其理”。他把小学的“学其事”规定为五部分:“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事”、“杂细事宜”,每一项都与道德修养相连。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纲常伦理的教育。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在浩繁的儒家经典中选择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大学的基础教材,并对其重新进行了诠释。

儒家主张对孩童实施蒙养教育,提出了“养正于蒙”,使孩童在“洒扫应对”中接受道德教育。宋代思想家程颐创作了“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使之在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养正。这种道德养成的方法,在当时对培养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现时、放眼未来,借助科学的手段,采取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促使其提高认识、排除困惑、解决思想问题。这些方法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地喜爱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不受场合限制的学习方式必然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宣讲、个别谈心等固有的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继续发挥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优点外,更需要不断研究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建立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二、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视域

宏观层面主要结合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发展态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把握,引导方向;中观层面,结合人们的具体生活实际,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层面,立足个体发展和思想实际,通过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1.把握宏观,舆论引导

现在,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作传播的,尤其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方面,西方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东西还很少。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思想领域纷繁复杂的局势,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呈现出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舆论引导,从宏观上把握人们思想发展的动态,增强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始终引导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比如举办时事论坛、形势政策报告会,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创办理论研究报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新闻追踪报道等。在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与舆论引导相配合,在宏观层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中观审视,立足现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立足于生活,理论上的描述与实际生活不能反差太大,否则人们不会认同这此理论。如我们强调“友善”,如果对大学生中的特困生、单亲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等特殊群体不够关心,这种理论讲得再动听也无济于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把说与做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3.深入微观,研究心理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保证,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关注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出发,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心态的有序化、合理化和融合化,形成多样共生、有机统一的社会心理局面。这样,社会成员才可以在对照主流价值观中觉察和体悟自身思想行为的正当性与道义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

三、构建显隐结合的系统视域

该方法模式主要研究怎样以显性教育为先导、以隐性教育为重点,显隐结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而系统全面地构造出有效的方法模式。

1.显隐结合,相得益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被人感知的程度上看,其方法有显型方法和隐型方法的区分。所谓显型方法,是指教育意图能够让受教育者明显感受到的教育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道理、观点和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受教育者。所谓隐型方法,则是指教育意图不为受教育者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客观存在的特点在于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隐型方法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也可以是精心营造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可以是物质环境的美的熏陶。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具趣味性、感染性,更具吸引力,在带给受教育者愉悦的同时增强教育的实效。

2.齐抓共管,系统运作

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作,与学校各个部门都有密切联系。学校党委应该管,校长应该抓,专业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也应该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和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守“道德围墙”,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使大学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最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一种良性的教育循环。作为一个培养系统,需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各个环节目标统一,各部分结构优化;二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形成的综合教育统一;三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育统一;四是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方法、形式的系统性统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第1版)[M].人民出版社,2012,1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6]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

[7]金世灯.西方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5(3)

[8]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 ] .思想政治教育,2004(6)

[9]黄惜.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及育人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

[10]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洪飞,1961—,男,辽宁庄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书记,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隋长虹,196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研究方向: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