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

  • 投稿金知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89次
  • 评分4
  • 41
  • 0

孙洁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投资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增长较快。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金额已猛增45倍。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额创纪录地达到了101亿美元,欧盟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境外投资目的地。然而当前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进程。所谓直接投资(FDI),即以合资、独资等形式直接进入他国进行的生产贸易活动,也被称为实体投资。如何克服技术、研发、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升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效率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特点、制约因素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

(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呈快速增长格局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欧盟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在2014年,欧盟已超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实现贸易总额615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 9%。同时,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在投资水平、质量、总额等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格局。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额首次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创纪录地达到了1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近1.7倍。欧盟也由此成为了中国仅次于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后的第三大境外投资目的地。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在十余年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从2005年的1.8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03.5亿美元,存量从2005年的7.6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619.3亿美元(见图1)。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产泛

自2005-2014这十余年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呈快速上升趋势,投资的产业分布也非常广泛,其源动力应该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在不断的扩张并延长自身的全球生产线,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外汇储备;其二,中国逐渐获得了欧盟丰富的技术、品牌、人力等资源。据统计,2014年中国在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超过30个之多,投资项目共计173项。中国在对欧盟直接投资排名前六位行业中的化学制品、公共服务、汽车制造三个行业的投资均达到了1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同时,投资规模排在前四位的行业中,都至少有一项大型并购案例。如在公共服务行业中,中投公司收购了法国燃气公司;汽车制造行业中,吉利并购了沃尔沃;化学制品行业中,万华实业并购博苏化学;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中,中石化并购了Emer-ald能源。除此之外,2014年中国对欧盟的金融服务、软件IT服务业方面进行的直接投资也颇具规模,分别占直接投资总额的2. 51%和1.28%。另外,单从投资项目的数量来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通讯设备、工业机械设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分别占比17. 45%、9.95%和9.08%。

(三)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地区相对集中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集中丁^“老欧洲”地区(2006年以前的欧盟15国,包括法国、德国、爱尔兰等)。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问,原欧盟15国吸收的中国直接投资数额占到总数的85%以上。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数额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法国、英国、德国,这三个国家是欧盟的三大主要经济体。截至2014年末,我国对法国直接投资共有约价值107亿的89项投资交易。中投公司对法国燃气公司的投资就高达32亿,接近总额的1/3;我国对排名第二位英国的直接投资共有约价值98亿美元的127项投资交易,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金融业、采矿业等;我国对排名第三位德国的直接投资共有79亿美元的157项投资交易。中国的投资者更青睐于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尽管直接投资金额并非最高,但投资者数量最多,行业分布最广‘泛。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案数量超过了欧盟总数的1/3,涵盖工业机械制造、电子通讯、金融服务、IT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总体而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法、英、德三国,占直接投资总额的45. 86%。

(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近几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大多是出于利益关系考虑的政府行为。而事实上,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丰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12 2014年间,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人型并购案例中,有以三峡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混合所有权企业,以中投公司为代表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除此之外,还有纯私有企业、个人投资者等。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5-2014)》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具有国有背景企业的投资数额占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的72%,占投资存量的70%,占投资交易数量的37%。由于具有国有背景的企业在资源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在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总额、投资存量上都占到了七成左右。而从投资交易数量来看,私有企业与个人投资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占比63%。总体而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主体多种多样,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势头。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中国工业化水平在高端技术层面落后于欧美

据《联合同2014年工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中国工业体系已逐步完善,拥有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全部22个行业,且制造业的出口值与增加值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位。然而与欧盟本土企业相比,高端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制造业中的核心设备、零部件主要来自于欧美等国进口。美国研究机构HIS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中光纤制造设备依赖度最高,达到了100%。往下依次是集成电路芯片设备进口依赖度达85%,石油化工装备达80%。另外,就制造业中高端产品增加值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相较于欧盟国家还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德国、爱尔兰、法国、英国制造业中高端产品增加值分别占其国内GDP的59. 3%、54. 6%、50. 2%、48.1%,而中国这一比重仅为41. 2%。

(二)中国工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活动落后于欧盟

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工业整体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总量指标已逐步接近于欧盟甲均水平。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升至1.89%,逐渐接近与欧盟的平均值2. 03%。然而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较均超过了3%,德国、法国、英国的整体研发投入也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再从基础研究投资来看,2014年中国投入占GDP的0.42%,远低于欧盟国家0. 72%的平均水平。而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造成中国工业创新活动在原创性、持久性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突破。通常企业的创新活动是衡量一国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但在创新活动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盟国家。2014年,欧盟有54. 3%的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中国这一比重不足30%。除此之外,欧盟国家还致力于提高组织效率、加强市场营销等非技术创新。

(三)中国企业的研发队伍以企业为主,高校研发人员占比较少

据欧盟统汁局数据显示,2014年欧盟研发人员总数为253.6万人。其中企业、政府、高校研发人员分别占比51. 3%、16. 8%、31. 9%。而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研发人员总数为205.3万人,其中企业、政府、高校研发人员分别占比70. 6%、15. 9%、13. 5%。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研发队伍以企业为主,政府研发队伍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高校研发人员占比较低,不足欧盟国家的一半。另外,从企业的研发情况来看,2014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72. 4%。从数据上来看,已接近全球发达国家75%的标准,但当前中国企业的大部分研发投入都用于现有产品、技术的完善与升级,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比重较低,由此也造成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高科技含量低。

(四)相较于欧盟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所欠缺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企业经济实力空前高涨,已具备在欧盟开展大型并购的实力。自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欧盟并购金融大幅增长,占欧盟并购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7. 5%上升至2014年的21. 4%。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相继发生,瑞典、法国、波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这些企业中既有私营企业,如博苏化学等,也有国有企业,如法国燃气公司等,这都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机遇。此后,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投资并购案例大幅增多,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主要日的地。然而相较于欧盟跨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所欠缺,还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按照国际惯例,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达到其总收入的30%以上,方能被认定为跨国企业。但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15.3%,远低于国际惯例,甚至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这一比重达到30%以上的仅为25家。其二,中国企业的大型并购案例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国经贸委员会发布发数据,2014年全球跨国大型并购项目共计68项,交易金融超过30亿美元。其中欧盟企业有24项,占35. 29%。而中国企业仅有3项,占4. 41%。其三,中国企业对欧盟展开大规模的海外直接投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目前欧盟国家基本没有建立面向中国企业的投资网站,使得中方企业无法及时掌握当地市场动态。尤其是在遇到市场突变时,因缺乏应对能力可能影响到中国企业国际经营。

三、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欧盟直接投资的金融政策支持

外汇管理政策改革是政府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金融政策。对于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步伐,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长远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政府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全局统筹,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简化手续、放宽限制。遵从国务院减少、简化行政许可项目的精神,缩短审查时间,有助于企业把握时机与商机,迅速占领市场。如取消外汇风险审查、投资主体利润保证金等制度,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调动其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其二,多管齐下、全力支持。中国企业在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流动资金短缺。外汇局可与财务公司、商业银行等通力协作,帮助跨国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通过财务公司运作、银行委托放款等形式,在满足跨国企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也为促进其做大做强奠定了资金基础。其三,设立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专项基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联合中国财富基金、金融机构等组建控股公司并设立基金,用于面向欧盟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基金主要投向于东盟的基础设施、新能源等行业。

(二)重视欧盟战略布局,紧抓关键产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企业想要在欧盟抓住时代前沿的关键产业,必须针对欧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这实际上也是促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全球战略布局中,对于实现行业功能多元化、提升议价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中国企业在本土的战略布局己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上下游投资、横跨行业发展等。但在海外以及欧盟战略布局方面还显得滞后,有待于加强。当前,依据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国企业可从资源、房地产、互联网等产业入手,通过紧抓关键产业,成为应对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重要策略。首先,资源类产业的布局与国家资源战略导向密切相关,中国企业应将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行业作为在欧盟国家投资的重点。其次,中国房地产依托于融资优势在2010-2013年里增长迅猛,但自2014年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中国房地产企业应将目光投向于欧盟市场,如投资国外酒店、高级住宅等。既能够迅速占领欧盟市场并从中获利,同时能够缓解国内房地产市场可能从顶峰滑落的风险。最后,互联网是行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中国企业可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开展欧盟优质资产的投资,如通过收购顶级平台、先进技术等,从而进行关键点布局。

(三)选择正确投资方式,推进欧盟市场并购

对于企业而言,采取并购手段是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促使企业寻求协同效应规模效益,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战略目标。自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在欧盟各国参与并购的企业空前高涨,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出于“抄底”目的,以相对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取欧盟资产;二是受人民币持续升值、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资产的价格更具吸引力。可以看出,多年的发展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已占据着重要地位,贸易外向度正持续提升。欧盟市场拥有着丰富的原材料、能源,以及优质的客户群体,这些客观因素都将促使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实施并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当前鉴于中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多企业集中于能源、制造技术等行业的并购。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可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权衡:其一,产业链上游资源的稳定性。其二,技术更高级别的升级。其三,欧盟市场需求。其四,并购企业现有的市场渠道资源是否有利于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推进欧盟市场并购。

(四)培养复合技术人才,提升管理水平与效益

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并购都仅仅是手段与形式,要想在欧盟国家实现占领市场、打响品牌、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与效益。由此,中国在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进程中,必须从两条路径推进:一方面,企业家们必须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并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科研、创新中;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协作建设,进…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中国企业通过加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在欧盟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健康发展。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对外投资的先进经验,中国企业在借鉴时必须结合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等。

(五)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模式

当前中国研发人员多集中于企业,高校研发人员占比较少且联系少。由此,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模式,促进企业、政府、高校的协作与资源优化配置。所谓“产”,即企业制造、生产。“学”,即与高校加强沟通、协作。“研”,即与政府研究所、研究院协作。“用”,即针对市场需求、客户群体。由此,一方面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专业优势,对关键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改善,来推动和保障企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企业对市场的认知、产品的开发和完整的营销体系,快速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促进其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姚铃,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J]亚太经济,2011,(5):20.

[2]庞明川,刘殿和,倪乃顺.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12 (7):79-87.

[3]常健聪,中国对欧盟跨境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启示[J]亚太经济,2015,(1):20.

[4]赵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特征,动因及趋势[J]国际贸易,2014,(6):11.

[5]宋丽丽,刘慧芳,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分布,特点与未来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3 (12):52-60.

[6]柴庆春,胡添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