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07次
  • 评分4
  • 38
  • 0

赵芸淇 国网能源研究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有何影响?传统的银行机构该如何有效适应这一潮流以及如何实现趋利避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而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动因及其优势来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并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业务、客户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主要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分析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金融业态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它至少包括三类:一是通过万维网络、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电话网络的利用线上、线下方式来营销金融理财类产品、实现资金的转账和支付、提升客户服务等;二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从供应商、经销商、零售终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一体化功能;三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大型数据仓储、整合信息分析技术,如云计算、数据挖据技术,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总之,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并不断向金融领域延伸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还应有以下相关六方面原因可以分析。

一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和普及是所有网络概念的创新基础。计算机和互联网早在80年代就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企业方面有电子化的办公一体化系统,居民方面则是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高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6%。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云计算等这些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突破了经济发展的地理、物理性局限,麦肯锡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经济所占比重为4.4%,已经超过美国。这些都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金融业的网上业务,尤其是银行业的网上银行业务,为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提供了实现基础。就银行业而言,其电子化水平、以及客户数据信息收集方面,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比较成熟而具有优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以及POS机,都是银行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具体表现。目前所有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易,都需要绑定相应的银行账户,从而真正完成从商品到资本的惊险一跳。正是这种网络电子化资金的大量交易,使逐利的资本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可能。

三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经济的繁荣,互联网金融正是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在我国遍地开花,各种类型的网上营销,既为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打通上下游信息交互,节省交易成本,也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获取快速、成本低廉的各种商品的新方式。正是这种电子化、网络化的交易,刺激了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我国长期垄断的金融业,使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被满足,而互联网金融能通过网络技术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在全社会高能的储蓄总量,以及负利率的条件下,正好激发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潜能,实现了资金供求者的双赢。

四是互联网金融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在以银行为主导地位的传统金融下,中小微企业几乎是银行大鳄的鸡肋,在选择范围较广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几乎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进而求助于高成本的民间借贷获取资金。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所有顾客都具有惠普的性质,中小微客户能够突破信息、地域界限,快速有效的在互联网金融线上寻找到较低成本的融资,从而使弱势群体较容易获取资金成为可能。

五是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的资金融通手段。在传统金融下,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个人消费信贷,获得资金的时效低、成本高。即使是大型企业,在具有良好的信用背景、较高授信额度的条件下,仍然对于小额资金信贷和现金管理的灵活配置有着较高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供了企业和个人在较小成本下灵活配置财力资源的可能。有统计显示,单笔金融交易成本在银行网点、电话银行、ATM机和网上银行的服务成本分别为1.07美元、0.54美元、0.27美元和0.01美元,阿里小贷单笔信贷的成本平均为2.3元,而传统银行单笔信贷的经营成本在2000元左右。

六是互联网金融能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使交易信息相对对称。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企业和个人,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和传播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如有违约,互联网金融会留存其违约信息,从而有效防止违约情况的发生。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挖掘,使资金供需双方信息有效配对,从而有效加速资金的流通速度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代理基金、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收入锐减,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分流商业银行存款业务。

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也使电子商务平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成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又一重要的销售渠道。在我国,银行业一直以其物理网点和客户资源的绝对优势,占据金融理财类产品销售渠道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网上销售的低费率激励大批量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进驻淘宝等各类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推广其数百种金融产品,大大抢占了商业银行代理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致使银行的这类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利用这一契机,互联网企业也因此积累了相应的客户和金融产品开发销售的经验,从而为互联网企业进驻金融业提供了机遇。例如余额宝、理财通正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表率。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其实质是现金管理类的货币基金,凭借其较高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银行客户,仅余额宝推出数月,规模就达到4000亿元,其七日年化收益率最高达6.33%,尽管目前其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其传递的信号,已经为海量储蓄带来了活力,致使银行业活期存款明显减少。

(二)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将全方位与商业银行竞争中间业务。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不可避免在结算费率及相应的电子货币/虚拟货币领域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挑战。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由最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转向了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走向支付流程的前端,并逐步涉及基金、保险等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正在被其不断蚕食。另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其系统中积累的客户的采购、支付、结算等完整信息,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联合相关金融机构为其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信贷等金融服务。同时,支付公司也开始渗透到信用卡和消费信贷领域。随着移动交易支付方式的不断普及,未来移动类第三方支付也将扩大和商业银行的竞争领域。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业务交易规模高达17.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约39%,而未来的三年仍将保持30%的增长趋势。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叠范围不断扩大,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将正式展开。

(三)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网络间接融资服务,P2P(peer-to-peer lending)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提供网络直接融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微客户。

网络间接融资方面。由于电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电商也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和客户信息,较大型的电商更是因为其较强的资金实力、信誉,为其开展融资服务提供了天然优势。庞大中小微企业群、个人客户群频繁的线上交易,但其资金周转短、平、快,旺盛的融资需求却不能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获得满足,与此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以较强的创新能力,成立阿里小微金融公司,为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其服务客户已超过70万户。截止2014年2月,阿里金融累计投放1700亿元的贷款。

网络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传统银行业在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时,需要客户付出成本,且程序较为复杂,相反P2P等互联网金融却能利用互联网技术集聚大量的信息,寻找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资金需求和供给方,由于客户量大,自然形成风险对冲,促进交易形成。从P2P特点来看,及时配备交易信息和信用信息,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由于其参与门槛低、渠道成本低,也拓展了社会的融资渠道。虽然,业界也不断爆出P2P平台出现的问题,然而作为金融创新的P2P仍具有吸引力,一方面,其提供了较高的收益水平吸引了广泛的投资者;另一方面,对于资金使用者而言,P2P网络信贷无疑是能充分满足其个性资金需求的来源地。据“网贷之家”监测数显示,我国P2P网络信贷平台的月交易额达20亿元。

(四)大数据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和机遇

所谓大数据金融,就是集合了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和深度分析,能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包括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以及客户的消费习惯信息,并能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以大数据挖据和云计算作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通过海量数据的针对性分析,可以非常高效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数据资产加以运用。拥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的互联网金融云数据处理机构,完全能够成为继信用评级机构之后,又一类为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提供信用信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基于大数据金融的优势,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加以利用。一方面,大数据应用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大数据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领域进行全面调整和深度整合,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组织绩效和资本运行效率,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也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在智能数据挖掘下,银行传统的标准化业务的价值被削弱,商业银行必须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对客户的精准细分,才能挖掘自身特色,获得新的盈利能力。通过整合整个价值链上的增值业务,从而提供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广泛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选择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高附加值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倒逼”银行业的创新及发展,银行业应学习互联网思维,真正力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高附加值服务。目前,各商业银行均上线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平板电脑银行、微信银行,提升了客户实现资金转汇、支付、缴费、理财等功能的便捷性,但这些便捷性的提升仅仅是运用技术的一种外在形式,几乎在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行业都可以实现客户便捷性。面对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下大量商业银行客户被分流的局面,商业银行怎样深度利用互联网金融,以期持续性地拥有以前通过大量物理网点所累积的海量客户,才是商业银行最为核心的问题。惟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真正提升客户忠诚度,加强客户粘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仅仅是口号,也不是10-20年的战略计划,是需要尽快落实到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和服务当中的。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刻理解各类客户的需求,运用互联网金融思维,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值客户财富,从根本上吸引客户。其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广泛强调客户体验,来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以此为目的开展跨界服务,真正做到和现有互联网金融创新相抗衡。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各类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技术上的便捷很容易实现,但是提高配合这种便捷的制度变革并非易事,需要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者达成统一认识,才能最有效的推动庞大的商业银行内部体系的变革。

(二)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自身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力求自有数据资产增值

商业银行除了加强自身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之外,还应该着力打造外部信息的采集。商业银行本身的客户数据库的建设,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这是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金融的不断发展,客户的各类信息显然已经远远超过是商业银行目前所拥有的数据资产。要使商业银行拥有的数据资产进一步的升值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商业银行应该与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合作,互换数据;还应该通过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采集和分析各类客户线上行为的数据,来完善自身的数据库,从而进一步综合已有的内部数据,全面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

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网上银行,开辟自有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商业银行以其自身的广泛物理网点的优势,对各网点企业办理会员制,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例如,建行和交行分别开拓了善融平台和交博汇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的单个网点覆盖范围比较精确,因此应该针对这种优势,发掘本区域的特色,形成行业细分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平台。

只有在数据全面的基础上,才能说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才能更加精准的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甚至是资金需求和财富管理资讯的精准推送。数据资产的建立、升值,是当前商业银行必须要做的事情。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认为“将数据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只是时间问题”,可见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具有特定的地理优势,其建立的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资产,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应与掌握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企业加强全面合作,加大渠道建设

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企业拓展金融服务,是通过通讯信息、交易信息判断贷款企业信用的。而这些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是商业银行的短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和他们的合作,学习和借鉴他们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信用分析的工具,甚至参考其对企业评价的方法,可更加真实的了解客户自身的成长能力。而商业银行的信誉保证是客户最为青睐的,由商业银行和他们合作将更能紧紧吸引客户。

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利用他们的技术网络平台,积极开展自身的网络营销,来拓展业务。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天猫、微信微博、广播电视交易系统来推介自己的服务,加大渠道建设,从而解决网上银行客户端客户来源狭窄、流量小的相对不足,提升网上银行客服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四)商业银行应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技术化的特点,以及监管法律法规缺位等问题,其风险管理比传统金融更加复杂,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仅仅依托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已无法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而必须拥有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手段。

一是需要制定前瞻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督机制。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监管正持续开展,互联网风险管理仍处在探索阶段,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到政府监管机构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当中,尽快把握政策的导向,并积极研究已有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例,使自身从“被动跟新”转为“主动控制”,尽快建立顶层向下的风险监督机制,及早制定策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是需要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风险并不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随着互联网交易的不断增多,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了支付时的安全,但此类技术也大多依赖U盾等外部生厂商。当前,计算机病毒、钓鱼网站、黑客入侵足以让人头晕目眩、防不胜防,想要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安全技术,才能真正拥有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真正参与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也将呈现全球性,商业银行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真正给自己建立一张安全牢靠的网络。商业银行应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事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和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相关研究院所合作,不断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三是需强化互联网金融特性的社会责任。互联网金融业务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交易对象不明确、交易过程透明度低,都加剧了消费者本身辨识、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商业银行,除了在传统业务上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特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中来,这在无形中既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也是商业银行保留和吸引客户最强有力的保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2]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4]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