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新变化——趋势、动向与问题

  • 投稿柔柔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30次
  • 评分4
  • 25
  • 0

杨志勇 河北经贸大学 杨建永 河北金融学院 郜志雄 宁波工程学院

据商务部资料,截止到2013年5月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已经超过了1800家,这归根结底是由于跨国投资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利用外资方面,近几年虽然增速放缓,但利用外资质量却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方面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新变化,本文认为集中研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新变化,对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整体发展趋势

(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呈现出向研发总部升级的趋势

跨国公司早期在华设立技术中,主要是为其在华的制造业投资项目服务,而现在进行研发投资的目标已扩展到亚洲及全球,所以,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总部。以上海为例,制造业总部311家,占比77.2%,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车和医药等领域。服务业企业总部92家,占比22.8%,并且服务业比重呈增长趋势。北京在科技资源、科研院所和人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世界500强有161家在北京设有总部,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和IT领域,具有较强的总部效应。在研发总部方面,2012年在中国设立地区研发总部的跨国公司,制造业42家,服务业6家;据2011年北京市科委统计,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已达258家。到2013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总部机构的数目相比2002年增长了近10倍。跨国公司对研发中心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且更加侧重于基础研究,这一新变化更加印证了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在中国的研发投资质量呈现向上提升的趋势。

在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的形成过程中,较早设立研发总部的爱立信集团最为典型。北京中国消费者与企业实验室,是爱立信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成立初期,只进行技术检测,不从事研发活动。1997年为了在接入网络、移动系统和消费品领域接入研发工作,成立了上海爱立信通讯软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这意味着研发中心的起步。不久为了凸显在通讯方面的专业化程度爱立信于1998年北京设立了小型实验室。为了促进移动多媒体应用在我国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南方及香港地区的发展,1999-2001年成立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实验室和应用开发中心则是对上述模式的复制,地域涉及到北京、深圳、成都、上海、珠海。后来,为了协调全国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爱立信移动世界中国部”应运而生。直到2002年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成立,最终形成了能够整合研发资源,并支持全球市场发展的战略研发平台,从而爱立信的中国研发总部得以形成,其在中国本地研发的技术已面向全球生产,还具有全球技术单元的性质。

(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更具多元化趋势

当前技术密集型,面向本地的研发中心仍然是跨国公司研发的主流,但是多元化趋势已经凸显。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涵盖了电子、信息和软件行业的研发中心,所占比例分别为31%、25%和10%。其中,化工占8%、电气占6%、制药占5%、家电占5%,占比最低的是半导体和汽车仅仅3%左右。最近在食品、化妆品、家居、金融等服务业研发中心的出现,更加说明了多远化的趋势。比如,百事公司、美赞臣和欧莱雅等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总部。在国别和地区来源方面也出现了这一多元化趋势,其中主要的来源国以北美和欧洲为主。另外,来自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总部,占比分别为美国44.1%,西欧20.75%,日本14.15%,这个比例关系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状况相一致。最后,跨国公司的投资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研发投资在纵向上涉及到了产业的上、中、下游,横向上涉及到产品研发等各个环节,并且跨国公司逐渐在中国的服务领域进行研发投资,其中银行业、保险公司等新的跨国公司的热点。比如,2008年服务迅速吸收外资占全国同期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资金的41.3%,2010年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也显著提高成为亮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更看重本土趋势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的出现,这些公司将从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角度,基于中国研发世界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更加独立的产品研发。并且基于此在华的研究总部将逐渐的不受其跨国公司在本国总部的干涉,自主开展外交和对外合作,通过与东道国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释放潜能,以提高研发总部的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等,这是研发总部重视国际化的一个趋势。同时,从目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研发内容和人才利用方面来看更重视本土化。大多数在华外资研发中心从事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工作,其本土化色彩十分明显。科技部的调查显示,在这些研发机构中从事应用本土研究的人员占到44%,从事试验和发展本土研究的占到39%,合计达到83%。因此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还是将在华研发中心定位为本土导向的研发,如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技术中心、汽巴精化中国研发中心、联合利华研发总部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本土人才的利用方面。微软等研究院研发人员95%来源于本地,并且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区域分布来看,多数分布在东部区域,特别是京沪粤等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相对发达城市。总之,跨国公司都有长期耕耘中国市场的目标,设立研发中心既看重国际化,更看重本土化。

二、在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管理决策新动向

(一)研发中心的发展模式变化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从开始只为本公司的投资项目服务(本地市场研发中心)到后来把中国市场作为平台为亚洲或全球市场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全球战略研发总部。早期本地化研发中心主要是通过母公司从海外派驻的技术人员实现本土研发支持和辅助完成项目模块等,最近的全球研发战略总部则更多承担全球的核心研发任务。比如,思科、SAP中国研究院、微软研究院以及2013年成立的康宁中国研究院等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中心,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创新和对外合作等方面体系更完整,并且研发成果和产品等实现了全球的共享和售卖。与此同时,研发中心的发展模式更超多元化、国际化,更多的研究中心采用了更加开放的研究机制,通过有效利用全球的科研资源,实现合作研发、协调研发,加快了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二)跨国公司在京设立R&D机构组织形式的变化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组织形式的变化,往往与其战略相匹配。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战略主要是探索,因此研发机构大都属于总部研发分支,为辅助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进行技术支持和服务,比如微软早期在北京的研发中心。90年代后期之后,跨国公司R&D机构主要趋向是本土化,更多的研究项目是以东道国的实际需要为主,因此基本上都采取了独资形式的本土技术中心,以获取更具垄断性的技术优势。进入目前阶段,随着西门子、爱立信和微软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发总部,标志着全球技术中心的比重逐渐加大。这种组织由跨国公司最高领导决策层建立,由总部直接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大大加强了其与其他创新网络间的平行交流。这一组织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全球化和本土化兼具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加大应用导向型的R&D投入,另一方面也希望将中国市场作为其重要的全球开发平台,从而实现全球服务的目的。

(三)跨国公司中国研发总部的发展功能演化

在跨国公司研究领域,通常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划分为技术转移单元(TTU)、本地技术单元(ITU)、全球技术单元(GTU)和公司技术单元(CTU),并认为水平上这四种形式可以同时并存,垂直上(时间顺序)也存在者逐渐演进的过程依次为TTU、ITU、GTU和CTU。从垂直时间发展来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数量和功能都经过了逐渐升级的过程。从功能演化上来看,2000年以前,跨国公司在华新设的R&D机构以TTU和ITU功能为主,全球性研发机构(GTU)或基础研发(CTU)机构数量较少,北京和长三角地区是主要的分布带。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后,情况大不一样,为了实现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跨国公司开始在海外大量设立总部来取代产品开发的ITU,越来越多的通过直接新设的方式。触觉延伸从北京上海之外向北京集中,目的是依靠北京的优势资源,比如科技能力和人才优势等。

(四)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从制造业研发到服务业研发

当前,在华跨国公司在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以上海为例,在金融、零售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已有跨国研发资本的较大介入。截止到目前,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服务领域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本地业务的公司已有12家,其在张江设立了金融服务机构。在北京,以西门子为代表,其于2011 年设立的全球服务研发中心,目的是获取本土人才,满足当地市场的同时开发应用解决方案,第一次将研发服务总部设在了德国以外的国家。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服务研发中心,主要围绕服务产品设计、开发和实施等问题,满足市场需求(包括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依托云计算技术,将流程简化、成本降低、同时与顾客近距离互动开发使用,可快速部署的服务产品是这些服务研发总部的重要特征之一。总之,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向服务业转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需求的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空前迅猛增长带来了IT 发展的重要机遇,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是设立服务研发中心的理想之地。

三、在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 研发技术垄断问题

通过对以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投资的研究,跨国公司在技术垄断方面得到了加强。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从研发中心上升为研发总部,这些研发机构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优势,并且通过独资形式来建立研发总部,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的观点。美国高通公司2014年正在受到中国反垄断诉讼,有可能被开出10亿美元以上的罚单,正是由于其在手机芯片上的技术垄断;同时微软、克莱斯勒以及丰田也同样面临技术垄断的问题。另外,跨国公司始终保持着对下游合作企业技术支持控制和外包项目的控制,例如瑞典利乐公司在无菌包装技术方面做到了技术创新,从而控制了中国无菌软包装市场,包括: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均必须使用其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二) 廉价利用中国人力资源问题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等形式在中国的出现,其组织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伴随而来的是其人力资源问题。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和加大在华研发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廉价利用中国的优秀高素质人才。相关研究也认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人才策略具有吸引效应、培育效应、流动效应和市场效应等。尽管有着诸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的人才流失、待遇不公平、向跨国公司的单向流动以及东西部人才流动不均衡问题,同时也很难形成知识向中国本土企业的溢出。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的数据,国内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比例,1997年国企最优秀人才比例为15.3%,优秀人才流失比例为3.7%,一般人员为1.7%。2013年的最优秀人才比例为18%,优秀人才为5%,一般人员为1.5%。以上数据说明优秀人才流向跨国公司的比率较高,最优秀人才总量较大,但是比例有下降趋势,一般员工比例下降。说明目前跨国公司主要是吸引一般优秀的员工,形式为低成本获得。一般员工由于国企的进步和待遇的提升,流失比例下降。

(三) 研发成果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由于跨国公司越来越侧重在中国做基础性研究,所以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就成为一个既重要又现实的问题。相关研究对北京和上海近4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跨国公司认为自己对本地技术溢出和成果转化没有太多贡献,并且75%的跨国公司与本地没有技术上的联系。超过三分之二的跨国公司企业从未而且并不准备向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上数据同时也表明跨国公司的“技术内敛”问题越来越明显,其通过独资等形式设立的研发机构,意味着其通过研发本土化策略来进一步抑制知识外溢的战略意图,从而导致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异化使得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