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48次
  • 评分4
  • 65
  • 0

邓丽娜任志新河北经贸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4 年4 月15 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习总书记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其中“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的深层次内涵就是将经济安全与经济安全活动作为实现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措施和基础性手段。5月16 日,中国政府明确表态在政府采购中禁止购买Win8 软件,并鼓励国内银行弃用IBM 的服务器,以防外商窃取我国商业机密。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在防御外资对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上已进入实质性行动阶段。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竞争力的综合体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例如,美国逐渐加速了“再工业化”进程,从2009 年到2012 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决心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这是奥巴马政府欲重振美国经济的核心举措,表明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就是制造业的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从2001年到2011年,历年的外商注册资本均已超过制造业总投资的40%以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的基础战略性产业,并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外商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国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品牌及技术的控制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所有权、市场份额及销售渠道的控制,弱化我国制造业的控制力,导致我国市场发生剧烈变革。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蚕食我国的本土制造业品牌,占领我国的制造业市场,已经对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本文将从所有权、市场份额、销售渠道、品牌及技术五个方面客观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分析

(一)对制造业所有权控制跨国公司是FDI 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身全球化的战略目标。由于中国引进外资是分阶段逐步开放,因此在开放初期,受到中国政策和环境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制造业的步伐相对缓慢,方式相对保守。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合资或合作企业。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以及外商在华投资经验的不断积累,外商通过跨国并购或独资化的方式,开始加快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所有权的绝对控制。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的股权份额越来越大,外资已占制造业注册资本总额的80%以上。从具体行业看,我国的纺织、机械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外资控股权均在50%以上。如机械制造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集团控股,其股权高达81%。

外资企业通过对股权的绝对控制,推行其自身的全球化战略,将我国制造业企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沦为世界加工工厂,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导致制造业的某些行业出现市场垄断风险及主导权丧失风险,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控制力和产业安全。

(二)对市场的控制

外商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其在当地的市场份额,谋求行业内的垄断利润。本文选取外资在制造业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和分行业占有率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市场的控制。外资企业在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用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表示。表1 为外资在中国制造业市场各主要行业的控制率排名。

从表中可以看到:外资对制造业市场的整体控制率达到26.67%。特别要注意的是,计算机、通讯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达到了73.82%,说明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计算机市场基本上由外资企业占有和控制,此外,汽车制造业、制鞋业、文体、娱乐用品制造业的外资市场控制率也比较高。尽管医药行业外资的整体市场控制率并未进入前10,但是对于某些特定、高端医药市场则基本上由外资占领。如在胰岛素市场,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早在2006年,外资在该市场的份额就达到96%。这些行业的产业安全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对营销渠道的控制

流通渠道被称为“工业的命脉”。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制造业营销渠道的控制使中国企业沦为外资企业贴牌的加工工厂。在各种营销渠道中,零售渠道是传统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商直接投资争夺的主要领域。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两大外资零售巨头占据中国卖场排名的前两位。

同时,外国跨国公司还通过对华制造的投资合作,划定合资产品的市场,实现了对国外销售渠道的控制。以汽车行业为例,自国外汽车巨头与中国大型汽车公司实现合资生产后,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5年世界第一,2013年汽车销量为2198.41 万辆,但是出口量只有97.73万辆,且出口以自主品牌的民营汽车企业为主。而几大国有汽车公司在合资协议订立之初,就对合资汽车的海外销售市场进行限定,包括不允许进入外资企业的母国市场或传统市场,即使没有销售市场的限制,外商也通过对国外销售渠道的垄断,阻碍合资品牌汽车的出口,减少对母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凭借其在国内外营销渠道上相对垄断的地位,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严重威胁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四)对品牌资产控制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是否是品牌企业或者企业拥有品牌商品或服务的多少,是判定企业是否拥有市场地位的重要标准。同样,在开放经济的一个行业中拥有本土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数量,也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具体体现。

跨国并购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制造业市场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制造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优质资产,使外资能够短期内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然而这一做法却造成我国制造业本土品牌资产大量流失、消逝。如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民族品牌“双汇”由美国的罗斯托克斯100%控股,“乐百氏”由法国达能公司控股92%。在洗涤行业中原有的活力28、熊猫等品牌都已销声匿迹;另一方面,伴随着外商独资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的世界知名品牌更是不断打压、排挤中国的民族品牌,影响我国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在2014年中国市场前10 位计算机品牌中有6 位是外资品牌(见表2)。

(五)对技术的控制

中国引进外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然而实践证明FDI 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引入外资的质量不高,外资带入的技术多是非核心或在国外已经过时的技术,在中国的适用性不强;二是引资方式不当,跨国公司通过独资化方式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阻碍技术外溢;三是外资通过并购方式控制合资企业后,通常取消原有企业的科研机构,弱化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对外资技术的依赖。

据统计,我国纺织业外资技术控制率达到74.39%,化工业外资技术控制率达到75.33%,电信产业外资技术控制率达到78.15%,钢铁产业外资技术控制率达到58.36%,汽车产业外资技术控制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5.43%。

除了垄断制造业相关行业的核心生产技术外,外商直接投资还通过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控制,来窃取中国制造业的商业秘密。如微软的win7、win8 操作系统,其系统底层用户的邮件、文档、通讯录等都会被内置同步到微软在美国的服务器上。2013年底,德国《明镜》周刊网站曝出的苹果手机“后门”事件暴露出移动互联网端的安全问题。这些事件表明信息系统作为各个产业和部门的基础支撑系统,对一国产业安全及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外核心软硬件产品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比例为99:1。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垄断了我国的芯片、服务器及操作系统市场,并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提高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一)改变重生产轻研发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高于美国的19.4%,中国制造业生产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具体产品上,中国汽车产量1826.47 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另外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的生产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68%、70%和65%。中国虽然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是我国制造业重生产而轻研发的结果。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研发投入规模约为1749 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比重从1993年的2.2%上升至13.1%,但远远低于美国的33%。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抽样调查,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只有为1.2%,而美国和德国分别为3.5%和2.6%。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统计,2012年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8.4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也仅为1.87%。我国制造业必须改变重生产轻研发的发展思路,只有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才可能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最终摆脱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控制。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国外对技术的垄断控制

掌握核心技术是增强制造业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制造业的产业安全是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因此只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才能真正保障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及健康发展。

从我国30多年的引资实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对外资企业和引进技术本身过度依赖,忽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就很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从2000 年外商对制造业直接投资的442530万美元到2012年投资总额达到4886649万美元,13年外商对制造业直接投资增长了11 倍。尽管制造业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引资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我国只注重引进而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有很大关系。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引进技术的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要花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欧洲国家每花1美元引进新技术,往往花3美元进行消化吸收;而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上的投资关系大约是22:1 。据统计,2010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仅占28.3%,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7.6%。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还缺少吸收和消化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能力,要摆脱国外技术的垄断控制,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三)加强国内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制造业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这一现状不但会造成国内制造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绝对控制权的不断扩大。因此中国制造企业应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快行业内资源的并购、整合,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能够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与外资谈判中争取主动权,从而有助于我国企业重新掌握国内市场的控制权。2013年初,工信部提出要加快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医药等九大重点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钢铁和汽车行业。在此之前,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完成几次重大重组,如宝钢重组韶钢、鞍钢举牌攀钢、唐钢吸收合并邯钢和承德钒钛等。这些政策和措施表明中国制造业将走出一条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来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市场集中度和行业控制力的道路。

根据以往国内制造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重并购方式的选择,改变我国制造业并购中轻纵向重横向的现状,尽管横向并购有利于市场的集中,产能的增长,但是纵向并购有助于产业内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要素最有效的配置,从而有助于提高行业的竞争力。第二,从“以强吞弱”向“强强联手”的并购方式转变,通过强化优势企业间的并购有助于实现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实现研发合作与技术共享,增强内资企业的实力,从而提高本土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四)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法律途径约束外资行为

外资进入市场,一方面会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外资凭借其自身技术、资金、所有权等方面的优势,对东道国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进行控制,导致行业内垄断的形成,对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美国一直是反垄断领域及产业安全保护方面的先驱和楷模,其相关法律和制度非常完善。如被世界公认为反垄断法里程碑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及外资并购产业安全审查的“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美国的自由竞争环境及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在反垄断及产业保护中的做法,在中国《反垄断法》的框架下,尽快完善具体的法律细则,增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其次,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法》、《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就合资企业审批及跨国并购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最后,制定针对制造业各行业特点的外商投资的配套法规。对外资进入方式、技术标准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分别做出详细规定。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为外资进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筑起一道防护墙。

(五)加强品牌保护,实施品牌战略

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行业、企业层面都应该重视在引资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品牌流失问题。首先,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保护本土知名品牌,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本土品牌知名度,将本土著名品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其次,在与外国企业合资过程中,要始终掌握本土品牌商标的专有权。例如可以通过有偿许可的方式允许外商使用本土品牌;最后,通过采取中外品牌嫁接策略,使合资双方获得双赢。

(六)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是指对与一国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中国政府应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实施,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制度的具体落实中,首先应对审查标准、审查机制及审查过程进行规定;其次对审查对象进行筛选,网络安全审查并非对所有信息技术和服务进行审查,而是选择对我国产业安全、国家安全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查;最后,应以技术审查为主,辅以对企业诚信和安全背景进行审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嘉慧,外资并购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年.

[2]鞠功宝,外资并购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预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年.

[3]刘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年.

[4]张金清,吴有红,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潜在威胁分析,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