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问题研究

  • 投稿答完
  • 更新时间2016-01-15
  • 阅读量327次
  • 评分4
  • 15
  • 0
 [提要] 城郊农业推动了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解决了城市副食品供应匮缺难题,起到稳定物价、稳定居民生活等作用。但随着现代城市功能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功能的日益扩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呈现出局限性。因此,发展城郊农业对于拉动整个农业现代化水平、消除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2日 
  一、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关系从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围绕市场需求,建设现代城郊农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及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顺应形势、争取主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二)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现代化大城市的郊县,应该是现代的农业、富裕的农民、繁荣的农村。加快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通过重点发展城需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才能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实现。 
  (三)发展城郊农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劳动力过剩是当前农业主要的矛盾,同时也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受财力和企业用工条件的限制,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郊区农业可以稳定部分农民。农业就业的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在农业就业,生产资料投入较小,生活成本很低,对劳动力素质的包容空间大。农业就业人员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对专业技术和从业素质的要求不是太高,资金投入也较低,可以使那些有种植技能无其他专长的失地农民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土地,发展农业,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四)发展城郊农业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业示范作用的需要。城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农民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他们积极围绕市场求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2014年全国城郊农民人均纯收已突破9,000元,很多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近万元。而现在固着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仍沿袭着传统的做法,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刚刚突破4,000元,在偏僻或较落后农村工作的同志深切感到农村发展太难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城郊农业做出示范。 
  二、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赋予城郊农业独特的自然与交通优势。根据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城市一般都在江河湖海相汇或山水田林兼备的地方。在那里,交通四通八达,资源丰富多样,城郊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由于城郊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生产地接近消费地,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前景广阔,所以城郊农业自然成为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郊自然特点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的聚集性大,集约化水平高。聚集性是指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城郊农业与一般农业相比,其人口、劳力、资金都比较集中,而且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劳动力也集中在城郊。同时,城郊还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得到城市的物质技术力量的支持。城郊农业生产的集聚性还表现在自身资金积累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对郊区资金的集聚。从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也高。城郊农业受城区大市场的影响,生产上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农业生产效益上也要与城区市民收入相抗衡,使得它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要优于乡村农业。 
  3、装备机械化,工艺设施化。城郊具备技术、资金上的优势,又有向城区进行劳动力转移的便利。城郊农业劳动力相对紧张,那么实现城郊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城郊土地有限,城郊农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从事蔬菜、花卉园艺生产必须加强设施建设。设施园艺正从简易塑料大棚向玻璃温室过渡,逐渐克服热量(温度)对植物生产发育的限制,提高产量和质量。在栽培介质上也正从有土栽培向无土栽培过渡,逐渐克服土壤限制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要求,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4、设施高效化,生产自动化。随着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加上生产要素的稀缺,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城郊农业。比如,城郊农业设施由人工调控单一植物生长条件(如温度)向自动化控制全部植物生产条件(光、热、肥料、水及机械支持等)的方向发展。发展到这一阶段后,作物的生产就像在工厂内进行,此阶段称为植物工厂化生产,使植物达到最高产量。在畜禽生产方面,城郊畜禽养殖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并实现家畜个体管理。既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医药开支,又极大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城郊农业面临的挑战 
  1、可用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城郊拓展,城郊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相对减少,农业生产的总量扩大受到制约。资源利用主体也由集体转为农户,并有城市企业介入。城郊农业本是调节城市生态、气候,保障城市生态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屏障。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郊工业开发力度加大,受到工业的外源污染,造成目前资源短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同时,城郊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比一般农区更突出,而交通、资金和机械化等方面又有相对便利的条件,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化肥、农药,甚至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联系起来。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还造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产品中的有害有毒残留物增加,降低了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给人的健康带来了较大威胁,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式。粗放式的经营仍为城郊农业的主要特征。一是城郊农业劳动力要素粗放投入,整体效益不高。我国城郊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土地报酬率、资金报酬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都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二是城郊农业的技术含量较低,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区还未完全改变采用人工和畜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机具的研制滞后,农机具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影响了城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是城郊农业的结构效益较低,还未实现向质量型转变。目前城郊农业农产品优质率低、名特优产品生产未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还未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不能适应农产品技术壁垒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国际标准化要求。城郊农业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是城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必须提倡无公害生产与绿色食品生产,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在不断改进产品内在品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商品的外观品质,生产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与食品,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城郊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决定了其产品质量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差太远。 
  4、城郊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现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城郊农民的素质不高,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他们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较差,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再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水平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使得城郊农村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城市。职业培训“阳光工程”的阳光还不能普照城郊。这一切严重影响城郊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途径 
  (一)思维方式的转型。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还是从资源条件和历史习惯出发的顺向思维方式,认为农业的自然属性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发展中人们关注的是资源条件,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在市场经济下,要发展城郊农业首先要把出发点调整到市场需求上,要了解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发展重点,实施逆向开发,要把发展农业的思维方式由注重季节变迁、资源分布等自然的时空观调整到注重市场变化、需求空间等经济的时空观上来。这是一个观念的根本转变,也是发展城郊农业的基本前提。 
  (二)市场定位的转型。郊区处于城市的边沿,是城市的延伸地带,城郊农业作为一种城市的地缘农业类型,由于与城市毗邻,其发展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找准城市需求的切入点。随着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郊农业应由定位于供应城市居民鲜副食品和部分粮食的功能逐步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宗旨的多功能形态农业转化。这是市场农业定位的转变,更是城郊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三)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是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核心问题。大中城市消费需求的特点就是需求档次高、结构升级快,这就决定了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非常丰富,既要优化种植业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又要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城郊应围绕发展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产链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郊农民的流动就业,拉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动城郊经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四)生产技术的转型。加大城郊农业科技投入。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充实育种科学、营养科学、土肥学、环境保护、种养技术、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品质监测鉴定、动植物防疫灭病等,导入与城郊型农业有关的其他非农科技成果,包括加工包装保鲜、运输配送、工厂化生产设施设计制造、电子自动化控制、现代化市场设施设计制造、市场信息电子网络和信息库建设等,使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以技术、资本为基础的知识农业。 
  城郊农民人力资本化。加强城郊基础教育建设,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努力普及高中教育。搞好城郊农民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懂得经营。继续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因势利导进行组织创新,形成人力资本的载体,提高现代化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 
  (五)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往人们更多注重的是规模,强调的是“多”、“大”,而发展城郊农业应更加注重质量,强调“精”、“细”。要由“广种薄收”式的粗放型农业调整到以低耗、高效、优质、环保为特征的精准农业,以精新的技术、精细的管理、精省的投入获取精良的效益。在经营上要逐步由自给自足、就近交易的分散经营方式调整到通过直接的销售渠道与大中城市市场相连的产业化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