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探析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23次
  • 评分4
  • 35
  • 0

胡广梅

【摘要】社会化机制在其他行业的营销公关活动中早有类似应用,在国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实践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对这一机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空间亦抱持乐观心态,并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其内在原理,包括动因、价值、参与者、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关系路径演变及其现实定位这几个关键问题,以使旅游城市营销者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好其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社会化机制

目前国际市场上运用社交媒体最成功的旅游地营销当属澳大利亚,其昆士兰州继提出“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创意之后再度发起一波极具话题性的旅游推广活动,此次面向的是全球所有企业,参与方法也很简单:只需上传一段60秒视频,阐明“为何你的公司是最棒的?以及为什么你觉得昆士兰是最好的旅游目的地?”完成后提交到活动网址即可,获胜者将获得价值100万澳元的个性化深度旅游体验,由此大大激发了网友的原创热情,而UGC产生的内容也使澳洲目的地形象实现多级传播。这个活动看似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内容设计,网友参与的形式也很容易,旅游地营销者需要做的仅仅是引出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平台,余下的就是期待网友主动喊出“昆士兰是最佳旅游目的地”并说明理由,这种“普通人的代言”自然显著提升了旅游地形象的可信任程度,其创意背后所透视出的社会化思维对我国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不无启示。其实这种社会化协作和分享机制在其他行业的营销公关活动中早有类似应用,在国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实践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对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空间亦抱持乐观心态,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社会化的内在原理,包括动因、价值、参与主体、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传播关系路径演变及其现实定位等关键问题,以推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活动发挥更大价值。

一、社会化机制的产生动因及价值分析

Facebook新闻发言人吉利安·卡罗尔认为,旅游业的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旅游天生就具有社交性,游客需要向朋友咨询目的地景点、住宿及美食等各项消费选择并与之分享旅游体验,无论直接互动还是数据挖掘所获得的客户信息都为旅游城市营销提供了改善其城市品牌形象的契机。从一个较深的层面进行剖析,就会发现社会化机制其实反映出一种新的以“人”为核心的旅游媒介生态正在形成,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群体中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个人需求(含创作和分享)的日益高涨。作为旅游城市形象传播最常用的新媒体类型,旅游社区、网络视频、微博、微信其实都着眼于对“人”的理解,旨在实现对旅游者时间碎片的掌控,需要明白的一点是:社会化绝非终点,在未来它一定还会被某种新的媒介形态所取代,但借助其先打造出一个旅游者互助的平台,再设法推动这些旅游者围绕城市品牌主题深入互动,最后其实是旅游者发言真正铸就了城市品牌形象,这才是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动机所在和运作机制。作为有共同体验的、有意义的关系链旅游社区,其存在目的不仅在于记录和发布更在于互动、分享及黏性,但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取向并非为了建立关系网,而是基于关系网充分激发用户智慧来建构特定旅游城市形象。

笔者分析借鉴国内外诸多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后发现,有关旅游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媒体运用应高度重视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建议遵循“联系一互动一影响一社交化”这一清晰的传播路径,就像类似TripAdvisor的业务模式那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其Facebook朋友圈资源整合到自己的旅游体验当中,调查发现这种整合能使其用户黏性显著提升20%,表明“来自社交好友的意见比价格更有影响力”。2013年澳旅局也推出世界首款整合Coogle Maps和Facebook的应用——“友”赏澳洲,通过整合facebook朋友圈功能,把朋友去过的澳洲旅游地整合形成每个用户基于其朋友关系的澳洲地图,图上标签代表每个朋友去过的城市和目的地轨迹,还有当地餐厅、酒店及朋友评论和推荐,由此把朋友间信任转化为对目的地的向往和信任,最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旅游计划工具,有效激发了粉丝用户的澳洲旅游动机。Neurofocus调研机构在测试一个30秒视频在多个媒介平台播出情况后发现,新媒体传播借助社会化机制确实可以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最多共鸣,从而为传播平台带来更高的用户黏性。有调查报告显示,一个旅游者平均拥有309个Facebook好友,从影响力层面讲好友意见要比广告信息大5倍,这意味着内容很“赞”的旅游城市社交主页也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媒体”,其触及到的用户要比那些依赖付费媒体的用户数量多得多,这是因为社会化能够使对有价值内容的关注度随被“赞”频次增加而呈现倍增效应。

二、社会化主体——“Alpha”旅游者与“相关人群”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造就了“Alpha”消费者,这是一个赋予产品意义、积极体验产品并乐于向他人推荐产品的新型消费群体,相关概念是由娱乐经济学家Michael Wolf在1999年提出的。旅游业中的“Alpha”人群特征比其他行业更加明显,因为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旅游者日益依赖网民分享的旅游体验来决定其旅游消费决策,包括到哪里旅游、看哪些景点、去哪里吃饭以及到哪里住宿等,由此表明通过营造旅游社区氛围吸引旅游者互动,绝对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身处低诚信消费环境的中国旅游者更习惯于依赖各类旅游品牌,并视这些品牌及其相关评论以及好友推荐为其个人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有74%的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和独特性支付更多,有48%的消费者相信网络视频并且很容易被说服而冲动消费。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对社交关系的定义过于简单,其实关系并不只是技术的一个功能或衍生物,追求朋友、粉丝及关注者也不能直接等同于用户价值。线上互联的旅游者特别强调不断投身于各自所定义的兴趣图谱,并实时分享共同的旅游城市偏好及其旅游体验,此时的关系价值就体现在对彼此信任的旅游体验分享的评估指标表现上,因此,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旅游者往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兴趣一目的”式路径,而是更易于被其他旅游者的观点、经历及决策所共同影响。

在新媒体传播出现社会化机制以前,旅游城市形象只能停留在旅游者的个体记忆之中,而社会化使得传播不再仅仅针对目标旅游者,而是开始关注更大范围内的“相关人群”,其核心价值就体现在使旅游者进行消费决策时易于得到其“相关人群”的推荐,同时激发他们在线分享对旅游城市形象的个人观点甚至自愿代言该城市品牌,从而使旅游城市形象能够更广泛地留存在旅游者互动之中。为此笔者通过在线亲身体验总结出旅游者消费决策是如何被网络“相关人群”口碑所影响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是好友精彩评论引发潜在旅游者观看旅游城市网络视频,对视频内容初步分析后给出评论并与好友反复互动,对内容细节进一步分析后再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更多朋友分享,然后去视频网站搜索更多相关视频并看到很多网友评论,当发现自己和大部分人看法一致时随即产生“群体归属感”,进而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更多旅游城市相关资讯并由此激发购买欲,当身处购买情境时最终促成消费。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以更动态性的观点来看待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也要对传播所依托的社交关系作出更加宽泛的界定,以推动更多人、更多组织之间进行更有意义的观点分享和行为交互。

三、以社会化思维激活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共生

社会化思维要求城市品牌不能再停留在“怎样让城市曝光”的单向传播上,而是要思考“怎样激活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共生”,因此,为了更大程度激发旅游者共鸣,旅游城市营销者应善于从电影、社会事件中捕捉时代性议题以持续创造“旅游者——城市品牌”故事,并引导旅游者围绕城市品牌主题在线互动。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在城市形象传播视野上要尽可能宽泛,而不要像城市营销那样单纯聚焦在明确的旅游消费需求点上,应着重考察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发现还未被满足的相关非消费性需求并积极介入之,借此与旅游者建立起互动并为日后的潜在购买培养城市品牌偏好,这一自然而然的前期铺垫充分体现出城市品牌对旅游者需求的细致洞察。那么,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来激发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建立共生关系?笔者以为,旅游城市营销者应紧密围绕其城市形象定位,基于社会化思维设计出易于激发旅游者参与的线上活动,以使其增值成一个个与目标旅游者直接沟通的关系接触点,再将其转化成一系列便于旅游者展示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协作岗位,由此可将目标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形象从“认知”层面提升到“参与”甚至“构建”层面,而旅游城市也因此收获了构成其品牌忠诚的两个最核心要素——认同感与归属感。

由此表明,社会化思维就是决定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旅游营销实践中往往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个体性的独立创作,城市品牌主动推出一个开放式构建平台,邀请目标旅游者集思广益,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可以举办以展现城市品牌形象为目的的旅游者DIY城市旅游路线活动,另一类是群体性的社会协作,笔者建议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不妨借鉴“宜家搬家秀”的创意思维,可以设计推出一个富含各类城市品牌元素的在线游戏,并在网上发布游戏高手选拔公告,通过提供各种游戏角色来吸引目标旅游者踊跃参与。社会化其实就是信息互动及分享,这也意味着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所有社会化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便于旅游者获取和利用城市旅游信息,为此旅游城市营销者必须理解如何以社会化思维来统领新媒体运作并整合新旧媒体,使之无缝融入整个旅游城市形象传播组合战略当中。

四、社会化传播的关系路径演变

旅游者与旅游城市品牌的互动渠道及方式在不断变化,“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传统生意经早已深人人心,而新媒体传播基于社会化思维在网络空间里能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根据斯科特·斯特莱登的理解,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带来的最大创新就在于与客户真正建立起长期互动,这种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极为相似,同样包括熟悉、了解、关心等,将其拓展到旅游城市形象传播领域就是——将简单的私人关系变成城市品牌与旅游者复杂的公开关系。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通常表现为熟人“圈子”内人际关系友善而互助,但对“圈子”外的人却没那么热情,伴随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这种封闭式“关系圈”会逐渐走向开放式“关系链”,社会性组织力量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陌生人基于互联网很容易建立起“弱联系”关系链。中国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选择总是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但同时又缺乏品牌忠诚,而社会化机制可以促使中国传统的“强联系”关系型文化转变为更易于快速建立及拓展的“弱联系”关系型文化,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换一种思路,可以尝试放弃以往从“强联系”到建立品牌忠诚度的直线传播模式,转向从建立“弱联系”开始再逐步形成品牌认同乃至忠诚的曲线传播模式。

通过接触传统广告建立起来的旅游者与城市品牌关系是“硬”性的,只有通过实地旅游体验才能建立真正的“软”性关系,而社会化就是一个使一大群彼此陌生的旅游者先建立起“弱联系”再通过频繁互动转化为“强联系”的传播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旅游城市品牌实现“旅游者代言”。由此可见,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引入社会化机制更多是想在留住老客户上发挥作用,其衍生品才是借助老客户口碑传播获得新客户,其互动性传播优势使城市品牌能直接而迅速地获得目标旅游者声音,而旅游城市营销者对此要做的就是快速反应,力求以正面声音压倒负面声音。为此笔者建议旅游城市营销者主动加入旅游者对话,并尽可能丰富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城市品牌之间弱联系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或微信可以在新年之际为用户提供多种有趣的视频贺卡生成工具,其中可富含其城市各类标志性旅游元素,以使目标旅游者之间的在线问候成为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

五、社会化机制的现实定位

面对旅游者不断产生的新需求,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应始终着眼于为“他们”创造意义和价值,其关键价值并不体现在任何新功能或新应用上,而是如何使他们的在线社交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从本质上讲,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体现出来的是旅游者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变化,由此也决定了它更应是一项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战役,那些把它放在战略高度去重视和运用的旅游城市都已借此积累起较强的社交品牌资产。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机制已日渐清晰,但对广告功能的过度强调致使其忽略了其他更有价值的互动及分享特质,而社会化机制对传统的城市营销传播所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改变了城市品牌一旅游者之间及旅游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新媒体传播有可能成为旅游城市在实地旅游以外能让旅游者参与城市品牌体验的最大契机,调查表明,新媒体传播基于社会化机制在帮助组织实现各类商业目标中的作用依次为:塑造品牌、构建社区、客户服务、声誉和危机管理等,其中有超过70%选择的是“塑造品牌”。

然而,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依靠社会化机制,是否一定就能构建起社交媒体所具备的用户黏性还有待考量,毕竟旅游属于一个相对短暂、消费频次不高的体验性产品类型,因此,期冀依靠旅游去建立起长期性社交关系的想法明显不太靠谱,但反过来依靠社交关系去刺激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UCC互动还是非常现实的。实证结果表明,借助于社交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受众定位精准度可高达90%,而完胜于平均精准度仅为35%的一般性新媒体,表明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借助社会化机制可以深入挖掘客户细微需求,从而使城市旅游体验分享更有针对性,客户关系也不再仅仅是旅游者在旅游城市停留期间而是会在持续互动中,旅游城市也凭借这种随时陪伴旅游者的关系价值构筑起其城市品牌竞争优势。

结语

“一人说不如众人说,自己说不如他人说”,所谓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化机制对群体智慧的高度依赖与新媒体传播的用户主导性非常契合,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新媒体传播所独有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必然产物。结合社会化的内在优势及城市形象的多维度特点,并基于构建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品牌信任这一考虑,旅游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应更多侧重于发挥在线互动、客户服务、市场监测等功能而非广告展示功能,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化的题中要义就是——将传统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城市品牌“硬”基因变得更加“接地气”。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科研项目《上海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名称:公共管理,编号:xxkpy1307)研究成果

(作者胡广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