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华外国人:传播中国形象的新兴力量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03次
  • 评分4
  • 80
  • 0

朱 华

中国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无论是来华的学者、记者、商人还是旅行者,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传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人的影响甚至是十分深远,如马可波罗、利玛窦、斯诺、史沫特莱、斯坦因、爱泼斯坦等人,他们传播的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特定印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然而至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还有些偏颇。从目前我们媒体在对外宣传方面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来看,也存在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中外传播差异的认识不足。

中外传播差异涉及的领域很宽,如跨文化新闻传播、跨文化电视传播、跨文化电影传播、跨文化网络传播、跨文化广告、跨文化管理、跨文化营销等等。但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不可能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国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还处在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因此,如何让在华外国人充分了解认识中国,并最终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播到自己的国家,让世界各国民众客观、全面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从而推动我国新闻媒介的对外宣传整体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华外国人接触国内媒体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中国旅游、工作、学习、定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达1253.14万人次,入境人来源国居于前三的分别是韩国、日本和美国。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来中国之前,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他f门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停留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但是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必然会主动接触该国受众群体最大或影响最大的本土媒体。正如很多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会主动接触美国本土主流媒体一样。而在华外国人接触中国媒体的三大目的正是了解中国、学习中文、获取信息:

首先,是国内媒体正在成为在华外国人获取中国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华外国人整体上接触中国媒体比较频繁,有的在华外国人每个星期都接触几次中国媒体。相关调查显示。在华时间越长的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越多;而在华时间越短的外国人,在接触中国媒体的时间上也越短。初次造访中国的外国人,基本上会选择受众定位为外国人的CCTV英语频道、《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来随时了解和获悉中国社会的相关信息与资讯。但这些媒体,并不是专门针对在华生活外国人群体,而其对象主要是分布在中国以外的外国人。

其次,长期在华外国人和中国本国民众在接触最多的国内媒体上有较大重合。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外国人进入一个国家,必定会找寻本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作为其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研究发现,和国内观众一样,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是在华外国人最为关注的电视媒体,这主要是由于其新闻类、综艺类、电视剧、生活服务类节目在中国均为收视冠军,它在国内民众中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接触率,高于其他类型媒体和其他任何电视频道,经常接触的中国受众达九亿以上。

第三,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绝对公信力评价总体上处于中性稍偏积极。在华外国人随着接触中国媒体的增多,信任度也有非常缓慢的提升。同时,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绝对公信力的评价与来华时间也显著相关。在中国生活时间越长,对中国国内媒体的信任度和认知度也越高。

第四,在华外国人开始以自己母语出版社区刊物。在华外国人聚居的区域,如在北京的望京、五道口等,近几年形成的较为集中的外国人聚居区内,出现了韩语、日语、英语等外国人自己创办的社区报刊。这些刊物在聚居区内的本国人中直投发行及同乡会上派发,为本国人提供信息服务、刊发广告。

第五,在华外国人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成下降趋势,更多地开始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华外国人普遍对于新媒体比较依赖,在华外国人对于Googl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境外网络媒体保持了较为坚决的使用习惯,他们中间超过一半会选择支付网络代理费用的方式“翻墙”登录境外网站。

总体来看,外国人在华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是“本国网站”、“中国的电视”和“本国人在中国出版的报刊”。但随着在中国时间越长,在华外国人对国内媒体的使用频率和信任度都会逐渐增加。国内媒体关注在华外国人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出现了许多以外国人为记录主体的电视栏目,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外国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老外看中国》,地方卫视中有北京卫视的《北京客》,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上海外语频道的《老外在中国》,广东卫视的《Hello,中国》等等,这些电视栏目的共同点都在于节目主体人物都是在华的外国人,通过纪录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以个性化的视角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开放包容。这些栏目在对外传播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节目选题的跨文化优势。这是以外国人为记录主体的电视栏目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定位、栏目宗旨、记者队伍、嘉宾资源、国际视野都决定了这些栏目的选题必须具有跨文化的诉求。而这种以外国人视角展开的节目,也有利于海外电视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某种共鸣。

节目内容跨多个领域。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环保、慈善、艺术、民生等各种内容。由于这些栏目除了参与的人物主体有明确的界定外,而对涉及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具体划分,因而对话题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拓展空间提供了可能。并且,这些话题都可以从外国人的视角进行评说,有利于西方观众的理解与接受。

传播的范围跨越国界,覆盖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由于这些外国嘉宾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自然是跨国界传播者的主要来源,同时,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互动,则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中,那么,节目受众队伍构成则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

电视观众可以从多个平台接收节目信息。节目的接收群体具有多样性,通过电视收看节目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电视受众可以通过移动多媒体接收并参与节目,通过互联网点播、检索、下载资料也已经成为可能。应该承认,全球网络传播的信息化以及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各个层级的新闻媒体进行外宣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平台。利用相同的节目资源,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接收方式,构建出一个立体的传播平台。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中国,但以这些外国人母语进行出版的国内报刊杂志却十分匮乏,传统上受众定位为外国人的《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在来华外国人中接触率虽然不低,但它们的定位主要还是面向境外的外国人。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华外国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努力填补专门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媒体稀缺地带。

媒体如何发挥在华外国人传播潜力

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归根结底应该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媒体和国家形象。中国媒体正经历一个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这也是中国融人世界体系进程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已有近百万的常住外国人和几倍于此的短期来华外国人,涵盖各种国家、地区、民族、宗教等。他们来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才来到中国,成为代表中国的洋面孔。因此,我们媒体工作者如果能够充分重视这个特殊群体,通过他们的所看、所感、所闻,将中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一切,传播开去,一定能将我们的外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有鉴于此,我们的媒体工作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真总结:

1.应充分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一致效应。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向国际社会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形象,尽快确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对外传播领域采取了“内外有别”的原则,这对推动我国对外传播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华外国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媒体在重视对外“落地”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内“落地”,应努力填补专门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媒体稀缺地带。对在华外国人的传播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整个世界连成了一张信息网,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疆界,实现了全球同步、全民分享。因此,发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事情都不再只是地方新闻,任何地方的传播都有可能成为全球传播。这意味着,至少从传播范围来讲,地方传播、国内传播、对外传播的“别”正在逐渐消融。

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传播的行为失当,损害的都是中国媒体的整体形象。作为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任何一种传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如果国内传播做得不好,公信力不强,那么对外传播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国内传播必须与对外传播齐头并进。甚至,就我国媒体传播现状而言,只有改进国内传播。对外传播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2.从重视大众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重。

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比较多地依靠大众传播手段,人际传播用得不够多。如今,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社交平台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属性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微博、微信,通过分享将人际网络转化成公众平台,“人就是媒体”已经成为社交平台的标签。

这些身居异乡的外国人,和故乡的亲戚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互联网,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向国外受众作个性化的报道和评论。他们的国际传播,规模上具有“全民性”,手段上利用了网络多媒体,内容上偏重于文化和经济交流,而传者和受者之间则已经有着情感上的认同。这样的跨国传播是高密度的、及时的、人际的,其使用的语言为受众的母语,并且充满个性。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有信息流,而且包含感情流和影响流。他们不是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却起着比媒体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作用。

3.让在华外国人成为“中国梦”的国际代言人。

今天的中国,“中国梦”已经成为响彻中国大地并日益引发世界关注的强音。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从各自的立场解读中国梦。然而,西方媒体在大肆渲染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怀揣的心态和目的不同.故意有意无意地对“中国梦”的整体涵义断章取义。

在此情况下,工作、生活在中国各地的外国人,他们则以西方人独有的眼光和视角,诠释了在中国不同地方、不同领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中国梦”的个性化解读。这种通过外国人展现出的“中国梦”画卷,更能让西方主流社会理解和接受。这些外国人,用他们自身的经历,证明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大门、自己做.而是要与世界合作、共同做。“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发展的更好不仅是中国人的福音,也是世界的福音。

4.我国媒体应增加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除了使用人群广泛的语种外,其他小语种的传播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多语种的传播能够打破各国人们之间的语言障碍,增进跨文化交流.加强国家间关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通过不同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打造良好国家形象,就必须运用多种语言释放信息,以此来增进不同语言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帮助推进我国媒介对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在许多的纪录片、电视专题片或者电影,都开始注重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种的版本,都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国外受众的欢迎。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游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有时也带着奇怪的口音说着中文,慢慢地这些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大街上看到一个个老外,人们早已不足为奇,对那一张张洋化的脸庞也已司空见惯。当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将他们的所看、所感、所想,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进行交流的时候,这种最便捷、最直接国际化传播就已经悄然开始,并且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之中。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