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自媒体频现“抢小孩”事件思考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08次
  • 评分4
  • 82
  • 0

陈艳

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信息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产品的普及,个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发言的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已经变成现实。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

不过,在为大家提供良好传播平台的同时,“自媒体”也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譬如最近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抢孩子”事件传播迅猛,后被公安机关证实大多是谣言。在这期间,武汉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在闹市被市民怀疑是人贩子进行围堵,不少小区张贴警示公告,更说明这个谣言已经从网上走向现实,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通过搜索引擎发现,网上类似的谣言早已有之且已辟谣,自媒体上却仍旧频频出现。面对这些网络负面舆情,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有义务端正视听,但处理不当就会引来更多的猜疑。主流媒体到底应如何应对?这个度如何把握?报道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标准

自媒体时代谣言频发的原因

1信息秒转带来快速扩散。

自媒体信息发出后,微博粉丝、微信好友都会收到,根据信息价值进行转发,多级转发的放大效应使信息呈现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扩散态势。这些谣言经网民传播给非网民,从虚拟的互联网转移到现实世界,造成“循环强化扩散”的强大的连锁反应。

2.话题触及情绪情感。

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人们之所以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与其认知上的局限性、信息的匮乏有关,与个体的情感有关,无论是由于恐惧还是期望。当前我国处在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民众有各种不满、不安,这些感情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信谣与传谣的概率。现实中,网民往往从已有的情绪情感出发,选择相信能够满足其情感的谣言。

3.发布者缺乏道德底线。

本次“抢孩子”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营销机构。因为微信的转发量和阅读量和广告费用挂钩,不少公众号挖空心思,造谣传谣,借机牟利。例如一个拥有5万粉丝的微信号,一条微信的价格在1000元到2000元不等,粉丝量超过10万,微信价格可超5000元,至于坐拥50万粉丝的微信大号,一条微信的售价可卖到上万元。有的谣言发布者,在一些事发现场看到一些纠纷或冲突后,并未经过核实便主观臆断地将之想象成为“抢孩子”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在没有权威部门发布的确切消息的情况下,网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自觉地充当了网络谣言的推手。

4法律震慑力度不强。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看来,转发一次谣言,根本无法追究责任。每个网民都这么想,这个法律就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主流媒体如何积极应对

1.以快制快。

加强传统媒体和网媒、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加快新媒体发展,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时刻关注网络舆情走势,对出现的负面信息迅速向有关部门求证,第一时间跟进报道,澄清事实,掌握话语权,遏制谣言继续传播。

2.科学引导。

传统媒体在后续跟进时,应如大禹治水,用疏不用堵。坚持辟谣在前、反思在后、最终探索出解决之道。

在辟谣时,不简单就事论事,还应通过还原各种各样的假新闻形成过程,通过逻辑、细节支撑,使公众(网民)自己意识到谣言的问题所在,帮助公众形成理性的认识。主流媒体选择话题时,务必紧跟社会关注,有人性关怀,有温度。本次“抢孩子”谣言得以传播,很大程度上基于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拐卖儿童。主流媒体必须客观公正地向公众报道这个社会问题,请法学专家、社会学专家以及公安干警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分析违法犯罪频发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把公众对谣言的关注转移到如何避免谣言发展为现实上来。

3.联合发声。

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联盟,一旦发生负面或者谣言时,全国主流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同时发声,扩大宣传和影响效应。

(黄冈日报)

网友热议

蒙雪:其实自媒体有自我净化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会不攻而破,这是自媒体的特征之一。谣言的病毒性传播,一定程度上网络大V没有及时地引导大众。最主要是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大有区别。网民本身很多就是在网络上宣泄情绪、表达意见、释放压力的。他们也不用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微博本身的特点也给谣言制造了温床。传统主流媒体对信息源要主动核实,不该直接从网络上照搬。传统主流媒体要和新媒体接轨,在时效上,先通过自身微博微信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真相,其后再在传统媒体发布。主流媒体,尤其是日报、官网类的媒体,在老百姓心里就是替官方说话的。所以一遇到突发负面舆情,官方一辟谣,公众总会不太愿意相信。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主流媒体在转述新闻过程中展现的信息不对称,给官方说话的机会多,民间声音的机会少。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自说自话。所以说,要想真正有效服众,主流媒体还是要多展示各方声音,尽力做到理性客观。在这方面,楚天都市报和荆楚网去年在“潜江事件”存疑时,进行的舆论引导可以借鉴。

朱哲: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四位一体,聚焦发力——自媒体:从运营商处着手加大监管的力度,从谣言的初始地进行过滤。加强自律,不为了广告收益恶意营销;主流媒体:抢占高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主流媒体公众号等辟谣:相关监管部门:细化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扭转微信自媒体平台谣言监管真空的状态。对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社会善良心理的人员、机构要严肃处理;市民:看到这种真假难辨的信息时,细心留意,不推波助澜,不信谣不传谣。

伍佳佳:频发的拐卖儿童事件令广大的家长们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稍有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应。很多网络造谣者也正是摸透了家长们的这种心态,以“偷孩子、抢孩子”作为噱头,大肆造谣传谣,以吸引粉丝,赚取点击量。很多自媒体都是匿名的,不是真名。国外社交媒体,过激的言论或者虚假的言论,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主流媒体,尤其是负责微信微博的同志,应该予以甄别。自己拿不准的要及时请示,跟相关部门确认后发布,不能是热点或者有大V转发,也跟着转。

沈素芬:自媒体平台的用户特性也决定了很多谣言无法得到及时的甄别、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一方面主流媒体要主动调查事实、公布事实。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公众的新闻甄别能力引导工作。可以通过还原各种各样的假新闻形成过程、通过评论、通过htm15等较为生动的形式,影响公众,使公众(网民)反思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己应有的立场,帮助公众形成理性的上网习惯。不信谣不传谣。必须有一个新闻纪律、新闻生产标准化流程。自媒体网民们如何传播谣言,我们管不了。但是主流媒体一定要按照新闻规律来办事。

媒体观点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造谣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负责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6月24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显示,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于微信的谣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辟谣难度更大。

为什么新媒体上的谣言屡禁不止?调查中,61.3%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59.5%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公共号、大V等出于牟利目的制造谣言;38.8%的受访者感觉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环境较封闭,辟谣难度大。

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敏认为,微信与微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新媒体。微信相对来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更像过去传统社会里坊间的社会关系,传递的消息类似于口口相传。谣言因为有熟人的推荐和转发,传播次数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当下,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大量粉丝、传播量后,通过企业投放广告费生财,是微信营销目前的标准做法。周敏指出,微博和微信上存在一些营销公号,它们为博取关注而制造谣言的行为值得警惕。公众应该意识到,谣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可挽救性和伤害性。当下媒体应该继续保持深度调查和反思质问的优良专业传统。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媒介素养,改变自己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态度,在转发消息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是否真实,以及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有专家表示,谣言不断被转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关系到人类基础需要、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如此热传恰恰正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这类谣言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能激发人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指出,事件本身越重要,信息公开得越不充分,谣言越可能得到充分传播。只要官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消除,老百姓对谣言的热衷程度就难以降低。

受访者认为制造谣言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为谣言承担责任。

如何减少新媒体上流传的谣言?调查中.68.8%的受访者期待公共事务信息及时公开,越透明越能安定人心。63.2%的受访者希望惩罚恶意的谣言制造和传播行为。59.5%的受访者希望改善社会坏境,增强公众安全感。56.8%的受访者建议新媒体平台清理有造谣纪录的公共账号。51.7%的受访者建议对常见谣言准备应对预案。40.1%的受访者表示应提高网友科学素养,不信谣、不传谣。

(据2015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