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党报时政报道的观念突破

  • 投稿皮皮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95
  • 0

吴林红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党报自身来说,思想观念严重滞后,是时政报道难以突破的无形障碍。结合实践经验和观察研究,笔者认为,束缚时政报道的观念障碍主要有容易泛化的政治思维、面面俱到的求全思维、陈陈相因的刻板思维、淹没个性的集体思维、“生吞活剥”的八股思维等。各级党报要敢于树立问题导向,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善于探索创新路径,尤其要强化新闻思维、人本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时政报道的面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时政报道 新闻思维 人本思维 开放思维 创新思维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常说,“大事看党报”。这些“大事”多以时政报道的面目示人。时政报道一直是党报的传统阵地,集中体现党报的重要政治地位,充分彰显引领舆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在时政报道中不懈探索,积累了一些创新经验,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就是每年“两会”,党报报道厚重大气、策划精心、亮点频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少党报时政报道依然乏善可陈,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比如,有的端着架子,不接地气;有的官腔官调,面目可憎;有的刻板僵化,缺乏温度。李良荣教授认为,与国外媒体相比,我国新闻报道最落后的一块就是时政报道。如今,时政报道难做,已是新闻界的共识。

究其根本而言,时政报道表现不佳与我国新闻体制改革滞后有密切关系。许多党报采编人员谈及时政报道,都会说规定动作多、自主空间小、纪律要求严等,都是影响时政报道的重要因素。但从党报自身来说,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也是时政报道难以突破的无形障碍。

一、束缚时政报道的观念障碍

结合多年实践和观察研究,笔者认为,束缚时政报道的观念障碍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容易泛化的政治思维。2013 年6月7 日,福建省厦门市发生一起公交车纵火案,造成47 人伤亡,引起全国高度关注。当地党报按照“惯例”,充分报道了从中央到省到市的各级领导如何指示、如何作为,无意忽略了人员伤亡这一重要情况,招致舆论强烈批评。陈力丹教授评论说:“死了几十个人这一最重要的事实,竟然没有出现在标题中,这真是灾害报道官本位做到极致的‘典范’。”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官本位思想的外在表现,不如说是报道泛政治化的结果。实践一再证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安全、利益冲突等报道,如果出现泛政治化倾向,不但会扭曲正常新闻报道,而且有损于党和政府形象。时政报道不能取代,更不能凌驾于其他报道之上,是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基本规范。

二是面面俱到的求全思维。时政报道要求严谨,切忌断章取义,不宜以偏概全。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虽然巨细无遗、滴水不漏,但是没有重点、没有角度,往往淹没了真正的新闻。求全思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些领导人讲话报道,不论什么场合,动辄一二三四,好像“开中药铺”。时政报道贪大求全,从新闻标题上也可见一斑,大而全、小而全乃至大标语式的标题在各级党报上都非常普遍。

三是陈陈相因的刻板思维。长期以来,时政报道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如会见报道、会议报道、调研报道等,这些套路多年不变,虽然操作简便、易于把握,但生硬刻板、容易失灵,甚至会忽略重要新闻信息。2012 年11 月29 日,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其中有一条重要新闻,就是中央领导出行不封路不清场,带头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是,当天发布的新华社通稿与往常没有两样,忽略了这个重大新闻。直到数天之后,长江日报记者才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的辅导报告中获悉这一信息并独家披露。由此可见,根深蒂固的模式思维已经钝化了时政记者的新闻敏感。

四是淹没个性的集体思维。李希光教授认为,“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是没有直接引语”。这种现象在党报时政报道中最为突出。比如,一些地方领导人会见报道,除了客套寒暄,就是外交辞令,没什么有效信息。这与我国讲究低调的传统官场文化影响有关,也与过度僵硬的时政报道模式束缚有关。政治人物履行公务,虽然代表集体、不代表个人,但“例行公事”是机械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有温度的举止是鲜活的。一旦忽略政治中的“个人化”因素,政治活动将会变成固定程式,政治人物将会变得千人一面,时政报道将会走向雷同。

五是“生吞活剥”的八股思维。当下,许多时政报道完全移植政治话语,没有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新闻话语。一些表态性的政治话语、概念性的政治口号,乃至面目可憎的党八股,都堂而皇之进入时政报道领域,降低了时政报道的“含金量”。正如有人概括的“八股新闻”写法: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这种状况需要反思,更需要改变。

当然,束缚时政报道的观念障碍,还有机械重复的宣传思维、“高大全”的典型思维等。对此,业界都有一定共识,笔者不再赘述。

二、树立时政报道的新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合时宜、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是阻碍时政报道创新的无形桎梏。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观念束缚,才能刷新党报时政报道。

2012 年12 月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对于我们做好时政报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就是时政报道生存发展的三大支点。树立时政报道的新思维,务必把握三者的平衡点,找准创新的突破口。

一要强化新闻思维。时政报道既要有政治意识,更要有新闻意识,核心是按新闻规律办事。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借口“政治需要”,违背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要求。这虽是常识性的要求,但在时政报道中仍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深刻指出:“人民相信的只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因此,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其次,要以“新闻眼”观照政治活动,善于从中发现真正的新闻。2014 年12 月16 日,安徽省委举行法律顾问聘任仪式。安徽省委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为第一家。笔者深入采访后,决定跳出领导活动的报道模式,精心采写《安徽率先建立省委法律顾问制度》,独家发布了这个重要新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条新闻当选2014 年度“安徽十大新闻”。

二要强化人本思维。新闻是“事学”,也是“人学”。喻国明教授说:“当前很多媒体的传播,往往是说了一件事,宣传了一个政策,提出了一个主题,但是看不到人的情感、温度和生活质感,这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呈现方式。”时政报道要“脱胎换骨”,就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受众需求为本,以群众之眼看政治、写政治。在报道视角上,对政治人物不宜仰视,而要平视,多展示其平民化、个性化的一面;在表达方式上,要杜绝说“官话”,多说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这方面,人民日报《声音》专栏,创造了领导讲话报道的新榜样,值得学习。此外,时政报道像其他报道一样,也要学会讲故事,讲人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打动人。

三要强化开放思维。知情权决定参与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对信息公开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时政报道打开了新空间。当前时政报道存在关键信息缺失、具体背景缺乏两大问题,都与信息公开不够有很大关系。例如,各级党政机关人事任免报道,通常只有主管部门的一两句话,而没有任免对象的政治履历和政绩评价。新形势下,党报理应发挥权威发布的独特优势,竭尽所能披露更加充分的时政信息,进一步提升政治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四要强化创新思维。时政报道千篇一律,不能都怪体制束缚,媒体也要深刻检讨:我们有没有创新思维,能不能有点突破?2015 年2 月15 日,笔者随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走访慰问。按照常理,走访慰问报道都有老套路,只要变换一下地点、人名即可。但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探索在常态之中挖掘新闻。笔者采访发现,这批慰问对象中有一户是省委书记的扶贫对子。自从省委书记与他家结对后,不仅热心提供帮扶,还给他家上大学的女儿回信,激励她做个阳光青年,勇敢、坚定地面对生活的考验。笔者将这次看似寻常的慰问,与这些背景素材联系起来,采写了《省委书记到老区“走亲戚”》这篇侧记故事,虽然只有1200 多字,但现场感强、故事性强,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类似的探索实践,各级党报都有不少好经验,需要认真总结、研究借鉴。

古人有云:“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各级党报要勇于直面现存问题,敢于打破惯性思维,以观念的解放带动实践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时政报道的面貌。

(作者: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