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快阅读”语境下做好“慢新闻”——对当前都市报内容生产策略的思考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62
  • 0

周太山

【摘要】伴随网络通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推广,受众的阅读结构和阅读习惯都有所改变,“快阅读”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都市报如何扬长避短,建立报纸内容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强化“慢新闻”或是当前都市报内容生产的重要选择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快阅读 慢新闻 都市报 内容生产

伴随网络通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推广,APP、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当前正在以超强的粘度抢占受众阅读时间,改变受众阅读结构,深刻影响受众阅读习惯,“快阅读”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各类媒体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递最新讯息,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各类讯息时总是呈现出快速浏览的状态。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都市报传统的内容生产在操作理念、题材选择、业务导向等多个方面都面临挑战,调整势在必然。如何扬长避短,建立报纸内容的比较优势?强化“慢新闻”或是当前都市报内容生产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强化“慢新闻”是差异化竞争的现实需要

在当前“快阅读”的传播语境下,强化“慢新闻”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对于都市报来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客观上,都市报作为纸质媒体,每日出刊一次的物理局限难以有效突破,而微博平台在突发新闻传播中已经建立起明确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经由有限的职业记者采集,报纸每天发布量均可计数,而各类新兴媒体时刻都由不同的社会主体在更新,资讯量不可计数。面对新兴媒体在信息量上的“快又多”优势,都市报当前的内容生产最为现实、有效的策略便是选择“慢而精”。

由于网络时代的信息提供严重过剩,“快新闻”的价值当前已大为衰减,人们比以往更需要“慢新闻”。需要“慢新闻”,本质上是需要有效的高质信息,需要更好的阅读体验。都市报应主动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做市民信息生活的管家,精选影响面大、关注度高的有效信息进行报道,实现有效传播。

在各类媒体形式中,都市报有做“慢新闻”的良好基因,相较于广电等传统媒体,以文字为手段的报纸在信息容量、思辨深度等方面富有优势;相较于新兴媒体,都市报有一支专业采编队伍、有一套规范的采编流程以及一个广泛覆盖的采集网络,这些因素从源头上克服“快又多”带来的真假难辨、焦点模糊等问题。当然,都市报还有与“慢新闻”精神最为匹配的纸质载体,“不要低估纸质阅读的魅力,作为一种绵延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方式,纸质阅读具有独特的人文感受、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可以说,都市报当前内容生产选择以强化“慢新闻”为策略之一,是对自身短板的合理规避,也是以“慢”来保证新闻的真实可信、深度权威,实现对新闻经典价值的坚守,从而打造自身最有特色的长板。

二、强化“慢新闻”是对传统内容生产的系统重组

都市报当前的内容生产以强化“慢新闻”为主要策略之一,需要通过在“快新闻”上做减法,释放出人力、版面等资源,推动在以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慢新闻”上做加法,实现传播效果的乘法效应。这样的调整过程,必将是对都市报传统内容生产的系统重组,推动都市报在办报思想、业务重点、操作流程、考评审核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

都市报强化“慢新闻”,将推动内容生产在题材选择上着力大事件。新兴媒体的出现,让都市报实现“信息全面”既无可能也没必要,都市报当前要从关注数量追求信息量向关注质量追求重磅稿件转变,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甄别,把握城市发展的主脉动,从读者需要出发,报道大事、要事,以非对称性新闻操作,为读者建立大事图谱。

都市报强化“慢新闻”,将推动内容生产在稿件呈现上重视深表达。都市报过去多短稿小稿,今后长稿大稿增多会成为常态。与选题上着力大事件相适应,深表达将成为必然。这既是因为大事件信息容量大,有深表达的空间,也是因为都市报比新兴媒体有更充分的时间对大事件进行多方采访,在综合逐渐披露出来的核心信息、公众反应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报道能够因此做到更为客观、公正、深入、独到。深表达,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编辑呈现,深度报道往往篇幅长文字多,当前都市报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快读、浅读、追求悦读的习惯,尊重城市读者崇尚简洁的审美追求,用工匠精神将每天的报纸都打造成富有设计美感的产品,让读者能够在报纸阅读上慢得下来。

都市报强化“慢新闻”,在业务管理上将推动内容生产更加精细化。都市报内容生产时刻面临三个“有限”的压力:版面有限、采编人员生产能力有限、读者注意力资源有限。三个“有限”决定着内容生产要从精细化管理求效率、求质量。精细化管理将推动都市报建立更为明确的业务标准,哪些题材值得放大处理,哪些题材应该给予重视,都要有指标性概括和经验性示例作为参考;考核评价上,目前在都市报常见的漏稿惩罚机制将逐渐弱化,对高质重磅稿件的指标考核将会强化。

三、强化“慢新闻”当前须着重做好五类报道

强化“慢新闻”,最终要落实到新闻呈现上,当前都市报围绕读者需求,尤其须着重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以及冰点五类题材保持深度关注,从而促进都市报内容走出媒体竞争的丛林,以“慢新闻”的独特价值建立比较优势。

1、围绕重点,做好策划式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类题材在宏观上关系城市发展方向与目标,深度影响市民的未来生活,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不能对百姓生活产生即时的直接影响,往往不能得到都市报的高度重视,如城市布局、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在强化“慢新闻”的策略指导下,都市报有必要积极作为,为读者搭建整体把握城市发展的信息框架。这类题材或来自“两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或来自党政综合部门,都市报应主动介入,加大策划力度,创新表现形式,以组合式报道或系列报道形式,做深做透,将抽象的政策、目标描述转化成新闻访谈、数据图表、典型场景、专家解读等,用读者乐意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读者对宏观信息的需求,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决策重点深入人心,发挥媒体整合社会、凝聚共识的功能。

2、围绕热点,做好探访解读性报道

热点题材简单来说就是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关注、议论的新闻事件、话题或者信息。这类题材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是因为覆盖面广,影响人数多;二是民生关切度高,直接影响百姓生活。对热点题材的抢先发布,都市报当前已很难占优势,然而可以通过记者深入探访,进一步做好解读性报道,对笼统表述进行具体阐释,对综合概括给以举例示范,对读者到达不了的现场进行文图呈现,对政策、举措的细节、进展、影响等进行充分报道。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对热点题材的认知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充分报道有助于消除人们的信息焦虑;同时,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访,有针对性地解读相关专业知识,让人们掌握解疑释惑、辨别是非的工具,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事物,也有助于建立理性认识。

3、围绕难点,多做监督性调查报道

城市发展中总有一些问题虽经多方努力,仍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构成市民生活的难点题材,每每提及都能引起社会共鸣。对难点题材进行监督性调查报道,是都市报当前内容生产策略调整中应予重视的重要选项。监督性调查报道,一般会选择具体事件来反映一类问题,操作周期比较长,暗访查证等是常见的采访方式。当前,都市报应充分发挥队伍、流程等职业优势,从公共立场出发,对难点题材展开客观、准确、深入的专业调查,建立原创内容生产的职业高度,构建新兴媒体无法实现的比较优势。

4、围绕疑点,多做实验求证式报道

多元的发布主体、复杂的发布动机、事实本身的不断变动等,造成市民信息生活中经常出现疑点,再加上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变异,单点信息传播往往会带来对某类问题的疑虑,如香蕉致癌、草莓农残致癌等流言的不断出现,给市民消费带来极大困扰。都市报当前的内容生产应及时筛选市民生活中的类似疑点,通过询问权威部门、综合性实验、现场采访等方式进行证实或证伪,以消除百姓疑虑。例如安徽商报每周一期的《商报实验室》栏目,联合科协、高校实验室等专业机构,对健康、环保等领域内的传言、流言用科学实验的方式逼近真相,得到了读者高度认可,目前这一栏目已获得安徽新闻名栏目奖。

5、围绕冰点,多做人文纪录类报道

冰点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热点的平衡,是对弱势的、被忽视的、行将消失的事物及其价值的关注与坚守。对冰点题材的关注,往往寄托着人们复杂的情感,用人文纪录的方式报道,在传播上更能获得共鸣。如今年春天,合肥市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因老板生病濒临关门,经当地都市报忠实记录书店历史、现状后,引来全城爱书人购书相助,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还专题报道,冰点也变成了热点。

结语

当前都市报以强化“慢新闻”作为内容生产重要策略之一,应该说反映的是都市报内容转型的一种主流方向。然而,强化“慢新闻”不等于放弃抢新闻,都市报的核心是新闻事业,真实与新鲜是需要新闻人永远不断追逐的专业高度,只不过,新的传播环境下,都市报内容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独家题材有了新的内涵。客观上,“慢新闻”的强化也并不意味着“快新闻”在报纸界面的即时消失,一段时间内两者将并行推进,但是“慢新闻”会占据越来越大的分量、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更为宏观的视野观察,传统都市报的单一母体目前大多发展成为涵盖报网两个系统、具有多媒体形态的都市综合传播平台。当前的都市报采编人员尤其是记者,会一套人马承担多重任务,所谓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面对报纸和网络两个有着不同传播规律的内容生产系统,必须不断进行角色切换,以求实现综合传播的最大效益,但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从业者无可选择,只有不断调整,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坚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巍,《优质报纸未来是新型大众媒体》[J]《. 中国报业》,2014(12)

②顾尚品,《解读性报道传导理性》[J].《新闻战线》,2012(4)

③谢国明,《把握媒体融合的坚守与变革》[J]《. 中国记者》,2015(1)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