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纸媒文化类报道的困境与谋变——以《北京晚报》改版为例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85次
  • 评分4
  • 67
  • 0

成长

【摘要】互联网快速而海量的资讯具有显而易见的强势效应,这对以本地时政和社会新闻为特色的都市报形成了冲击和影响。本文以《北京晚报》今年3月的改版为例,探讨了新媒体语境下纸媒文化类报道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纸媒文化报道

在以移动、视频、社群、开放等元素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更为多样、内容更为多元、反馈与参与度逐渐提高,对曾经占据优势传播地位的纸媒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互联网快速而海量的资讯具有显而易见的强势效应,这对以本地时政和社会新闻为特色的都市报形成了冲击和影响。

在全国都市报缩减文娱报道版面时,《北京晚报》在今年3 月的改版中强化了文化、副刊类新闻和阅读的分量,以此为突破口,为纸媒在新媒体语境下重塑了自己的风格和品牌。

一、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类报道的多样性

1、纸媒文娱类新闻的时代变迁长期以来,文化娱乐类新闻是都市报的重要内容。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迎来都市报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使得都市消费人群体量庞大,他们对资讯的获取变得十分迫切,都市报的出现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缺,与严肃端庄的党报不同,都市报更多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交通、购物、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新闻资讯。其中,在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化与娱乐也成为各大都市报竞相推出的主打内容。

无独有偶,都市报的蓬勃发展又与文化娱乐业的高歌猛进形成重叠效应,无论是本地的戏剧、演出、文化活动还是时兴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文化消费产品,都成为颇受都市报受众欢迎的新闻内容。由于都市报采取了更轻松愉快的报道语态、更灵活多样的稿件风格与版式创意,适应了读者对文化娱乐新闻的阅读需求,在文化娱乐领域的独家新闻和采访常常成为同城媒体角逐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都市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均有下降,为应对此局面,不少都市报采取了减版的策略以降低成本,在全国性的减版潮之中,文化娱乐版面成为优先被缩减的内容。据统计,目前京沪穗等一线城市的都市报尚保持着每日2-3 个文娱版,而在二三线城市,由于本地文化活动的匮乏,文娱类版面大幅锐减,有的虽保留文娱版面,但记者自采内容大幅减少,更多依赖编辑对网络热点新闻的摘编,有的则将文娱与体育版合并,甚至撤销了文娱新闻部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都市报在文娱新闻报道上的独家资源越来越少,各报的文娱报道充斥着雷同、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电影、电视剧等文娱产品在报纸广告的投放大幅减少,而改之以软性新闻或事件营销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而报社的广告收益又在逐年下跌,只好缩编不能带来广告利润的文娱新闻。

2、互联网催生文娱新闻变革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90 年代,都市报在与党报的对比中显示出了更为活泼、接地气的报道方式和语态,那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完全取代了都市报的这些优势,这些尤其在文娱报道中表现得充分。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给予了新闻采编更为宽阔的空间,由于互联网不受版面制约,文化娱乐类新闻往往能够以专题页面的形式呈现,专题中既有实时滚动的新闻资讯,也有深度的解析和访谈类文章,同时拥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这是仅以纸质版面呈现的报纸无法具备的。

其次,互联网的社群化为文娱新闻及其特定受众进行了精准对接,使得新闻报道的垂直性更高。互联网充分使用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互联网社群,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展开交流沟通,文化娱乐领域内的当红明星、影视剧作品等成为聚拢社群的核心招牌,网友通过社群能够方便的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特定新闻资讯,与兴趣相同的网友进行互通,甚至参与话题讨论。而随着明星大量进驻博客与微博,互联网也成为文娱领域许多新闻的发起地。

此外,互联网中的文化娱乐类新闻往往与受众的文化娱乐消费相连接,这也使得相关新闻资源更多地向互联网倾斜。如受众在互联网上获取戏剧、演出、电影等资讯,可以方便地通过附带链接进入购票环节,而在报纸获取信息后还要寻求其他消费渠道。

伴随各大门户网站和专题性网站在文娱新闻报道上的优势,其为新闻采编所赋予的投入也较报纸大大增加。以奥斯卡、威尼斯、戛纳、柏林等世界著名电影节为例,腾讯、新浪、时光网等网络媒体均出动多达十余人的报道团队实地采访,包含文字、图片与视频报道,后方也有大量采编人员进行对接。而对纸媒而言,跨国采访成本巨大,且在内容与时效性上不占优势,几乎很少派出前线记者,仅根据网媒采集内容做汇编。

3、文化类自媒体蓬勃兴起

在互联网新闻抢占报纸市场与资源的同时,自媒体的兴起也成为一大媒介现象。如果说早期的博客还只是网友带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写作平台,那么随着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这样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大量职业化的媒体人及团队流入其中,使得这些平台既拥有传统媒体在技术上的专业和内容上的规范,同时摆脱了传统媒体的体制所带来的制约,更具开放性和品牌性。

在众多自媒体品牌中,如大象公会、逻辑思维、晓松奇谈这样的知识性品牌尤为受到拥有较高学历和社会地位的受众欢迎。他们均由职业媒体人搭建创作团队,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渠道,以定期的方式为受众推送历史、文化、社会等知识普及性质的内容。与传统媒体相比,这些自媒体的选题不囿于热点新闻,而是往往自选角度和题材,以答疑解惑的姿态,以通俗易懂并有趣味的语言,为受众解读一些偏门、冷门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些也让传统纸媒编辑和记者更为困惑:文化类报道该往何处去?

二、《北京晚报》的改版与评述

《北京晚报》是北京市最早主办的市级报纸之一,于1958 年3 月15 日正式创刊,是目前北京市面上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公信力最高的都市类报纸,深受北京市民喜爱。2015 年3 月30 日,《北京晚报》执行了全新改版策略,在当天的头版“致读者”中,简述了这次改版的特征:

改版后的北京晚报,将分为三叠,分别为“要读”、“选读”、“品读”三个版组。第一叠“要读”版组,以新闻价值为标准,一如既往满足读者对每天新闻信息的需求,从读者视角评说事件与问题,为读者把握政策与趋势。

第二叠“选读”版组,本着离北京城更近些,离北京人更近些的想法,紧扣生活主题,以深度分析和服务性报道为主,将人们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向往,融进每天的报纸。

第三叠“品读”版组,在五色土品牌下,集合起具有人文高度、历史厚度、书卷气度的文字,唤起对北京文化、北京味道的营造和追求,传承北京文脉,弘扬中华文明。

通过此次改版,文化、阅读类版面得到了强化和有效整合。在全国都市报减版的趋势之下,《北京晚报》却由原来的两叠增为三叠,而第三叠定位为“品读”,正是凸显了文化阅读在以家庭读者为核心受众的都市报中的分量。

实际上,“品读”一叠正是《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延续。“五色土”是《北京晚报》延续数十年的品牌特刊,一直秉承雅俗共赏,平民化与高品位兼容的办刊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而热情的读者。“五色土”的特色便是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61 年至1962 年由邓拓提议在“五色土”开辟的知识性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

在改版前,“五色土”是报社各采编部门深度稿件的汇聚,其中包括封面主打特稿,以及教育、军事、文娱、警法、纪录、科普、副刊连载等诸多版面内容,信息量庞杂,定位不清,而且版面由各采编部门分头承包,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关联性不强。

改版后的第三叠“五色土”专注于文化味与书卷气,前三版(含封面)为文化特稿,由脱胎于文化新闻部的一支专职编辑团队进行打造,调动了整个报社各部门的采访资源,涉及内容立足北京地域文化和人文厚度,深挖文化领域的奇闻逸事,如3月30 日的《哲学寿星》为读者解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们高寿的秘密;4 月1 日的《城改百年》聚焦民国时期北京城四次大改造的往事。随后的“艺评”版面恢复了《北京晚报》文艺评论的传统,对当下备受关注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以特别视角展开评论与解析。每周四出刊的“文史”“墨缘”等专刊更增添了历史、书画等兼具趣味性与阅读感的品读版面。而在每周五,“五色土”变身“书乡”特刊,以12 个版面为读者推介好书、解读图书和作家背后的故事,评点热点图书带来的文化事件。在改版后的首个周五(4 月3 日)亮相的“书乡”特刊中,《“中纪委荐书”成畅销书风向标》主打呈现,文章通过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读书栏目的观察,将“反腐”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与阅读相连接,从《苦难辉煌》《历史的教训》等书目的梳理以新颖的视角观察了“反腐”现象,引发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面对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纸媒多面临的严峻挑战,《北京晚报》在改版中紧抓纸媒优势资源,立足于家庭这一核心读者群,强化版面文章的文化味和阅读性,构建文化深度版面集群,将一份与读者有深厚情谊的老报纸打造成一个既承袭文明传统、又拓展人文新知的媒体平台。□

(作者:《北京晚报》记者)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