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日动画电影的民族文化学比较分析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34次
  • 评分4
  • 67
  • 0

耿英华

【摘要】中国和日本的动画虽然都深受东方文化的熏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各不相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善”和“仁”,注重理性的教化;日本人注重对“真”的表达,一方面具有哀伤细腻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喜欢毫无束缚的对人类本性的刻画。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带给人不同的视野。中国动画的发展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化他国之经验为己所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民族文化学 比较分析

一、动画民族化本义

1、“文化”的概念

借用人类文化学的开创者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从这个意义上,文化应被视为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艺术与它所依附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文化的进程带动艺术的发展,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不会独立于文化之外而孤立存在。艺术的创新和形式的更迭也同样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传承。

2、“动画民族化”的本义

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著名导演张松林在昂西动画节上说:“国际动画节参选主要有两个标准,首先是内涵、构思、题材要具有国际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第二是形式上要有创新独到的地方。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影展比较推崇个性风格,那种突出个人创新的作品会受到欢迎。”在谈到“中国学派”的民族风格或“民族性”时,他说:“真正的民族性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或曰底蕴,动画创作者如果能很好地研究和利用这种文化背景,就能创作出很中国,同时很吸引人的作品。”②

“动画民族化”的概念不是指民族保护主义,而是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渗透于作品创作之中,通过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化他国之经验,融入本民族的艺术创作中。“动画民族化”也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艺术,是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在动画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不断的创新,创作能够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作品,表达民族独具特点的情感和思想。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艺术,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动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二、中日动画民族文化学比较

1、艺术思维差异

“日本几乎是由单一民族构成,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遍存在着民族大迁徙和异族间的残酷斗争。”③在文化上,日本自古以来就崇尚武士精神。就地理环境而言,日本是一个气候温暖的岛国,资源丰富,自给自足。这样的历史地理条件形成了日本人一方面调和中庸、暧昧纤细,另一方面也崇拜强者的性格。

日本文化结构具有多层性,注重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的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并存、融合”中调和完成。就近代文化而言,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在日本的动画片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受东西方混合文化影响的痕迹。

日本人崇尚“真”,认为发自内心的情感都可以被认可,所以在日本的动画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真实的人物感受。与日本文化不同的是,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的影响,使中国人形成了克己、自省的性格。中国文化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在五十年代兴盛的“中国学派”动画创作中,可以看到大量“寓教于乐”的说理式作品。

中国艺术思维形式注重“玄思”、“虚境”④,强调探究艺术表现形式之下的思想本源。如果说日本动画注重表现细腻婉约的情感,那么中国动画更注重表达创作者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诠释。在计划经济调控时期,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没有受到商业化的约束,集合了万氏兄弟、特伟等许多著名艺术家不计成本的投入,创作了大量技艺精湛的动画艺术作品。在这段时期的动画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思想性。与中国动画发展不同的是,日本动画发展于二战过后的经济复苏期,日本动画产业吸纳了西方动画产业注重商业化的特点,以手冢治虫的动画《铁臂阿童木》为代表,动画创作更贴近普通大众的审美倾向:情节曲折、角色鲜明、表情生动、浅显易懂,动画技法也选择易于加工的流水线加工方式。在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方面与“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比较相距甚远,属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动画不再以艺术家为主导自由的创作,而是面向大众、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尤其近十年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动画创作该如何发展,如何在大众需求与思想教化之间,在商业化运作与艺术创作之中求得平衡,在大量外来文化涌入的今天继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精神,是中国动画需要探索的问题。

2、人物塑造的比较

中国艺术崇尚“神似”,以看似“不似”之形来求“真似”之神,取形中之意,寓意于象,以象尽意。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绘画不苛求对描绘物体的真实复原,而是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之美。所以,“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与受西方艺术影响下的日本动画在人物塑造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动画电影中的线条吸取了传统绘画中白描的表现技法,透视趋于平面化,设色依据传统绘画风格分为水墨晕染、工笔重彩等,有的动画片也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样式,比如《猪八戒吃西瓜》中的剪纸风格、《铁扇公主》的皮影风格等。早期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人物造型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动作,画面采用水墨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与强调写实的同时期日本动画片大不相同。

日本动画产业非常发达,长久以来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虽然每年生产大批的动画片,但表现手法如出一辙。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日本动画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日本动画片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性格迥异、形象鲜明的动画角色。比如由“热血漫画”改编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的主角,是从一个平常的男孩成长为拯救全人类斗士的形象。“星矢”的形象是众多“热血漫画”中崇尚“友情、努力、胜利”,宣扬正义、勇敢、善良、奋斗精神的典型人物代表。还有表现个性独特、具有叛逆思想的人物类型,比如《热带雨林》里叛逆可爱的阿布,《机器猫》里不爱学习的大雄等。这些都符合青少年的好胜猎奇的心理。相比说教意味比较浓厚的中国学派动画而言,日本的动画形象更易于大众接受,但是由于受到商业化的影响,许多日本动画片中出现大量色情、暴力内容,这些也是商业模式下日本动画的弊端。

3、叙事策略的比较

从故事题材而言,中国动画取材广泛,大多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比如《孔雀公主》取材于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九色鹿》是取材于敦煌佛教壁画《鹿王本生》,《南郭先生》取材于成语故事等等。根据这些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基本上都遵循原著,改动较小,民族风味浓郁。还有一部分取材于现实故事,比如《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梦里人》等,这类动画片比较形象的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但是相对于神话、传说题材而言现实题材作品仍然比较少。日本动画,大部分改编自流行的漫画故事,这些故事中所反映的内容涉及科幻冒险、童年往事、侦探故事、神话魔幻等各个方面。从早期的《花仙子》到近几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这类具有日本特色的欧式魔幻动画片,是深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日本动画的一个代表。反映历史题材、神话传说的日本动画作品很少,反映现实、魔幻题材的动画片非常多,比如反映日本人生活变迁的《回忆点点滴》、反映二战题材的《萤火虫之墓》等,魔幻题材的作品非常之多,大部分以科幻题材、热血漫画题材为主。

4、绘画技法的比较

中国的动画片场景,多采用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计白当黑、随类赋彩等技法。绘画在于写意而不是写实。如《山水情》中的整个绘画风格就采用水墨画的黑白色彩,写意的山水和人物。而在《九色鹿》中就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采用敦煌壁画的表现方法,色彩浓郁,富有平面装饰特征。在动画片《贾二卖杏》中,背景大部分留白,京剧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在空白的场景中穿梭,让人产生充分遐想。在表现现代题材的动画片《门铃》中,背景人物表现的也很抽象,简单的几根线条勾勒出画面,具有漫画的风格。中国人注重写意抒情,表达意境,表现含蓄优雅的气质,处处以说理明志为主要内容。日本虽然有很多细腻哀伤的情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现代日本的动画技法依照西方绘画的原理,讲究透视、阴影明暗和体积感。与中国动画写意风格不同的是,日本的动画更注重事物原有的美感,即事物本身即是美。

结语

动画的故事和绘法可以改变,人的观念会改变,但是民族文化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和日本的动画虽然都深受东方文化的熏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各不相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善”和“仁”,注重理性的教化;日本人注重对“真”的表达,一方面具有哀伤细腻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喜欢毫无束缚的对人类本性的刻画。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带给人不同的视野。中国动画的发展既不能一味的照搬传统,也不能完全抄袭外来风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化他国之经验为己所用,才是中国动画应该发展的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

②吴霜梅,《中国动画当前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学派”为鉴》[D].北京师范大学,2005

③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