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看其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78次
  • 评分4
  • 52
  • 0

王海波

【摘要】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近代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其刊行者打着“文化传播”的旗号,意欲对中国读者洗脑,实质上是想在文化侵略的同时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侵略打下思想文化基础。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某些传播者多重和隐蔽的传播目的应保持警惕,它们穿着“文化传播”的外衣,内里却隐藏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跨文化传播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①是近代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 年创刊于广州。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份刊物同样具有代表性。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该刊的刊行目的,对今后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刊行的表面目的

1826 年9 月,郭士立受命于荷兰传道会到苏门答腊传教,从此开始了前往东方的征程,他对深入中国传教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能使拥有当时世界1/3 人口的中国皈依基督教。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郭士立作为一名传教士,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目的自然也应以传播宗教教义为主。然而,我们从郭士立在该刊第一期《序》中的声明以及对刊物内容的梳理,发现传教已不是他创刊的主要目的。

作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发行中文刊物,必定要说明刊行的目的,求得读者的认同。郭士立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第一期的《序》中,就委婉曲折地声明他的目的。他大量引用中国古籍中的经典语录和文字,尤其是《论语》中的语录,说明“多闻、好学”的重要性。为了打消中国人对外国人和西方文化的偏见,他又引用中国的经典说明“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虽话殊异,其体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国之知分别,合诸人之知识,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最终他将刊行的目的总结为“合四海为一家,联万姓为一体,中外无异视。”从中可以看出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目的是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的优势,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先进,从而消除其自大心理和排外思想,逐步接受西方文化,达到一种“文化大同”。也就是说,该刊的创刊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传播”。

由于当时中国清政府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所以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出版前,中国境内还没有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刊物出版,大部分传教活动都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或地下秘密开展。例如以传播宗教教义为主要内容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等是在马六甲出版。同时,“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之时,大部分中国人还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对外国事物怀有鄙夷的态度;而一些清醒的国民,看到大量输入的鸦片对国人的毒害以及外国列强在军事方面的侵扰,进而对外国人产生了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因此,外国传教士创办中文刊物,想要赢得中国读者的青睐,并非易事。”②

而同样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较之以前创刊的中文刊物有了很大的转变,宗教教义在刊物中已经不是主要内容。“《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运用中文既向当时的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历史、政治、司法、天文、地理、科技等世界近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为了迎合中国读者还引用或刊载了一定数量的儒家处世格言、中国古代诗词文赋”,③而少量的宗教教义则被隐藏在其他类文章之中。因而从表面上看,郭士立刊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不仅是传播宗教教义。

二、刊行目的的多重性和隐秘性

该刊发行后,确实引起当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以魏源、梁廷枏、徐继畲为代表的第一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国人,都曾在其著述中引述该刊的西学内容。因而从客观上看,该刊物的确产生了西学东渐的效果,但这并不一定就是郭士立创办该刊的真实目的。

郭士立在创办该刊物之前曾三次在中国沿海航行,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并借机传教。仅从这三次航行前后郭士立的表现,可以分析和推测其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目的不简单。首次的航行成功后,他就在《中国丛报》上发表了文章,直接指出西方人可以打开“中国之门”,而他们需要“更有效的措施”④。

郭士立的文章和航海经历立即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宗教、政治、经济各界人士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有人向郭士立咨询中国内陆沿海口岸的情况和航路,有人则聘请郭士立再次航行,侦查中国沿海各种情报。后两次航行,郭士立在搜集商业信息的同时发现了中国海防的薄弱,他曾暗示西方国家通过战争的方式能够使中国更快地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综合了三次考察,郭士立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兴奋地发现中国的落后衰败、封闭自大,他认为这样的国家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同样他认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也应拜倒在西方文明包括他的上帝面前。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这块肥肉蠢蠢欲动时,郭士立开始了为帝国主义侵华打响思想文化征服的前奏。

三次航海结束后,郭士立着手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6 月23日,郭士立起草了一份创办该刊的缘起(计划书),同一年的8 月发表在英文报纸《中国丛报》上。其中对创刊目的与宗旨的表述为“: 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取得迅速进步并超越无知与谬误之时,即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已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出版若干种期刊,惟独中国人却一如既往,依然故我。虽然我们与他们长久交往,他们仍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尊,并视其他所有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其出版是为了使中国人获知我们的技艺、科学与准则。它将不谈政治,避免就任何主题以尖锐言词触怒他们。可有较妙的方法表达,我们确实不是‘蛮夷’;编撰者偏向于用展示事实的手法,使中国人相信,他们仍有许多东西要学……”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郭士立创刊的一些想法,该刊将以巧妙的方式向中国人展示西方的文化与文明,降低中国人敌视排外心理,为维护洋人在华的利益打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实质上就是要为洋人的商业资本打开中国的门户而服务的,而这一点在他的中文期刊中却不曾提及。他还在这份“缘起”中提到“: 本月刊现由广州与澳门的外国社会提供赞助。由于此间外国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此一工作顺利进行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编纂者希望在他们中间发现足够订购数以支付费用”,当时的外国人给该刊提供经济支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利益”,这也说明了该刊在文化传播的表象下隐藏着为西方国家谋取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等目的。而这些目的显然是不能直接对中国读者言明的,因此只能在英文报纸上说明,争取西方同盟者的支持。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刊后,如郭士立所计划的刊登了大量介绍西方文明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司法、天文、科技、经济(贸易)、政治、文学等各门类的知识和信息,以证明西方文明的优越。例如,该刊从第一期开始就连续刊登《东西史记和合》,每页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记述中国古代历史“漢土帝王歷代”,下半部对应介绍西方古代历史“西天古傳歷記”,而且上下两部分都是从“洪水之先”开始介绍,以显示西方文明历史久远,并不输于中国,从而打消中国人视洋人为不开化的“蛮夷”的想法。为了拉近和中国读者的距离,该刊还大量刊载和使用中国古代先贤的名言警句和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同时借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多种文体撰写文章,如:语录体、书信体、章回体等。例如为了证明西方国家并不荒蛮,该刊利用书信体的形式讲了中国人在外国的很多见闻故事,例如道光甲午年三月〈乙未刊〉中刊登的《子外寄父》,利用书信形式以儿子的口吻向父亲讲述他在外国游历的见闻。信中说到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西洋国家是“夷国”“小洲”;他原以为洋人“如饿鬼贫贱,甚实堪悯”⑤(当时多数中国人都这样以为)。到国外后,看到那里“地方之宽,城邑之美,百姓之盛,市头之闹……农商相资,工贾相让,且此地之官员推广立教,使民知礼识义”⑥。让他非常意外,竟然一时“色沮言塞”⑦了。以后的几期继续刊登这类家信,不仅介绍西洋的民风民俗、贸易物产,还讲述外国的教育发展、民主思想、法制建设、政治体制等先进文明的情况。这些内容都是国人的眼见耳闻,通过寄写家信的形式讲述出来,令人不得不信。该刊还用章回体这种文体写作《贸易》故事,充分向中国读者展示与洋人开展贸易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第一个贸易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商人“林兴”因海外贸易而改变了濒于破产的命运,故事结尾用该商人的一段话来点题“与南洋贸易有利而无害,外通货财,内消奸宄,百万生灵仰事俯畜之有资,各处钞关,且可多征税课,以足民裕国其利甚大……海外贸易,载其国之余物,以补内地之用,甚广黎民之营生。”⑧此后该刊分六期连载《贸易》故事,继续向中国读者渗透贸易有利的观念。刊载这方面内容的真实目的自然就是他在“缘起”中提到的——维护洋人的在华利益,为洋人的商业资本打开中国的门户而服务。

郭士立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后,又“被聘为英国商务监督翻译,受商务监督之命,1837 年和1838 年郭士立曾前往琉球、日本以及中国福建沿海活动。1839 年起,英国开始直接武装入侵中国,直到1840 后年发动鸦片战争。新教传教士中,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也只有郭士立。三次航海让他看到战争的可能性,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我们架置妥贴的大炮更能激起他们对我们的尊敬,它无声的语言对我们更有用,胜过德摩斯梯尼最出色的辩论。’所以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以翻译的身份参与了《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过程,还做过定海、宁波的‘民政长官’;之后又做了8 年香港驻华商务总督的秘书,直至1851年病死于香港。”⑨

郭士立在华的传教士、间谍、翻译、行政官员等多种身份以及一系列行为证明了,传教士只是他的一个表面身份,他作为帝国主义的积极分子,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只是实现帝国主义侵华的大目标的一个小前奏,他所隐藏的真正目的是为帝国主义武力征服中国打下思想文化征服的基础,为其在华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打开局面并培养有利的思想文化环境。

三、警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客观上的确需要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变化,改变封闭自守、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状态。如果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目的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单纯,我们的确应该尊重和敬佩这位“文化使者”,感谢他为打开中国的思想大门而作的积极努力。但就其创刊的真实目的而言,无论是“文化征服”还是为“武力征服”打基础,都值得中国人冷静分析,甄别对待。

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流双方的地位有时是平等的,但有时却不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行在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列强对当时落后的旧中国虎视眈眈,不时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侵扰。郭士立利用当时西方国家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以西方传媒的先进形式传播西方文明。他所谓的“四海一家”、“中外无异视”,实质上是想以他自认为优越的西方文化取代中国的文化,实现他文化侵略的目的。这种目的穿着“文化传播”的外衣,内里却隐藏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体。

有学者总结了不同时代中西方面对彼此文化的不同态度:“西方从启蒙时代开始就在引进‘东方’的同时反思自己,在殖民时代奴役‘东方’的同时充实自己,在后殖民时代推行文化渗透的同时提升自己。反过来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西方赞美我们的时候却封闭自己,在遭受奴役的时候丧失自己,在面对西方新的文化战略的时候交出自己”。⑩

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在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和“文化侵略”时,我们都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无论在19 世纪初的旧中国,还是在中国崛起的新时代,在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我们应多一分理智和清醒,选择性地接受其文化精粹。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西方文明。既不能“闭目塞听”,也不应“盲目崇拜”,希望全盘西化,落入“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中。我们应始终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揭开西方国家隐藏在“跨文化传播”之下的“文化帝国主义”的虚伪面纱。

【基金项目:2013 年度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MD135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⑤⑥⑦⑧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M].中华书局,1997

②③王海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中国文学传播》[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

④雷雨田:《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M].百家出版社,2004

⑨高静,《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D].西北大学,2007

⑩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