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美国札记》中的“美国形象”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49次
  • 评分4
  • 66
  • 0

○王 倩

【摘 要】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作者——杨刚来说,不过是表面现象。四年的旅美生活,杨刚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并做了详细的报道,终编辑成集《美国札记》出版。本文试从《美国札记》入手,重点分析杨刚美国通讯中的“美国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杨刚 《美国札记》 美国形象

民国时期,政治变革与思想启蒙相互交织,面对祖国生死存亡的危险环境,一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利用新闻媒介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杨刚做为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在国际上奔走相告,向世界人民描述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处境,还为国内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上的声音。

一、“想象”的美国

1、了解美国的初衷

1905年,杨刚生于江西九江市湖口县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家庭。1924年,其进入江西南昌美国教会美以美会所办的葆灵女子学校高中学习文科,易名杨缤,开始从事写作。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昌葆灵女子学校,并被免试推荐到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

在学生时代,杨刚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对于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受《现代评论》周刊影响,杨刚很早就对一些国际问题与美洲态势感兴趣。廖鸿英在回忆杨刚的文章里提到:怀着极大的热诚,杨刚阅读了许多关于美洲的问题,然而由于信息闭塞的原因,却不能做深入的分析,但杨刚已经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民族压迫与剥削、英国对亚非国家的民族的压迫和对资源的掠夺等等。

2、初步了解的美国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杨刚结识了该校美籍教授包贵思,这也是杨刚进一步了解美国的开始。包贵思在燕京大学执教三十余年,杨刚是她最喜欢的“得意门生”。而杨刚更是认为包贵思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更是自己的朋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刚不仅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痛斥,还对于美国的形象进行了分析:“看来美国人正在把一个腐朽、自私的政权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以便这个政权日后可以帮他去攻打苏联,他们一面这样做,一面又天真地以和平的捍卫者自居。”虽然当时两人关系极其密切,但是面对美国的做法,杨刚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受《大公报》派遣,杨刚作为驻美特派记者,抵达美国时,又给包贵思去了一封信:“我对了解这个国家以及这里的人很感兴趣,另外,我想看看地球上这部分人们的生活思想,看看中国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我希望两年以后,我可以会说,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国家。”

二、“看到”的美国

1944年夏季,杨刚飞离重庆,抵达美国。作为《大公报》驻美特派员,杨刚密切关注美国时政,她不仅结识了众多美国民众,深入观察美国社会,而且先后旅行到南方各地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写下了数篇脍炙人口的通讯作品。

1、“民主”的政治生活

美国是一个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其总统选举是民主的重要表现之一。然而杨刚笔下一场“马戏大演出”的描写却让资产阶级的伪民主不攻自破,并且更深层次地揭露了美国政府中的黑暗政治,钱权交易。

1948年美国总统的大选,共和党司徒森、杜威、塔虎脱三人进入候选人名单。杨刚在《从美国共和党大会说起——杜威与华伦上台》一文中描述道:一进司徒森的旅馆,代表们就血气沸腾,原来整个大厅里都是乐队和跳舞,女人们也邀请代表们跳舞,喝酒、喝咖啡;而去了杜威那一层,代表们被年轻漂亮的女士包围了;不料,一到马路上,代表们更是傻了眼,迎面是塔虎脱的少男跳舞队,一个个见状活泼,干净利落,……于是代表们和竞选者的财团们搞起了财权交易的选票买卖。“比如宾西法尼亚州上议员马丁先生一下能卖出宾州代表三四十人的票,使杜威第二次声势大振。”杨刚评价说,这样的民主仅仅是有钱人的民主,而且金钱体制下的“民主”,只能导致更大的专制与腐败。

2、“富裕”的经济生活

使人目迷心炫的摩天大楼、让人眼花缭乱的物质商品、多如过江之鲫的小汽车等一直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天堂”里所描述的生活情境。在美国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境。然而这些只属于那些垄断财团和上层贵族阶级,在美国其他地方,大多数美国民众只能过着收入微薄的清苦生活。

杨刚在《关于威尔逊总统轮的一个报告》中提到,威尔逊轮是美国商船队旗下数一数二的船只,船上有跳舞厅、游泳池、酒厅、休息室、散步场、图书馆。这条船分为头等舱和三等舱(中国舱),头等舱者一律享受头等待遇,光是服侍他们的侍役有二百余人,而三等舱的旅客人数只比头等舱少八个,但是全部侍役只有十九人。再如,杨刚在《上坡与下坡——美国工商农业展望》一文中,对于美国数月内的粮食、肉菜价格变动,全国粮食年产量与收益等做了深刻的剖析。在杨刚看来,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天堂”里,民众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由资本家牢牢把控的,在“剩余价值”的驱使之下,资本家的剥削更疯狂。

3、“自由”的精神生活

在美国掠夺的财富堡垒下,有些知识分子,(当时国内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少数的人)认为,即使美国有种种的不好,但至少在精神上,他们是有政治自由和个性发展自由的,然而杨刚的一系列有关“美国政治自由”的文章在《大公报》上发表后,一些国内的知识分子开始否定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杨刚在《钱的自由——美国的思想控制》一文中就从教会、新闻事业、个人生活层面来论述,所谓的美国式自由只是有钱人的自由,而普通人则受到严格的思想控制。以教会为例:首先,国家高层领导人染指教会,以神和耶稣的名义制造政策;其次,美国教会林立,众多牧师布置下无形的森严的思想控制体系;最后,杨刚也进一步揭露教派内部思想自由极度有限性,同样,在论述新闻事业对思想控制的作用时,杨刚从报业垄断、不公开新闻、无线电巧妙的时间控制等方面来论述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及新闻事业的思想控制的本质性。

三、“千疮百孔”的纸老虎

以纽约为起点,途径华盛顿,绕整个南方各州,到达西部,再返回纽约,杨刚的足迹遍及大半个美国。这趟旅行为杨刚美国通讯奠定了扎实的生活准备,她不仅对美国人民的生活、思想、风土人情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同时也对繁荣经济背后的社会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种族歧视问题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各族人民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美国社会却没有像其宪法所宣扬的那样“人人生而平等”。杨刚在她的通讯中记述到:“在纽约,你会多次听到‘哈尔列姆’,那是白人不肯走进的地区,好像是纽约市区的大麻疯区一样,究其实,那地方不过是被白人财主们强迫制造的黑人居住地带而已。”在杨刚看来,在美国,凡是跟人有关的东西都被分成了“黑白两种”,甚至街道都分了黑白,更不用说酒店、候车厅、厕所、电车了。

而杨刚对于一次奥斯丁城黑社会的描述,更是将美国黑人非人一般的待遇暴露无遗。黑人在马路上挨白人嘴巴,仅仅是因为他在谈话中,忘了称那个白人是sir(先生);有人在北方大饭店了被人赶出门,仅仅因为他是黑皮肤的人……对于种族歧视的现象,杨刚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或是因为历史的渊源;黑人一直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工,白人早已习惯对待“黑奴”的方式;或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原因,压迫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早已根深蒂固……

2、失业问题

杨刚在通讯中屡次提到的一位美国妇女——蓓蒂,一个小人物,失业的问题却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凸显。蓓蒂是一个得到硕士学位的美国女子,然而却没有固定的工作,到处打零工而又不断失业。在失业的危害上,杨刚又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首先,失业对于个人的生活有着沉重的打击,他们不仅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且变得更加沮丧、绝望、焦虑甚至与社会疏远;其次失业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当失业人数增加时,犯罪、疾病等指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更加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除此之外,杨刚还把失业问题与美国家族制度的崩溃问题联系在一起,正如在蓓蒂生命的三十年中,她已经丢失了好几个男人,都是刚刚有希望的时候,男的就跑掉了,其实,像蓓蒂这样问题在美国非常常见,这也导致美国的家庭制度逐渐开始崩溃,家里只有一个母亲或者一个父亲的情况日益增多,而这一类家庭本来就穷苦,缺少欢乐,并且在父亲遇到失业的打击时,立即祸及子女。这些儿童的身心受到摧残。因此子女离家出走的事件大大增加,而那些尚未成年的女孩又不少被逼迫为娼,一旦堕落,不得翻身。

3、贫富差距问题

杨刚在深入的观察之后对于美国的贫富差距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在她看来,从根本上说,美国的贫富差距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的本性就是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自身不断增值,而在分配领域,劳动者总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资本家则力图限制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消费,从而扩大自己的财富。除了制度原因,杨刚还从种族歧视、失业人数增加、非婚生子女上学等方面论述了贫富差距的原因,可谓面面俱到。

此外,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杨刚还把美国的情况与我国的现实状况做了对比,并对美国政策的实行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把《记美国小城》里的尼克丝小姐同中国的老妈子作对比;在《上坡与下坡——美国工商农业展望》里,分析美国的工商农业情况时,不忘对中国国情加以陈述;在《从美国共和党大会说起》里,谈及杜威当选总统时,笔锋一转便是他有可能奉行的对华政策等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周雨:《大公报人忆旧》[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77-87

②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56-160

③吴德才:《金箭女神——杨刚传记》[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78-82

④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4-86

⑤杨刚:《杨刚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63-173

⑥杨刚:《美国札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7-25

⑦萧乾,《杨刚与包贵思一场奇特的中美友谊》[J].《新闻学史料》,1982:123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