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手机沉迷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纠正策略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69次
  • 评分4
  • 20
  • 0

○江心培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会影响到人类的社会化进程,例如随着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日益深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衍生而来的诸如手机沉迷,手机病态使用等问题也在多方面干扰着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为有效纠正青少年手机沉迷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才能联合多方之力对症下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化 青少年 手机沉迷

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终端,以其私密性、便捷性备受青少年青睐,深入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在校园里更是随处可见。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黄金时期,沉迷于手机让他们在社会适应,社会角色定位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困难。

一、手机沉迷的定义及表现

对于手机沉迷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莫梅锋和赵天喜认为青少年手机沉迷行为系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刺激下,主体内在需要及人格差异动机与客体功能内容补偿效能嵌合而产生的结果。①也有学者分析认为手机沉迷其实就是网络沉迷的变种。国外的学者则更倾向于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等术语来表示手机沉迷。如Griffiths认为手机沉迷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② Chó liz M也将其看做是与赌博,疯狂购物相类似的行为成瘾。③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手机沉迷的主要表现总结为: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相比,手机沉迷者更倾向于用手机与人交流;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会焦虑不堪,感觉生活空虚无聊;总是因为玩手机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和不可抑制的想从手机上获得满足感等。

二、青少年手机沉迷者的手机使用动机和特征概况

为了解目前的青少年手机沉迷现状,本文利用暑假学生回家的机会,对北京、吉林、浙江、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安徽、昆明等11个省市的大、中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2000份,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579份。调查结果如下。

1、接受调查者对手机沉迷的自我鉴定(见表1)

2、青少年手机沉迷者不同的手机使用动机(见表2)

3、青少年手机沉迷者普遍具有的手机使用习惯和特征(见表3)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绝大多数青少年是为了休闲放松,取代无聊而使用手机,且认为自己已经有些沉迷于手机的青少年人数已过了所调查人数的一半。与此同时,一系列强迫性的手机使用行为,如24小时不关机,牺牲睡觉、学习时间玩手机等沉迷表现也在多个方面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这些调查结果让我们意识到,引导青少年摆脱手机沉迷已刻不容缓。

三、手机沉迷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个体社会化是个循序渐进且多个环节共同发展的过程,众多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联系密切,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其他环节的健康持续。这里分别从青少年社会认知构成,社会角色建立,人格发展三个方面对手机沉迷的消极影响进行阐述。

1、手机沉迷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结构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青少年正处在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需要对自己和外部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是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沉迷于手机的青少年却在认知形成过程中遭遇种种困境。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有45.2%沉迷于手机的青少年选择用手机获取信息。由于手机上网监管难度较大,青少年常会被动的接受到包括色情、暴力等低俗有害信息。同时,手机沉迷还将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知识构建行为。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知识建构多数来源于对于前人经验的学习,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看书,或通过与人交往,亲身实践获取。但很多青少年会时不时在上课,做作业,看书时玩手机,还有45.3%的手机沉迷者即使手机不在身边心里还会想着手机内容。

不仅如此,手机沉迷会大量减少青少年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本文在调查中发现,50%的沉迷于手机的青少年表示遇到问题会立刻用手机上网找答案,而网络信息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容易使青少年获取的信息混杂而浅薄,缺乏深入分析和研究,使其知识结构缺乏逻辑性,而且网络信息的易得性和“傻瓜”化特征还会使手机沉迷者懒于思考和行动,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2、手机沉迷对青少年社会角色形成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也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构建、社会化的发展、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④但由于手机沉迷导致青少年漠视社会规范的行为几乎随处可见,如在图书馆、博物馆内用手机大声通话;课堂上、会议室里铃声作响;除此之外,由于手机的私密性,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利用手机短信或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而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其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使人们对自己言行不再负责,或是只需要付很小的机会成本,于是,在责任弱化和责任分散的情况下,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失范现象尤为严重。

不仅如此,手机沉迷还会令青少年遭遇交往障碍,社会适应力减弱,而个体要立足社会就必须积极加入到广大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之中,在交往和联系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接受信息,调整和完善自我。⑤而这样的交际更多的应该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不是在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但据本文调查发现有50.5 %的手机沉迷青少年选择宁愿呆在家中玩手机,也不愿和朋友出去。同时,利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青少年往往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他们彼此交往的重要标准,这就导致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异化,弱化其社会适应力。

3、手机沉迷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对社会文化的内化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手机沉迷却让青少年沉浸于虚拟现实中,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自我分成主体我(I)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和客体我(me)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在青少年时期,处于观察者地位的理想自我经过不断观察分析现实的我,会发现现实的自我还存在许多不符合理想自我所要求的情况,于是主观与客观自我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引起个体的焦虑与不安,为了摆脱这种不安,青少年个体往往会借助于手机短信,网络社交平台等沟通方式,力图使自我意识中主、客观两方面再统一起来。因为在这种手机互动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中,双方都可以对自己进行掩饰和美化,成为自我希望的理想个体。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经验,虚拟世界的自我经验和现实世界的自我经验,两种迥然不同的经验会导致青少年自我知感觉出现新的矛盾,从而使原有的自我结构受到威胁,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分裂和玩世不恭的心态,久而久之就会诱发紧张、孤僻、冷漠等病态心理甚至导致青少年现实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而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青少年面临的一个主要发展性任务就是自我认同的形成,而这种由于手机沉迷导致的人格非现实化和非理性化显然不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

四、纠正青少年手机沉迷的措施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则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会出现明显的困难。综上所述,沉迷于手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已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家庭、青少年自身的足够重视,多管齐下反转这一沉迷现象。

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地,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陪伴和情感功能是外界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则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实验场和准备基地,对青少年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在预防和纠正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时应加强合作,规范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提升学生辨别手机媒体真伪信息的能力。如家长可与子女一起参与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来转移青少年对手机的注意力。学校也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恰当利用这一媒介平台,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如在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平台开展“微公益”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的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手机媒体育人平台的新作用、新功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责任感,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手机沉迷的效果。最后,各类媒体和网络服务运营商应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服务,针对青少年社会化需求,整合各类主流信息与传播资源,开发内容新颖丰富,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适宜青少年的网络应用产品,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一味迎合大众,娱乐至上,联合软件制作方开发大量种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应用软件,又利用各种新兴媒介大肆宣传,诱导青少年痴迷其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②Griffiths M. D. Technological addictions.Clin Psychol Forum 1995,76:149

③Chó liz M.Mobile phone addi-ction:a point of issue.Ad d iction,2010,105(2)

④蓝维,《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1997(3)

⑤周伟文、侯建华:《网络改变了什么》[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