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研究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72次
  • 评分4
  • 67
  • 0

○范文婷 王留

【摘 要】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复合型人才

出版专业教育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在数字技术产生和迅速发展的九年时间里,如何应对和适应数字技术的冲击改革教育体系是出版从业者和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公布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80余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6所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起行业巨变,传统出版环境下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如何根据行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是编辑出版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

1978 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标志着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开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编辑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编辑出版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数字出版”于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经历了九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更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体系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环境下,许多相关院系增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但传统编辑出版教学的思维并未改变,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素质集中在编、印、发三环节能力的复合,对技术的要求较低,对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较低。

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理性架构的知识体系、多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武汉大学设立的数字出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新闻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策划、出版发行、营销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老牌编辑出版高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与新兴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北京印刷学院与武汉大学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出版市场从传统向数字出版转变所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而上海理工大学与天津科技大学由于其自身办学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方式,其培养目标偏向于数字出版中的数字印刷人才。比如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多媒体制作和印刷复制技术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广告设计、网络新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艺设计、生产实施、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1、学科归属

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挂靠色彩,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归属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编辑出版专业属于新闻出版院系,有些设在文学院、有些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有些设在公共管理学院、甚至有些设在艺术学院,因此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数字出版专业在这一方面也并未改善,尽管学者和专家多次呼吁建立编辑出版学一级学科目录,但是其中问题和阻力重重。六家设立数字出版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设在成立于2010年的新闻出版学院,武汉大学2012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数字印刷专业属于成立于2007年的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成立于2004年的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湘潭大学2013年由编辑出版专业更名数字出版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2013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文学院,由此可见,脱胎于传统出版高校的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而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依托其理工科院校优势,其数字出版专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数字出版主要为数字印刷方向,所以其学科设置在印刷相关的院系。

2、课程体系

学科归属的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差异,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根据其不同院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所在院系和学科的特点。潘文年教授在《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中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个方面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0 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应用性和技术性等课程的开设数量不足,对图书营销、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等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其次,反映专业特色课程数量不足,“中国编辑史”、“编辑学概论”等概论式的课程“支撑”着整个课程体系,开设相近课程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数量开设不足。

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专业高校众多,层次纷繁复杂,与传统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相比,目前六所高校设置的数字出版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摒弃了这些缺点,有些则仍然难以摆脱这种痼疾。一些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应用性和技术性,比如武汉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出版专业。武汉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除了一些基础性课程之外,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出版经济学、书业营销学、网络编辑、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老牌高校,其课程体系一直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应用性课程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编辑理论与实务、数字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数字出版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出版营销。其次,数字出版环境下,有些理科高校依靠其技术背景和学科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也因为其学科归属设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电介质物理学、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原理、印刷营销等。天津科技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印刷色彩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数字出版技术、彩色桌面系统等。两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其独特的课程体系也为社会输送了独具一格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从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在探索数字出版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上,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如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的是数字时代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当然也有些高校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如湘潭大学和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产业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其课程设置与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其往数字出版方向迈开的探索难能可贵。

3、就业方向

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传统的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近年来民营出版公司和网络公司的兴起,传统出版专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也拓展到这些领域。由于数字出版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熟悉出版理论,加强了数字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使得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得到了拓展。比如六大高校各自设置了自身的就业方向,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的数字出版偏向数字印刷,其就业方向主要为印刷公司和企业、数字印刷公司和企业、数据处理中心输出部、文化传播公司、按需出版企业、传统媒体等。北京印刷学院就业方向主要为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湘潭大学等老牌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高校的就业方向为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能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组织与发布,适应高新技术条件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编辑与发布的高层次人才。

4、师资力量

数字出版产业从产生到如今刚刚经历九年的时间,而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有六百多个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点,在校生数十万人,传统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无法和其他院系专业相媲美,也是相对充足的。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能拥有数字出版从业经验,同时接受过博士层次教育的教师人才非常稀缺,这无疑限制了数字出版的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要求的差异化

传统出版环境下其对编辑出版培养要求仍然是编印发层次上的复合,虽然增设了关于数字出版的教育,但通常做法是将数字出版的概念拆分,即开设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课程,这种对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割裂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非常有害的。传统出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教育尚未形成以数字出版学为中心,建立各级相关课程的体系,只是附属于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里,各大院校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要求对于数字技术的要求更加具体而深入,对于“复合型”的要求也更加宽阔。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要求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出版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了解并掌握数字内容生产和管理技术,数字出版与数字发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全国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有6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规模。六大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是技术发展和图书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管是传统出版教育中的数字出版教育,还是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数字时代的现状,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其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契合数字时代的特性和实际,其培养要求在其差异化的基础上也有着一定的共性。通过以上对比,笔者认为两者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归属杂乱无章、尚未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

(1)根据学科归属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没有统一。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者专家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在短时期内学科不可能统一的现实条件下,各高校应该认清学科归属问题,规避其风险,合理利用各个院校不同的学科背景,凭借不同的优势资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引入不同的教学视角,培养出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正是基于理工科在数字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培养出了新时期的数字印刷人才,为高校以后发展数字出版专业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2)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出版环境相比,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因此高校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平衡和科学,也要注重创新型和数字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除此之外,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还应该重视实践和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3)根据专业实际,充实师资力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数字出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不久,既具有业界经验和数字技术,又拥有教师资格的人才比较少,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实际,来充实师资力量。有些高校非博士及其以上学历不收的情况,会将许多具有数字出版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拒之门外。各高校应该积极对传统出版专业教育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数字化的技能和思维,从业界引进兼职教授课程是一个更能直接接触数字出版市场前沿和需求的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3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2013jyxm031以及安徽大学2013年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JYXM201309的资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http://www.moe.edu.cn/publi-

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0/109699.html

②潘文年、张岑岑、丁林,《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8)

④施勇勤,《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编辑》,2010(6)

⑤丛挺、刘晓兰、徐丽芳,《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Z].《中国出版年鉴》,2013

(作者:范文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留,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