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强势群体被弱势化现象分析——女博士的网络形象建构

  • 投稿Leay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94次
  • 评分4
  • 31
  • 0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新浪网中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调查研究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女博士的网络形象,进一步深入挖掘其为什么会被弱势化及其被弱势化的过程,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反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博士 强势群体 被弱势化

现当代,女大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进修学习机会,进而选择获取更高的学位。而如今,女博士却被大众冠名为灭绝师太、大龄剩女、第三性、UFO等怪异词汇,可见,这个群体正在被蔑视或者弱化。

本文试图从近年来新浪网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中分析这个群体所呈现出的网络形象,以及为什么会被弱势化的原因,并进一步研究其过程是怎样的。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取了抽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以及逻辑推理等方式方法,调查研究女博士形象的建构情况,以及被弱势化的过程及原因。

之所以选取新浪网作为首要的研究媒介,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的检索方便、快捷,本文提取新浪网中关于女博士的148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以爱问(IASK.com)为搜索载体,以“女博士”为搜索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选取一定的时间段作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可以很快获取符合条件的所有报道;第二,网络媒体上的内容复杂繁冗,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局面,新浪网作为四大门户网站之一,与腾讯、搜狐、网易相比,其更具备内容上的更新性,以及报道上的独特性。

二、研究结果

1、报道的频率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而言,如何强化受众的记忆,除了新闻价值要素的提取之外,就是报道频率的大小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多是对传统媒体的转载和延伸,因此各大网站间难免会出现“撞车”现象。比如,新浪网中提取142个样本中,女博士事件的报道只有68件,可见,其余的报道内容肯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和后续延伸报道,一件事情被循环往复地提及,在受众的脑海里无疑是被强化了。

2、报道的内容

为了更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迎合网民的好奇心理和愉悦心理,进而赢取网站的高点击率,关于女博士的报道主题更多偏向于恋爱、婚姻状况、自杀、犯罪、反传统等一系列内容,报道主题的先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议程设置理论。本文选取的样本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事业、恋爱、犯罪以及生活等领域,作者试图从之前提到的68篇有关女博士的报道出发,研究其条数以及所占比率,其中恋爱、婚姻一类的报道条数有22条,条数位居第一,比如《“可怕”的女博士》一文,提及一位女博士为了顺利恋爱、结婚,在其征婚启事上将其学历改为硕士,这样的行为导向,影响了很多志向远大的女高材生更愿意选择先结婚后考博。关于就业、工作一类的报道有21篇,比如《公司里的女博士》报道,展现出了新时代的女博士们风采靓丽的一面,突破了男性独占商业顶端的局面。关于生活类的报道有13篇,比如《石家庄女博士的逆袭照——声称读书越多越美丽》,文中附带的图片展示了主人公求学不同阶段的生活照,博士学位的她清秀,完全与大众所认为的“书呆子”、“第三种人”、“没有女人味”相反。其它的12篇报道聚焦于自杀和犯罪范畴,比如《从女博士自杀看中国的博士教育》一文,人大2003级的新闻学博士生,其成绩优异,曾获得过新闻学最高奖项——吴玉章奖金,但最终却因工作问题抑郁寡欢选择自杀,不禁让人叹息。

3、报道的立场

按照报道内容来划分,可以看出,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立场主要可以分为正面的表扬报道、负面的批评报道以及介于正面和负面报道之间的客观报道。仍然是通过对上述68篇女博士新闻事件的汇总分析,其负面报道的篇幅有34篇,位居第一,正面报道的事件有21篇,其他的属于中性客观报道。经过对样本内容的分析,作者发现这三种立场的新闻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1)惜墨如金的正面报道。关于女博士的正面报道,更多倾向于表述其在事业及研究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但通过作者比对调查,这类报道的篇幅都短小精悍,内容也都不够深入,真正客观、全面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要求正面新闻和负面消息都要有所涉及,但似乎为了客观而客观,难免显得有些牵强。

(2)缺乏关怀的负面报道。负面报道的题材更多倾向于欺骗、自杀、犯罪等一类,塑造出的女博士形象难免呆板、没有女人味、没有品位、长相丑陋、体型肥胖等,这样的渲染无疑是对女博士群体不公平甚至是充满歧视的传播,比如新浪河北新闻《女博士带老妈相亲19次 男子见家长在场不自在》一文,内容表达了女博士相亲无数,却始终不成功,究其原因何在,是因为女博士的终身大事总是带着自己父母出入相亲场合,文中提到,女博士们的独立性不强,甚至提到她们还没有“断奶”,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包办、参与,因此提议“喂奶”的要松手,“喝奶”的要松口,不能再因此畏畏缩缩、患得患失。而这样的报道用词难免有些嘲讽和露骨。

(3)低俗娱乐的中性报道。中性立场的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客观、真实,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但经过调查新浪网上的相关文本,笔者发现,这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比如《谁来消灭女博士华美外袍里的虱子》、《女博士晒逆袭照挑战偏见》、《女博士被书本夺去了贞操》等一系列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无疑成为了受众饭后茶余的笑料,内容的低级、题材的搞笑,这些都不是中立报道形式所应有的特点。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报道从内容、形式和频率上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女博士在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夸大了她们在生活、婚姻等方面的缺失,因此这一女性群体却被无情的弱势化了。

三、女博士群体网络形象建构过程

作者试图借助相关新闻学、传播学中的部分理论来分析、解释网络媒体对女博士群体形象的建构过程:

1、“第三性”体现新闻价值

著名的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到,第二性是相对于第一性而言的,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①因此,她提到位居第一性的是男人,女性则是被定位于第二性的,也就是说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社会环境来塑造和影响的。②

而现在媒体上总是把女博士和第三性这样的词汇划等号,所谓的第三性是指介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阉人,这样类比无疑是对女博士女性温柔、贤惠、娇柔等形象特点的颠覆,媒体塑造出的是和男人相似的强悍、坚强的女汉子形象,网络媒体之所以这样去建构,更多的原因在于想通过第三性来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以此来吸引众多网民的眼球。比如《中国的女博士什么时候成了第三种人》、《中大美女成辽宁号首位女博士军官 南大毕业曾为高薪白领》。

2、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女博士刻板印象

刻板化的印象形成偏向于呆板、固化,不能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发生改变。究其产生的途径,一方面是自身的所见所闻或者是参与式体验,另外一方面则是受大众传媒力量的“轰炸”,大众被严重洗脑,没有主动思维的空间。而后者是产生刻板印象的主要途径。③

谈及大家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我们更多的定位是知识渊博、独立坚强,归其原因也必然是早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80年代的中国,国民的受教育文化程度有限,而当受教育程度的女性独领鳌头时,便让人们不得不对这个群体惊叹、尊敬。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新闻报道主要倾向于正面立场,因此女博士的形象更是值得众人瞻仰,21世纪后,商业化的媒介宣传更是让这个群体成了“宠儿”,女博士的强大形象再也难以从大众脑海里剔除。④

3、女博士话题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媒介信息的传播是为了满足大众心理以及行为上的需要,这与之前忽略受众的存在价值是不一样的。⑤

网络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和愉悦心,对女博士群体的形象构建往往是通过新奇、取乐的题材来实现的,只有这样网站才能获取点击率,这正是网民对该媒介最好的反馈,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和使用满足理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作用弱化着这个女博士群体。

四、反思

当女博士的形象一味地被弱化,受众的视听觉器官再也无法被刺激时,新闻价值从哪里实现?另外,新闻媒介所塑造的女博士面目是真实的还是仿造的,这与实际情况一样,如何平衡女博士的“强势”与“弱势”?而这两种形象的建构,哪种才是真实环境的描述呢?所谓的拟态环境离真实情境到底还差多远?这些都是笔者从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有待于以后的学者共同解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陶铁柱 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51

②李廷茹,《行走在男性和女性边缘——女博士“第三性”现象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2008(1)

③卜卫:《媒介与性别》[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⑤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作者: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助教)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