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大众媒介在国家形象中的引导作用

  • 投稿山羊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60次
  • 评分4
  • 67
  • 0

张永

【摘要】媒介为公众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与客观世界有所偏差,人们容易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事物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会造成刻板成见。本文从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提高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众媒介 国家形象 刻板 成见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涌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越发离不开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的报道为人们接触现实世界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所偏差的世界即拟态环境,而媒体为公众设置的一个又一个“议题”,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密不可分。如何正确看待媒介与公众生活的关系,如何摒弃拟态环境所形成的刻板成见,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大众媒介与公众的媒介素养都亟待提高。

一、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上世纪20 年代,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媒介为公众构筑“拟态环境”的问题。李普曼指出,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以及各种条件所限,他们不可能对与己有关的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逐一保持经验性的接触。对于外部环境和事务中超出其经验感知的部分,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而新闻机构经选择、加工后所提供的信息,所营造的环境,已经不是现实世界的再现,而是某种“拟态环境”。由于专业性的选择、加工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即媒介内部进行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虚拟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李普曼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大多是通过新闻媒介来了解外部世界的,而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环境并非与现实社会有偏差,因此人们会按照对拟态环境的认知进行行动。

此外,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我们做出选择并不是基于自我价值的判断,而是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这些信息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在未经过我们思考时就把某些观念强加给我们。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阐述的:“我们不是先看到事物,然后给他们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然后再去看他们。”人们往往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事物,而对于一些新的东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由于人们无法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所以他们会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加入固定的符号,“刻板成见”由此形成。“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公众眼中的世界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一种“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又造成了对某些特定事物的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与“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儿,人们认知世界对于信息环境的依赖,造成了在看待某些事物时经常带着有色眼镜。而人们依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大众媒介所构筑的拟态环境。刻板成见往往来自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直接经验,它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例如20 世纪90 年代,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安徽人在外省打工人员较多,并且一段时间报道的偷窃行为人员多为安徽籍,此后很多人对安徽人形成了素质低下这样一种刻板成见。而在改革开放30年时,媒体大量报道改革成果,各省各个领域总结性报道不断,人们便形成了改革都是正面的这样一种认知。再比如,当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普通家庭时,一段时间里关于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伤害事件不断,很多家长都形成了网络是有害的观念,而没有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刻板成见事例还有很多。

拟态环境对公众刻板成见的形成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在拟态环境的基础上,此后又形成了“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知沟”理论等。而大众媒介传播的影响力也经过了强效果论研究、有限效果论研究。大众媒介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成为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时至今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得到共同的认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得到证实,世界范围内信息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而大众媒介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也逐渐凸显。

二、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关于“国家形象”的内涵,学界有着不同的诠释。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在应用领域中扩展,少有专门的理论概括与阐释。国内有关“国家形象”或“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方兴未艾,关于“国家形象”的界定有:

国家形象是存在于国际传播中社会公众对国家的认识和把握,是公众作为主体感受国家客体而形成的复合体,也即国家行为表现、形状特征、精神面貌等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公众对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估。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态,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输出。我们也可以把国家形象简单的理解为国家的“脸面”,而这种世界各国人民对一个国家的普遍认知不是由一国的信息输出所决定的,而是由普遍认同所达成的。

一般大众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但是对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而言,尤其是互联网形象越来越广泛的当下,国家的形象可以被塑造,而国家实力的提升也并不意味着国家形象的自然改善,所以国家形象需要塑造。达雅·屠苏在谈论美国政府如何将自己的军事、外交政策改头换面后推销给国际受众的问题时指出:“世界对美国军事干预的看法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式意象的左右,这些意象包括1989 年美国在巴拿马的‘正义入侵行动’,1991 年海湾战争后在北伊拉克的‘提供慰问行动’,1992 年在索马里的‘重建希望行动’,以及1994 年在海地的‘支持民主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所有这些“行动”中,美国为自己设置的形象都是“正面的”,在这些行动中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政府自我宣传自我形象改善的助推器。而当美国政府在进行其他行动,例如伊拉克战争前,政府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描述都是“负面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伊拉克将威胁美国。种种诸如此类的报道,使得当时的美国民众无法客观认清伊拉克政府以及美国的国家形式,从而推动了美国对伊拉克的开战。

同样,近几年中国威胁论声音四起,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国家形象需要宣传。2008 年北京奥运,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利用各种举行世界活动的机会向世界宣传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中国。2009 年,中国政府更是推出了一系列全球广告,试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家形象,这个片长为30 秒的中国广告在CNN重点播放,并远播北美、欧洲等国家,这个以“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为主题的宣传片,对于提升中国产品的形象发挥了极好的作用,也是中国软实力的输出。

三、提高媒介素养,破除刻板成见

国家形象是国家之间相互力量的角逐,涉及的是国家之间永恒的利益关系。而除了国家利益这个根本因素之外,休梅克和瑞斯还总结出比较系统的“影响因素等级结构”。他们指出:“有五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最微观层次是媒介从业人员个人的影响,其次是媒介日常工作范例的影响,再次是媒介组织的目标去向的影响,最后一层,其实也是处于结构最顶端的一层,就是意识形态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意识形态是影响媒介内容最宏观的层次,它具有向其他各个层次渗透的能力。”由此可见,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有多种,最深层的因素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

无论是对于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主观倾向性一直都存在,在这种大环境下,公众需要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从而打破媒介所构筑的拟态环境,消除我们的刻板成见。

1、辩证地看待媒介报道

无论是何种媒体,何种报道,我们都应该以批评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报道,不能盲目相信。

2、分析事物背后的因果联系

掌握事物背后的因果联系是全面了解事物的方法,当一段时间关于某一事件报道铺天盖地的席卷时,先收集信息再进行理性分析,可以将对某件事的成见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3、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

不同国家因为所属的利益集团有所不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也会不同,因此,关注同一事件不同国家媒体的报道,有助于我们还原事件本身,减少刻板成见。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