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都市报深度报道现状研究——以《南方都市报》为例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44次
  • 评分4
  • 41
  • 0

李翩影

【摘要】本文选取了《南方都市报》2012 年至2014 年3 月底的深度报道,在大量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考察法,对《南都》近三年呈现的深度报道特点、现状等展开具体研究,着重考查了其舆论监督功能。以期对当下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深度报道《南方都市报》异地监督 写作风格

一、深度报道的界定

深度报道在我国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模糊概念,至今没有明晰的定义和一致的衡量标准。通过对比中外学者的定义,可归结出几点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衡量标准:

1、篇幅上,深度报道应该是相对长篇幅的,有详尽的报道、剖析、挖掘。

2、是否追寻“深刻”“全面”是衡量报道深度的关键元素,具体在对事件深层原因、利益纠葛、制度、文化、背景等进行足够深入的探究。

3、目的是迫近真相,接近本真。是否揭示了某些深层东西,是否告知了受众应知而未知之物。

4、选题上,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富有争议选题或关乎公共利益、很有难度的。

5、深度报道的结尾一定是经过多方求证后得出某种推论,这种结果不一定具有某种是非对错,但绝不是人云亦云、就事说事的浅层停留。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定义:深度报道即追寻着“深刻”“全面”,以“迫近真相,接近本真”为目的,选题上关乎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报道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调查性报道,一是解释性报道。

二、《南方都市报》及其“深度”情结

深度报道历来是报纸赢取受众的法宝,尤其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深受新媒体冲击和同质化的竞争影响,更使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深度报道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目标。作为其中翘楚,《南都》自2003 年开辟“深度”专版以来,即以高密度、高质量、几近100%的原创大获赞誉。但是,由于各种“新闻禁令”和编辑内部压力,对比2003 年,近三年的《南都》深度报道都有哪些变化呢?

1、版面变动

A 版已很难找到“深度” 栏目,“深度”版面被转移到了报纸的后半部分,比如S 叠/G 叠。最初的《南都》“深度”作为其一大招牌,不仅设有专门的“深度”和“深度周刊”专版,且多位于A 版的显著位置。

2、报道密度上,有时隔半个多月也难觅“深度”芳踪

虽然有“调查”专版且篇数较多但往往选题意义不大。《南都》以往的深度周一至周五基本可保证三到四篇且刊发时间基本固定,数据统计在80 天有多达41篇精彩的深度报道。

3、“深度”非深度,“非深度”类深度深度版面有的报道却不像深度报道,非深度版面却俨然是深度报道。譬如《深度周刊·新史记》版中的多篇内容多只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回溯,其次如版名为《看中国·深度》也不过是对当下某个热点的进一步浅显展示,终归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但《澳门财产公开:一场渐进式破冰之旅》一文虽位于“重点”版面,却将澳门财产公开的深层种种予以深入剖析,有一个求索的过程,具备了深度报道应有的特点,明显属于深度报道。除了“深度”版面,《南都》的深度报道极可能在“重点”“调查”版面。这体现了现代报纸的一个趋势,即“类深度化”。显然,当今纷繁杂乱的信息社会,简单播报已不能吸引受众,将报道做深做精才是出路。本次研究为达到精准定位,只选取“深度”和“深度周刊”两个版面考察,共整理出222 篇深度报道。

三、《南都》“深度”专栏和“深度周刊”的栏目特色

1、“深度周刊”的开设

《南都》不仅专门开设了“深度”专版,且创造性地设立了每周一纵观的“深度周刊”,将本周最有影响的报道以一周短评的方式或鞭辟入里的介绍,引人深思,有时候这样的一周综观常常不止是一家之言,巧妙嵌入其他媒体的说法体现客观。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写作往往是令人惊艳的工整对仗,给人气势恢宏之感。这种工整与文字的凝练尤体现在标题上,譬如《南都》2013 年七八月的深度周刊即先后以“复” 与“负”、“气”与“期”、“染”与“然”、“退”与“推”、“谣”与“摇”、“折”与“遮”、“争”与“正”命题。

2、《南都》深度报道没有季节性

研究对照近两年的大事记发现《南都》深度报道几乎反应了一年中最富争议的话题,即使有的话题在深度报道中没有体现,但在“调查”“重点”等版面几乎都有着重报道。在观察《南都》深度报道季节性的时候,发现《南都》并没有很显著的报道季节性特点,除了年关和两会期间深度报道篇数略减外,《南都》近两年半的深度报道维持在每两个月13-19 篇的报道频率,具体如表1:

3、《南都》深度报道呈异地监督化在这222 份样本中,属于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类有120 个。其中,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有103 篇,占86%。可见,《南都》虽作为地方性报纸在选题上却已突破地方局限,放眼全国,隐隐呈现出异地监督的特性。

在103 个异地监督样本在“监督报道领域”分配上,以“政法领域”和“工商业” 所占比例最高,各达15%;“科学文教”次之,占14%;其后是“社会领域”占11%,“财政金融”、“生态环保”、“公民维权”也均有关注。有近一半集中于“政法领域”、“科学文教”、“工商业”、“社会领域”与“公民维权”,显示《南都》跨地区舆论监督报道内容所涉及的议题集中于某些特定领域。(见表2)

而这103 个异地监督样本中遍及8个议题,可见《南都》在选题上的多元取向,但还是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上,占最高比例39%;“司法与国家执政问题”次之,占17%。(见表3)

跨地区舆论监督报道的权利主体与监督的客体对象的关系,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借鉴学者杨明品的定义:由下对上的监督是指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施政活动的监督;由上对下的监督是指对言论及社会整合的监督,对违法乱纪、败坏道德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的监督。在这103 个样本中,由下而上的监督报道占51%,由上而下则占49%。由此看出,《南都》在跨地区舆论监督报道中的监督关系相较平衡,体现其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四、《南都》的写作风格

如图1,《南都》的222 篇深度报道的主要报道领域在工商业和社会领域,工商业报道37 篇,占17%;社会领域题材35 篇,占16%;科学文教和政法报道并列第三,均占12%,由此可见《南都》深度报道总体议题上的广泛多元。随后的分析选取占比例最大的“工商业”展开。

1、形式上:多稿多文体挖掘,力求深刻全面

《南都》在动态消息播发后,紧随着推出深度报道强力追击。对一些重要议题甚至用一个整版或几个整版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比如“袁厉害孤儿院失火”的报道中,在“重点”播出新闻《兰考一私人孤儿所起火7 死1 伤后》,推出“深度”采用多稿对比法,如对比其他民间孤儿院和国外民间收养制度的探讨,《兰考7 童殒命政府责任不可推卸》将矛头直指政府;在“深度周刊”以一篇长文《始自爱心终于痛心》综述事件。多稿挖掘以一种开放全景式方式,将读者置于排山倒海的真相当中。此外,组合式如短评、专访、背景知识等的运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风格上:独特视角,理性又人文《南都》不仅坚持独立观察社会,尽可能地刊发独家新闻,即使在报道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也力求理性报道。譬如关于地沟油的报道,记者没有过多报道其危害,而另辟蹊径以地沟油竞争对手产业链及监管的缺失为突破口,更为理性的分析地沟油久禁不止的原因。在对肯德基“45天速成鸡”的调查中,又展现《南都》作为大报对事实的追求, 通过周密的采访,详尽的内容,大量的证据,顶住外界的压力和感性的影响,体现了对真相和良知的严肃维护。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并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它流露着对普通民众最深沉的关怀。在对三一“迁都劫”的调查报道中,记者的笔下不仅记录了一个大企业的变迁,还关注了一个个小人物的复杂心态。

3、语言平实见真,注重细节和故事化

《南都》的深度报道之所以影响广泛,不仅因其选材大胆,还在于其新闻即作品表达的观念。《危“鸡”四伏肯德基“45 天速成鸡”大起底》中“一进入鸡舍,一股鸡屎发酵后浓郁的氨气味扑鼻而来,让人有一种睁不开眼的感觉,一只只苍蝇更是迎面飞扑而来。大部分的白羽鸡密密麻麻地偎依着闭目养神,偶尔可见几只白羽鸡站起来抖抖身子在啄食,鸡屁股露出浅红色的肉”,语言平实,有写实主义文学意味,极具生活气息和现场感。《奶粉“假洋鬼子”生存术》中“在2010 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军登上前往新西兰的航班,他来回地翻看着合同以及之前草拟的商业计划,而当飞机即将着陆,接近地面时从窗户中看见大片的绿色,这个场景让张军开始兴奋起来,他知道,这片绿色的草地上所养着的荷斯坦奶牛,将给他带来巨额的财富。”这些基于事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又通过微小细节交代了一些容易被隐藏的事实。与注重细节、故事化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文学化笔法,《南都》常在白描的陈述中穿插议论、象征等手法,读来传神生味。

4、视角上: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南都》在追求深入的过程中,往往从小人物、小事件着眼,挖掘新闻背后攸关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生命的新闻和信息,将人事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展示,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例如2012 年2 月7 日刊登的《“宰”到“天涯海角”》基本由描述一般游客在三亚的旅游遭遇来揭示旅游中的宰客现象。此外,借由生意人拉尕的经历展示虫草营生,进而揭示《虫草链条:危险的赌局》。虽然报道最后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将这种现象展现在人们眼前,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结语

通过对《南都》近三年深度报道数据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其深度报道以社会、时政类题材为主,多为负面问题,大量涉及异地舆论监督。尽管南都的深度报道依然在做,其强势风格却不比从前。此外,为顺应节奏快速的网络时代,增强可读性和出精品,《南都》在写作技巧上下苦工,同时秉持着“客观”“冷静”的原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毓莉,《中国大陆〈南方周末〉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之研究》[J].《新闻学研究》,2009(7)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