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机电毕业论文范文,机电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黄石市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投稿呵呵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31次
  • 评分4
  • 63
  • 0

孟戈 占义红 李明 陈正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城市转型是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路径。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资源、经济和产业等发展现状,分别从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构建循环模式,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路径,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城市转型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3116)。

作者简介:孟戈(1978.01—),女,汉族,河南长葛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0引言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它模拟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链,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从而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物质封闭循环的实践模式。

产业共生网络,是将本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的资源,这一过程恰好促进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而生态产业园则是三大产业融合的代表[2]。

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融合方式,已经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之一。它模糊了原有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新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黄石市为目标城市,对它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

1目标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凭借其资源优势,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过大。近年来伴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黄石市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食品饮料、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和化工医药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黄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4:62.4:30.2。工业产值占比依然较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目标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2.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 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3]。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

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 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3.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4]

在企业之间把骨干企业作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详见图1。

3.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5]。

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八大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

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3.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

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4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5结论与展望

产业融合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促进产业更好的融合,两者不可分离。以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切入点,以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追求为动力,构建循环模式,延伸产业链,在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雷霆,王芳.循环经济理论与“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融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9-21.

[2]Murat Mirata.Experiences From Early Stages of a 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s in the UK:Determinants and Coordination Challenges[J].Cleaner Production,2004(2):967-983.

[3]黄霞,彭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中国矿业,2009,18(2):40-43.

[4]武健鹏.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J].理论探索,2012,2:103-105.

[5]K.Lcrrisluzamohan and S.Herart.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viewpoint. Intern[J]. Environ Studies,2000(57):387-400.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