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机电毕业论文范文,机电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机电毕业就业质量研究改革实践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2
  • 阅读量290次
  • 评分0
  • 0
  • 0

  对于现在的很多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对机电专业都是比较熟悉的吧,而且对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性工作,很多具有实际工程项目的性质,或者是实际工程项目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涉及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掌握和管理能力。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机电毕业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


  曾思通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结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方法,并进行改革效果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别于一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而如何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历来是各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台湾技职教育在毕业设计特别是实务专题制作上颇有建树。2017年,笔者赴台进行为期33天的教学改革学习,深入了解了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实务专题)的设计及制作过程,观摩了台湾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等电机工程系的专题成果展;再通过对大陆相关院校的调研,以及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经验,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毕业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法。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以毕业论文取代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位资格而撰写的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论文,是衡量可否毕业及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要求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内选择论题或课题,对相应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论证[1]。针对本科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适合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要求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沿用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势必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终结材料有些院校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水平不够,无法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于是索性放弃毕业设计环节,直接让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材料。这些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往往又有教材、网络资料可查阅、参考,于是一部分学生有恃无恐,很少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最终提交的材料质量往往让人大失所望。


  以下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以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通过调研和下企业检查,毕业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和目标。企业鉴于自身经济效益、管理模式以及实习学生能力的考虑,往往让学生从事相对简单,重复性、专业性不高的工作。在毕业顶岗实习还不尽如人意之际,简单地让毕业生全部以实习报告顶替毕业设计,往往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虚构实习内容或网络抄袭相关实习报告。


  以实务专题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以实务专题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实务专题是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各学科专业普遍推行的专题制作课程,通过专题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还能提升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论文撰写与口头报告等诸多能力[2]。实务专题环节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确定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选题;提交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实施计划、耗材清单预算、采购方案、预期成效;按计划开展实务专题制作;提交设计说明书、答辩PPT、视频;展示产品的功能等。


  实务专题制作相比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一定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目前实务专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选题难度逐年增大、专题工作量差异大、考核标准不统一、教师指导工作量大、资金有限等。


  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通过广泛调研,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毕业答辩不规范、流于形式,毕业设计通过率百分百甚至没有毕业答辩环节的现象。于是不少学生心存侥幸心理,简单随意应付毕业设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难以遏制,对学生越来越没信心,最终使毕业答辩越来越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理念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降低理论要求、精选设计内容、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应用实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级管理毕业设计工作涉及学校培养目标、科研水平、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在所有教学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应建立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系部、教研室及相关人员职责;各系部、教研室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和实施方案,并上报相关管理机构审批。相关规章制度应包括:选题审批制度;开题报告环节,建立过程考核特别是中期检查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


  将技能大赛与毕业设计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3]。相关高职院校都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仪器设备上做了大量投入,而很多机电一体化竞赛平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上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国家级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各院校的硬件设备都较为丰富,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硬件平台,可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年的摸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基地,拥有多套不同系列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较为系统地应用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基于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设计与实现的、学生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相关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学习和掌握亚龙三菱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涉及PLC技术、传感器技术、气液动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和电机驱动等;根据生产实践案例,设计基于亚龙335B平台的仿真实践系统,自行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目标和控制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细节,并展示系统功能;查阅相关技术手册,整理归纳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西门子和三菱系列的区别,最后将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器、变频器等由三菱系统改造为西门子系列;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说明书、相关视频、答辩PPT等。


  将创新融入毕业设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意的教学与实践。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应大力提倡创新设计、创新意识,逐渐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其次是允许老题新做,追求在某些环节、机构、功能上突出变化,不断提升专业专题设计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后要积极鼓励学生就毕业设计中设计并完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参加相关成果展、创新创业比赛以及申请相关专利等。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型激光雕刻机毕业设计专题为例,该作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电创新专题”DIY作品。学生利用数控知识,借鉴3D打印机的相关原理,设计了激光雕刻机的机构、控制电路并编写了控制程序。激光雕刻机设计并实现后,学生利用该作品免费给广大师生在U盘、手机、纪念品等物品上雕刻姓名、图案等,取得很好的影响。该作品参加了201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两岸教育成果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学院首届黄炎培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申请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多数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难免造成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的冲突。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期教学安排以及毕业设计的特点,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做了调整,主要有:


  1)实行导师制,在第四学期初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导师,并于第四学期末完成选题,汇总教研室;


  2)第五学期前两周完成开题报告;


  3)第五学期期末完成实务制作,并开展中期检查,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前完成实物制作并展示作品功能,中期检查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


  4)第六学期期末完成实务专题设计说明书、答辩PPT,参加毕业答辩。


  5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成效


  首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完善了学校、系部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了师生的质量意识。


  其次,通过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有效利用了技能竞赛设备平台,也缓解了毕业设计选题难的局面,同时活跃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氛围和热情,提升了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获奖名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获奖数量达57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大力提倡科研、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关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改革提升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社会对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度。


  第2篇:基于OBE的机电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李冲、方记文、赵忠、钟伟(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毕业实习是本科阶段迈向社会的最重要的一次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必要教学途径。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毕业实习恰恰是有效践行该理念以及考核产出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毕业实习存在着学生态度形式主义、学习效果不佳以及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强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传统实习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引入OBE理论进行实习改革,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毕业实习机电专业教学改革OBE理论


  0引言


  OBE是一种以产出导向作为教学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该种教学模式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实现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的目的。该种评价方式就是将学生毕业后对专业领域内技术工作的胜任作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根据OBE模式,高校培养模式选择需要向毕业生的接收者去寻求答案。高校毕业生中,有70%以上的理工科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只有极少部分进入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因此,高校不能以学生的科研成果或者科研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而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去向,分别建立培养模式。[1,2]


  毕业实习是机电专业本科生在校的最后一个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提升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该实践环节践行了工程教育认证所认同的以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的教学理念。通过将OBE教学模式引入到机电专业的毕业实习中,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实习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


  1目前实习存在的问题


  1.1实习以参观为主,效果不佳


  由于机电专业同一届毕业生较多,且实习企业多为重型机械企业,危险系数较高,因此,目前毕业实习大多以参观为主。大多数高校都会选择企业密集的城市去实习,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例,机电专业毕业实习通常选择在洛阳,实习的企业有河柴重工、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以及洛阳轴承厂等知名企业。学生到达指定企业后,通常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下进入厂房,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类型、加工程序、制造工艺等。学生主要是观察工人师傅的操作,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学习到的只是表面知识,而并不能进行深入探索,故学习效果不佳。[3]


  1.2实习成本较高,企业积极性不高


  目前国家缺乏保障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和政策,同时由于各类高校不断扩招,由此带来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高校实习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将实习学生视为负担,不重视实习工作。同时,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势必会出现实习企业的指导人员紧缺、实习时间紧凑等问题。企业积极性差的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对毕业生的实习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3学生的实习态度有待改善


  机电专业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着找工作或者考研,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学生无法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去。同时,学生对实习企业存在轻视心理,他们认为学校给他们安排的实习企业级别低、名气和影响力较小,从心理上认定在企业学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进入实习单位后,不服从单位管理,消极对待实习。[4]


  1.4校企合作愿望不强


  作为企业来说,毕业实习带来的收入微薄,同时还要承担安全风险,如果达不到校企双赢的目标,合作只能停留在愿望阶段。此外,实习企业还存在轻视毕业实习现象,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只能享受不能吃苦以及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负面信息给实习企业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从而使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真才实学,从心理上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实习。


  2问题原因分析


  2.1高校毕业实习制度不完善


  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制约了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实习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校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外地带学生实习,所以各专业在选择指导老师方面存在困难和随意性。同时,对于实习的结果考核比较随意,缺乏制度性的文件来规范实习考核。[5]


  此外,学生实习的过程缺乏监管机制,同时对实习企业缺乏约束。目前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高校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给企业,但微薄的实习费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不强。


  2.2大学生对实习认识缺乏


  目前高校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责任心,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同时,高校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较高,当他们进入企业实习后,发现现实与理想差别较大时,他们对实习开始产生反感心理,进而逃离实习。此外,还有部分同学根本认识不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种实践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且认为自己的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毕业生和学位证,参与毕业实习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


  2.3实习单位责任感不强


  很多实习单位都没有科学系统的毕业实习计划,将实习看作一个形式,并不强调教育与培训。同时对于学校提出的合理要求,个别单位会拒绝或者感到不耐烦,严重缺乏责任感。很多实习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一部分原因是想提高自身企业的知名度,在未来的人才引进中更容易一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相关领导沟通之下,单纯的完成一些任务,这些企业对毕业实习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2.4带队老师不负责


  老师带队毕业生去实习,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愿参加学生实习,这部分老师对实习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校外实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这部分老师相对较少;二是为了完成任务,被迫参与校外实习,这部分老师通常责任感不强,只是单纯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的实习效果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因此,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带队老师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负责任的老师对毕业生的实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相反,不负责任的老师对实习效果起到负面影响。


  3改革措施


  3.1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双赢模式


  鉴于机电专业实习地点是洛阳,故选择洛阳轴承厂、河南柴油机厂、第一拖拉机厂以及中信重工等大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模式,共同建立校企实践基地。作为合作单位,高校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企业中的关键问题,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地方项目。


  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供学生参观和实习,使学生学习产品的生产过程,全面了解企业的组织形式,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在校期间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继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2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毕业实习是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机电专业多数理论课程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做到一一实际模拟和操作。同样,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OBE教学理念下,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需要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创新,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避免传统专业实习中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实现方式。


  为此,可以与合作企业商谈,高校老师和企业共同制定一些项目式的实习方式,学生在实习时,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自己团队的项目,当项目小组完成项目时,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3建立实习考核及评价机制


  学生完成专业实习后,根据实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考察学生对实习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检验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的综合能力。


  以项目组的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项目组成绩占60%,个人成绩占40%,个人实习成绩组成:项目组成绩60%+个人成绩40%(百分制成绩),各组项目组长有权在本组最终成绩中对每个组员个人成绩微调,调整幅度为5%,而该调整是在不影响小组平均分的前提下进行的。


  最终学生完成实习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满意度、学生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将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下一年专业实习内容的重要参考。


  4结语


  将OBE理论融入到机电专业毕业实习中,可以为毕业实习带来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毕业实习环节更加注重产出导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更加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OBE理论相融合,使毕业实习为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3篇:机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及实证检验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张静、谭翠平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质量却不断下降问题,以我院机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为例,展开调研,有效样本1206份。结合我院专业特色,提出高职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并提出一套符合该专业特点的,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以及实证检验研究方案。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实证检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些年来自主招生越来越受到热捧,高职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在总体生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有资料表明,2001~2012年十二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至2012年已有超过680万毕业生,然而,高校毕业生待就业或失业的人数也让人触目惊心,最多达到170万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迫在眉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工作的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研究者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方面,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和就业质量评价研究两个方面。


  (一)内涵研究


  早在2005年,刘素华等人就提出就业质量是就业的重要内涵,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近些年来,倪依纯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分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标准、毕业生就业率标准、毕业生就业收入标准、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标准、毕业生社会地位标准和毕业生贡献率六个方面,首次提出毕业生贡献率,即毕业生为国家、企业创造的财富多少及纳税数目,这可以很好地反映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度。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标准虽然略有差异,然而对内涵研究标准基本一致。


  (二)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不仅仅是建立就业质量评价研究指标,而且热衷于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模型。2008年,史淑桃等人首次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展开研究,首次提出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分指标,重点解决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权重问题。2011年~2013年,徐海峰等人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2012年,倪伟等人从毕业生整体和毕业生个体两个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既没有背离就业质量评价最为核心的主角“毕业生”关注的职业发展、单位层次、劳动报酬等评价指标,同时也对政府以及高校最为关注的“就业率”这项指标赋予了应当的权重。2013年,卫铁林等人在借鉴史淑桃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并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以河南省某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该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与评估,对于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与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研究更加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然而,就业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复杂而艰难,在进行实践验证时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探索。本研究更关注建立一套适用于高职教学的实证检验系统,更加符合高职教育体系研究。


  二、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内涵研究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研究应科学、合理、有效,并结合我院机电类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确定其范畴和内涵,如下图所示。


  图1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


  (一)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可以反映毕业生是否与区域、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总需求一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标准可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区域、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毕业生专业对口情况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能直观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专业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三)毕业生岗位晋升情况


  该标准可以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对社会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否具备再学习再创造的能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生岗位晋升情况是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由施工员、技术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顺利晋级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管理岗位,并应获得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进一步考取二级建造师(机电类)、电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印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科学性。毕业生是否有足够的专业发展空间、事业成就感及工作升迁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稳定性。


  (四)毕业生岗位稳定性情况


  保持毕业生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毕业生个人和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毕业生个人而言,保持岗位的稳定性,时间越久,工作经验积累越多,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企业而言,保持员工岗位的稳定性,避免了频繁培养新员工带来的浪费,节约了时间及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定时间内的工作稳定,说明一定程度上毕业生对于单位是满意的,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说明企业对于员工非常认可,可以不断培养企业专业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五)毕业生岗位胜任情况


  该标准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及行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毕业生能够完全胜任岗位,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很满意,能够作为公司的一分子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服务,同时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学校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修改教学计划,适度增减课程及培养模式,这是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最有效的检验方法之一。


  三、我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结果研究与分析


  本研究对我院近五年以来的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展开就业质量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工作涉及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电梯方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安全监督及检测方向)、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专业共5个专业6个方向的毕业生,调查样本共涉及2011届、2012届、2013届、2014届和2015届五届毕业生和300多家用人单位。在1206份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有效样本中,2011届毕业生232人,占19%;2012届毕业生243人,占20%;2013届毕业生239人,占20%;2014届毕业生247人,占21%;2015届毕业生245人,占20%。企业有效问卷307份,其中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14份,占5%;国有企业36份,占12%;中小型企业257份,占83%。此次调查研究是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走访毕业生、企业访谈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对有效样本的分析,发现我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我院近五年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服务于企业。其中,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就业22人,占1.8%;国有企业就业148人,占12.3%;民营企业就业983人,占81.5%;自主创业37人,占3.1%;专升本16人,占1.3%。调查数据显示,我院机电类高职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民营企业。近几年,我院不断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发明杯、创业杯等比赛,以赛促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逐年递增。2012届一名毕业生在当年的创业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当年的作品现在已落地,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院应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对口情况


  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通过对1206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完全对口”174人,占14.4%;“基本对口”806人,占66.8%;“不对口”226人,占18.8%。“完全对口”、“基本对口”总计81.2%。调查数据显示,机电类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人数少,学院应加大“产教学”融合力度,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现毕业后即上岗,毕业就业无缝对接,使毕业生更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三)岗位晋升情况


  调查显示,工作1~2年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工作3~5年的毕业生部分获得晋升转为管理岗位。1206位毕业生中,毕业1~2年内工作岗位获得晋升的有38人,晋升率为3.2%;毕业3~5年内工作岗位获得晋升的有207人,晋升率为17.2%。调查数据显示,我院机电类毕业生3~5内年岗位晋升率较低。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岗位稳定性情况


  2011届毕业生跳槽14人,占6.1%;2012届毕业生跳槽27人,占11.1%;2013届毕业生跳槽32人,占13.4%;2014届毕业生跳槽8人,占3.2%;2015届毕业生跳槽2人,占1%。可见,毕业3~4年,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频繁跳槽。由于企业培养员工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保持岗位稳定,对于企业而言,能有效节约成本。对员工而言,一定时期内的岗位稳定,专业能力会逐渐提高,逐渐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更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加强专业建设,使毕业生在校期间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成为关键。


  四、提高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及实证检验


  (一)成立课程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院系专业多、方向多,同一门课程适用于不同专业的问题,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同一门课程来讲,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讲课效果差距甚远。基于以上原因,成立课程组,指定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文件,实现以老带新,提高教学质量。开学前一周将各门课程的课程号、考核方式、周学时、总学时、上课班级等详细信息,以邮件形式发给每位教师。开学第一周,各课程组组长对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检查、评分并做记录,教研室主任、教学副院长审核后教学科留底一份。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教师手册,教师手册中需附教学材料,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


  每一个课程组均有一名外聘教师,外聘教师由企业人员组成,我院已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每一个课程组均由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文件。


  (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将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并邀请专家以讲座的形式,每月定期为学生开课。同时,我院教师积极筹划开发适合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创业创新教材,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增强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双师素质型教师,与企业密切对接


  1.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培训、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不断成长、提高。以课程组为单位,每一课程组均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开公开课,全院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内容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开课中,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点下,学到了很多授课经验,使人受益匪浅。


  2.学院每年派出一名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定期派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大学学习进修,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也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四)我院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为2+0.5+0.5。其中,加强顶岗实践环节,改革顶岗实践管理制度


  我院开发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在2013级毕业生6个教学班中正式使用,使用学生达177名。网络中心完成了系统技术支持。学生和老师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建立,方便了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让教师能更快捷了解学生的动态。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发起互动,探讨、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研发,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监控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确保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实现职业专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无缝”对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使用该平台,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顶岗实习作为校外实习,管理与监控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学校与指导教师需要良好的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现实习学生在岗管理的有序运行,保证顶岗实习稳定而有效。


  2.将校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透明化,为校外实习过程中的教师工作量计算提供基础和依据,为教师考评提供参考。帮助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提供更细致的管理和指导,为学生实习成绩计算提供基础和参考。


  3.校外实习小组的创建。以小组为单位管理实习工作,每个实习小组有一名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使实习指导教师创建自己负责的实习小组或者由实习工作管理人员统一建立本学院所有实习小组。学生的实习登记,实习周记,实习总结,实习报告都跟加入的实习小组关联。新建实习小组成功后,自动创建本小组微信公众号。


  4.加强对学生实习效果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事务处理模块包括填写表单,具体包括:a.顶岗实习登记表;b.实习单位变更表;c.顶岗实习周记(可上传实习图片);d.顶岗实习总结报告。同时,学生可查看教师对顶岗实习周记和顶岗实习总结的评语与评价。


  (五)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证检验


  此套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期末评教行为。传统的学生评教系统,在期末时被动进行,学校往往以不评教没有成绩强制学生评教,学生为了得到成绩敷衍了事地评教。我院改善了传统的评教系统,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实施评教,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地对教师当天的教学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甚至上课语速进行调整,提高教学的质量。正所谓因材施教,每一届甚至每个班的学生都有独特之处,这样的互动可以让教师用最为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应学与想学的知识。


  学生通过软件平台登录,完成作业。通过自动生成的数据和报表,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省去了大量批阅和总结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及时为学生讲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结论


  以我院近五年来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为例,探讨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并进行实证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不断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获得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大突破。


  第4篇:高职机电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统整的研究实践


  周曲珠(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当今就业现状是: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处于失业状态,而企业非常希望招到的学生具有基于某个专业领域的职业核心素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围绕其职业核心技能素养进行课程的统整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主要基于合作企业的典型产品及其生存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基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核心技能素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统整研究,以求对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统整


  1背景


  根据对7000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的调查,机电一体化员工约占20.85%,因此推算出在全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的职工人数应超过1000万[1]。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在全国范围内需求量大,但当下的现状是一方面不少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处于失业状态。企业希望学生拥有基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核心素养,包括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必要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素养等,但现在的学生走进企业更多是希望获得体面的工作和高薪水,维权意识很强,敬业精神尚缺。面对用工成本高居不下,劳资纠纷问题,很多企业纷纷考虑改进生产设备,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把应用机械手、自动化生产装配线作为制造主体。因此,如何让学生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是每个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许多国家都积极践行实践教学思想,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养教育模式,美国的“CBE”职业培养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和新学徒制,英国的“CBET”职业培养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新中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很多人把上职业学院当成是大学考砸后的补救之举,从生源上讲很多学生是不爱学习的,他们对自己上职业学院觉得是无奈之选,更谈不上引以为傲!但企业生产一线确实更喜欢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经过专业的技术技能训练,拥有较好的职业核心素养。


  台湾中正大学的蔡清田教授提出了以“核心素养”来培养健全的学生,台湾在2014年就提出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核心,2016年9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拟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面六大素养[2]。不过林教授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关于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多,为此许红叶老师针对高职工程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细化的研究,根据林教授提出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性进行了相应的迁移、拓展和转变,提出高职类工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专业底蕴、工匠精神、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担当责任、融入社会、勇于实践、技术服务”[3];长江职业学院的代彬老师提出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认为应该把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教育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


  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素养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和有限的时间内任何人都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不长,三年学制的学生最后一个学期一般都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因此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两年半不到,学校努力能做的事是尽力帮助学生培养某个领域的核心素养。


  “素养”是一种需要经常修炼才能习得的内在涵养,“素养”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来形成。“核心素养”指的是某个人应该具备的、那些最关键并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4];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代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真实运用知识的学习表现[5]。职业核心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风格和职业意识[6],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被人看得见的素养,又被称为显性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风格和职业意识是指人的内在意识,是看不到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依然可以显现出来,被称为隐性素养,无论显性素养还是隐性素养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企业不仅看重学生们具有好的隐性素养,包括有好的职业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时也看重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


  机电专业技术含量高、岗位需求大,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使用、维护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管理等一线工作,有一些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以及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引进、改造及技术开发等辅助工作,当然还有一些会从事一般机械加工过程的工艺编制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核心素养不仅要让学生能适应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让学生为应对未来职场、生存环境的要求与挑战所需能力打下基础。用短短的两年半校内时间帮助学生塑造企业所需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而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先去合作企业调研。以某一个机电产品为载体,比如本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针对苏州莱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机产品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来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总结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核心素养如图1所示,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能素养、专业基础素养、自我发展素养、职业安全素养、职业精神素养。


  4基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研究


  服务于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青睐是因为这些学生受过相关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载体是课程体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获得的,在短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核心素养,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整研究才能获得较好效果。本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一定要求专任老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座谈,分析工作岗位和技能、知识点,然后把大家通过讨论后形成的初稿交给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商讨,最后再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其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普通职业院校学制是三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最多两年半,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让学生转变为有着专业核心素养的准职业人,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绝对不可以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而是基于合作企业的典型产品(比如电机),针对职业技能素养整合课程体系。本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体现职业核心专业技能的课程通过整合后共有9门课,包括:电机及制造工艺学、机械基础及典型零件的机构设计、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智能感知元器件、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考工和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这些课程的整合都是基于对合作企业(苏州莱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机及其生产线的工作岗位和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分析而来,每门课的学习重点以及能实现的核心素养见表1所列。


  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除了要有学习上的职业技能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他们作为一个准职业人应具备的其他核心素养,比如主动行动、沟通互动、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职业认可和职业道德认识、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所以除了必备的职业类课程还设置了“公共艺术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5结束语


  职业核心素养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青睐高职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了,政府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政府一直在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用人单位对机电专业人才聘用选拔的专业性要求。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企业看中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职业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中既要体现机电岗位能力和当今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会考试,也不应该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而且要具备适应现在、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机统整。当然学校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核心素养。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要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摒弃传统关于职业教育的“重理论、重实践、重应用、重训练”的理念,不但强调学生对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而且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升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