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旅游形象在旅游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8
  • 阅读量18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打造具有号召力的旅游城市无疑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旅游部门利用互联网来塑造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进行自我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游客创造效益。因此,通过旅游门户网站来全方位展示旅游城市形象固然十分重要。


  关键词:旅游网站;旅游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2;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282-01


  一、前言


  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经常化,日益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旅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人们出游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具有号召力的旅游城市无疑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与之配套的城市形象设计也开始受到极大的重视,旅游部门利用互联网来塑造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进行自我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游客创造效益。因此,通过旅游网站来全方位展示旅游城市形象固然十分重要。


  二、旅游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要提高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是离不开宣传的。要使旅游工作有新突破,必须加强旅游宣传的力度,才有游客流量和经济效益。所以旅游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属于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对传媒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和大众传媒日益成为旅游城市形象宣传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在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热情的旅游服务基础上,通过建设旅游门户网站来塑造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至关重要。


  旅游门户网站是对一个旅游城市精要的展示和表現,通过一种视觉的传播路径,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彰显旅游景地品质及个性,挖掘出景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打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展示城市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为游客提供处处是风景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景地的知名度和曝光率,打造城市优势和旅游品牌,从而使旅游市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视觉传达在旅游网站的重要性


  形象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判断依据。一个旅游地具有独特且清晰的形象使其容易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凸现出来,旅游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偏爱,促使其了解并购买旅游地产品,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


  因此,建设符合旅游城市个性发展的旅游网站视觉设计要素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必然十分重要,对整体推进城市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提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说到城市旅游形象,无非是自然风光、生态之美、历史文化等等,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个性鲜明的主题可以形成旅游目的地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而突出的设计要素就是要全面的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


  可以讲,高度重视和科学塑造旅游地形象,铸就成功的旅游品牌引领成功。说到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耳熟能详的旅游宣传口号瞬间就能把桂林独一无二和无法替代的旅游资源展现在大家眼前。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丽独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赋予桂林“甲天下”的盛誉,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桂林旅游目前已经建设了部分公共服务门户,如桂林旅游网(www.guilin.com.cn),为旅行者提供桂林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权威、全面、及时、公正的旅游资讯和信息,是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的窗口网站。桂林旅游网站平台设计以桂林山水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为基础,以国际旅游胜地作为突出建设目标,整合桂林全部旅游资源,满足旅行者个性化需求。桂林旅游网首页从桂林旅游特色入手,以最具桂林旅游特色的精美图片吸引游客眼球,张扬个性,色彩运用明快,契合潮流,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形象主题,简洁命了,突出桂林“山青、水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而清晰可辨的旅游形象标志,向大众展示桂林独特的秀美风光,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时尚而不失内涵,标识识别性强,让旅游者容易记忆与熟悉。


  2016年,桂林先后荣获2016CTF中国旅行“国内十佳自助游目的地”和“十佳亲子游目的地”、2016亚洲旅游红珊瑚奖—亚洲最受欢迎旅游城市”、桂林漓江入选“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系广西唯一、2017年象山景区成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外景地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符合旅游城市个性发展的旅游网站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挖掘和提炼地方特色,打造独特鲜明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从而以形象魅力在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


  作者:曾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