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价值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7
  • 阅读量5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结构改革的关键阶段,传统经济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新经济模式尚未成型,残酷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必须解放思想,强化创新工作,提升创新能力。企业生存的核心动力在于强化价值管理,实现价值创造,基于价值管理的体系,不断推动公司理财创新,深化公司理财创新的内涵,延伸公司理财创新的外延,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价值管理公司理财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c)-0196-02


  企业作为一个被赋予人格化的概念,价值管理是其存在的根本,尤其是在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企业愈发注重采用多重管理模式,挖掘和提升自身价值,增强竞争能力。公司理财创新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在价值管理的体系下,不断提升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能力提升,以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理财创新的基本内涵


  企业的理财能力是指企业对自身经济状况全面分析、评估、掌握的能力。其意义在于引导企业的行为,并从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走向。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往往与其所在国的经济体制密不可分。过去我国企业在基于规模创造的体系下,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效益的提升,这种经营模式在经济初期是卓有成效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企业必须转换观念,以价值创造作为管理核心,深度挖掘企业自身资源,实现资本与产出比最小化。而基于价值创造体系下的公司理财创新,在现实意义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价值管理下,公司理财以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为基点,将价值创造作为公司理财的直接目标,实行对公司理财的全面、系统管理,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在新经济形势下,技术革新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冲击,机遇与风险并存。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全局性,将理财创新与公司的经营目标充分结合起来,达成二者的一致性,将理财创新纳入公司的管理内核中。同时,公司还应该優化管理网络,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使得他们在统一的目标下,认识理财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理财创新与各个部门的关联性,更好地为理财创新而努力,更好地营造、维系、构建公司的价值管理体系。基于价值创造体系下,公司理财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平衡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个成熟的公司必然以长期利益为目标,但股东往往看中短期收益,二者价值观的冲突会从对公司发展形成掣肘。而新型公司理财不仅可以优化公司财务状况,更能展示企业与时俱进的管理能力,消除股东疑虑,给予管理者更大自由度。第二,配合完成公司整体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目标,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而财务保证是实现目标的根本。公司通过理财创新,可以增厚运营资本,为提升整体竞争实力提供充足保障。第三,促进公司其他各项业务创新。理财创新往往伴随技术创新与金融市场创新而生,通过理财的创新,可以以先进的管理和工具激励和影响其他业务部门创新,保持公司不断迸发的生命力和活力。


  2基于价值管理体系下的公司理财创新的实践应用


  资产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只有把它动态地投入到项目运营中,才能实现价值提升。基于上述理由,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在理财创新中,应深度挖掘现有资产,提升单位收益率。在价值创造体系下,公司理财创新应包含以下内容。


  (1)利用会计报告实现理财创新。


  管理者能够通过会计报告掌握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及财务信息,了解公司的经营质量。充分完整的信息是实现理财创新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会计报告,是企业实现理财创新的必要前提。


  ①全面分析会计报告。随着我国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会计制度建设日趋成熟。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行政文件为企业科学制定财务报告提供明确指引。不同企业根据其性质选择不同的报告形式,但总体而言,所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均依据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四大指标。公司能否盈利是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通过财务报告,不仅可以直观看到盈利结果,也能看到了解盈利过程,发现经营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财务指标中的资产收益率(ROA)可以直观反映企业利用资产的程度,ROA指标越高,反映企业对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类似的分析结果能够直接激励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公司整体经营能力,也是管理者实施积极理财目标的直接动力。


  ②科学运用会计报告。会计报告在反映公司具体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双面性,即对内或对外性。会计报告对外性的代表是资产负债表,对内性的代表则是成本费用表等。内在性也是公司理财创新的重要基础点。公司理财创新的目的,或者说基于价值管理目标下,公司理财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在于实现公司资本的有效增值,减少资本的无效利用或无益流出。在公司理财创新的过程中,公司按照理财创新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公司内部建构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现各个组织的权责统一,并着力提升公司的资本运营的效率与质量。公司会计报告的内在性,则可以全面地体现公司在资本运营、资产经营等过程中的全方位的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公司理财创新的基本点。在公司理财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科学化的会计报告,不断提升会计报告的利用价值。同时,在会计报告的运用中,还应该区分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信息系统,后者是管理系统,二者相辅相成。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中全面化的信息支持,这恰好是理财创新的具体应用方面。会计报告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面,无论是表露资产负债的外在报告,还是体现公司内部成本费用信息的内部报告,都可以作为公司理财的工具。


  (2)利用金融工具实现理财创新。


  过去受人们认知的局限与体制的制约,对理财工具的选择非常有限。而当今世界正迈入技术革命新阶段,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认知。技术创新极大带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直接为公司理财创新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使理财创新的边际不断得到延伸。


  ①金融工具创新性发展。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各种金融工具品种众多,大致可分为债权类工具、股权类工具、期货类工具、货币类工具等等。债权方面,除国库券、商业票据等传统工具蓬勃发展,各企业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发债融资,交易活跃。股权方面,除沪深两市加快IPO进程,增加投资对象,近几年国家又增设新三板(全国中小型股权交易转让系统)和区域类股权交易市场,并逐步放低投资者准入门槛,为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创造有力条件。在期货市场方面,越来越多商品期货市场相继开发,公司可根据自身主业,选择相应的期货产品实现套期保值。随着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已将理财活动从国内走向国际。


  ②金融工具创新对公司理财创新的意义。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公司理财的目的是为实现主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因此在公司理财基于价值创造的考量下,期望在弱化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根据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知,资产组合多样化可以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矛盾。而金融工具的创新恰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差异化选择,实现“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


  对企业本身而言,依靠创新的金融工具实现理财创新,其过程本身也是解放思想、实现全面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今技术革命爆发的新阶段,人机互交、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提高,催生出一系列结构创新型金融工具,对使用者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促使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创新的理财管理为企业整体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活力,帮助企业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形态、新要求。


  (3)注重资本经营实现理财创新。


  在价值管理体系下,公司理财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于引导公司进行更为合理的資本经营,实现资本的有效增值,更为合理地运用存量资本,盘活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这些都是公司理财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因此,在公司理财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以企业资本经营为杠杆,努力提升公司的财务增长能力,努力推动公司的资本增值。第一,加强存量资本的管理。在公司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存量资本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当前公司的存量资本运用率并不高,存量资本的闲置情况比较多见。基于价值的管理体系,为优化公司理财创新,必须全面提升公司的资本增值能力,加强对存量资本的管理与控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的合理配置。第二,强化资本增量的管理。在公司的长效发展中,存量资本的管理是基础,增量资本的管理才是关键,也是推动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增量资本的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技术条件的更新以及企业筹资的科学化管理,不断扩大筹资渠道,不断降低筹资成本。第三,资本的配置及收益管理等。在价值管理的体系下,公司理财创新的目的在于扩大公司的资本增值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对公司资本的配置,合理使用资本,充分发挥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资本收益的管理,扩大资本投资规模,避免重复性投资等。


  4结语


  在价值管理体系下,公司理财创新中应该注重会计报告的应用,并通过金融工具创造财富,同时通过资本经营来扩大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当然,还需要加强资本的管理与控制。为优化资本运营的整体效率,在公司资本经营的管理与控制中,应该构建完善的标准,不断丰富评价体系以及资本经营控制的方法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价值管理的目标,不断提升公司理财创新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作者:刘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