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82次
  • 评分4
  • 47
  • 0

陈岱媛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

1.师:小朋友们,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2.情境模唱,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3.(出示旋律图形谱)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请学生跟着老师唱,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跟着音乐模唱。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并跟着音乐哼唱。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7.结合短片,简介苗族。

(l)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2)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3)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

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并能跟着音乐模唱。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

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细化欣赏“飞歌”主题。

1.师: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

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了解弓与弦的粗细,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

欣赏全曲。

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3.通过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结构为三段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飞歌”已经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全曲,借助“飞歌”出现的次数和位置,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结构,并尝试用图形、色块与线条表现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

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1.欣赏第二乐段的第一主题B1,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3.边拍手边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的“飞歌”主题。4.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5.完整欣赏乐曲第二部分,了解第一主题Bl在第二乐段中出现的次数,感受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配合。6.(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乐段第二主题B2的图形谱)引导学生跟着图形谱欣赏音乐。(1)聆听主题B2开始的比较低的三个音符,了解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2)-边模仿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了解这段旋律仍然是由飞歌的曲调变化而来的。(3)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7.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参与音乐演奏。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二乐段的欣赏加入了演唱、律动、图形谱和打击乐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拓展延伸。

1.拓展欣赏含有“飞歌”的音乐片段:

女声独唱——《苗岭飞歌》(阿幼朵)

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女声独唱——《苗岭的早晨》(吴碧霞)

2.师:老师这里有几段音乐,你们听听当中有没有“飞歌”的曲调藏在里面,听到后举手告诉老师。

3.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还听了好几首含有飞歌曲调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对飞歌的旋律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课后,希望同学们到网上下载这些音乐作品来听一听,体验飞歌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听了三首含有“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二是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飞歌独特的主题,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b3的运用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编人多套教材,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如何让他们能够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1.情境导人,初步感受“飞歌”音调。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听,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人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2.参与音乐实践,强化音乐感受。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神。因此,我设计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模唱飞歌的旋律。如,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高低写在山的图形上,直观展现旋律的高低,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让他们跟着模唱等。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然后再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欣赏第二主题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主题开始的三个音符比较低.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教师通过模仿小提琴演奏,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Ill,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再请学生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关注母语文化,开阔音乐视野。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一“母语音乐文化”。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各个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的。这也是我选择《苗岭的早晨》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

在这堂课中我紧紧抓住苗族最有特色的“飞歌”音调,让学生了解“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通过模唱和参与音乐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飞歌”的感受,让“飞歌”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给学生听了三首含有苗族“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了解孩子是否记住了“飞歌”的主题,尤其是色彩音的出现,能否准确辨别出来;二是再一次让学生聆听“飞歌”独特的旋律,加深对“飞歌”的印象。三是让学生聆听不同作品中的“飞歌”旋律,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我们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苗族。

4.凸显音乐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素养”一词是2011版课标中重点关注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每一首音乐作品和每一节音乐课,不断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虽然这次上的是一堂音乐欣赏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范唱,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歌唱素养。同时,音乐是听觉艺术,引导学生反复地听、对比着听、参与着听……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