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质量控制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5-08
  • 阅读量3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9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质量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护理干预;急性脑血管疾病;护理服务质量;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后拥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疾病通常高发于老年人,同时老年人容易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相对较多。采取合适的手段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帮助控制病情,保持身体各项指标稳定。在临床上,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患者容易产生并发症,需要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质量控制理论基于提升服务质量为原则,使患者能在身心更健康的状态下接受护理照料。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质量控制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0~77岁,平均(55.1±5.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1例,高中学历10例,初中及以下26例。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41~77岁,平均(55.7±6.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11例,初中及以下2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能够进行介入术治疗;(2)患有脑出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且所有患者都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3)患者病变位置在颈内动脉供血区域中;(4)患者生命体征稳定;(5)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内科性疾病者;(2)重症感染、传染性疾病者;(3)血液相关疾病者;(4)沟通障碍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的手术药品、机械设备等进行维护,使患者情绪平稳,在正常状态下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此外,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清理,清楚患者的病症反应,并记录相关数据内容[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质量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相关科室根据患者的情况及疾病照料的要求,设置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给护理小组设置明确的护理目标,有方向性地进行护理照料,并不断需调整管理方式,使护理模式更具科学性,达到精准评估护理内容、护理结果的目的。如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或者肢体偏瘫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相关药物的治疗,以改善其情况。医护人员治疗过程中适当安抚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2]。在围术期护理过程中,应安排更加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照料,把关护理细节,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理小组定期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心得,不断完善护理内容,使患者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记录和反馈疾病症状。医护人员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身体变化情况。医护人员需向患者科普关于围术期的知识,同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运动和康复过程的相关注意事项,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满意度[3]。医护人员为了能够维持各项护理工作的专业度,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监督管理。护士长要合理调配科室人员,弹性排班,给新人更多机会与资深医护工作者交流,使其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也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状态进行护理操作。护士长要重点关注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执行情况,对关键性的护理环节进行宣传和指导。通过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常规检查、突击检查,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度。在临床护理时,需要求护理工作者按照相关流程和专业要求进行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做好护理工作的整改措施,避免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存在不规范的护理行为,比如输液速度不当,护理时的体位不适宜,床单清洁度不佳等,并应当定期开展整改会议,加以针对性指正,以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改进个人的护理方法,提高个人的护理工作水平。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脑栓塞、皮下血肿、静脉血栓。(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的满意度情况调查表评估,护理内容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发放94份问卷,最终回收94份问卷,回收率100%。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总分为100分,借助《护理服务质量量表》评估,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4]。

统计学方法: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73±2.6)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3.44±3.71)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8,P<0.05)。

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迅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脑溢血、脑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介入术治疗中,配合适当的护理非常关键,给予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针对性完成护理过程,并配合手术治疗,让患者能尽快恢复身体功能。质量控制理论立足于控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各项症状为目的,更加看重对护理细节的把控,能够在多个护理环节中提高护理水平,达到控制护理质量的目的,同时也更适合患者的围术期治疗过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时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检查制度,优化各项资源,以新老搭配的值班形式进行护理照料,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上更具有优势[6]。分析原因:在质量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模式中,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缺陷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7]。护理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护理任务时,也能根据相关制度和规定完成操作,让医护人员的从业内容更具方向性和专业性。这种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形式相较常规护理模式可以满足患者的个人需求,同时也可以基于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干预,更加符合患者的性格特征和疾病情况。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盛科儿,俞怡,唐旭芬针对性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活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10): 1367-1368.

[2]韩旭,张焕,陈杰等能谱CT结合探针技术在椎动脉闭塞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 ,24(4):339-342.

[3]孙华君,兰琨熠,张雅欣,等天津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5):78-83.

[4]刘春红,刘艳丽.强化"7S"管理应用对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6):192-194.

[5]张立娟吴桂芬,唐淑艳等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2)-4-6.

[6]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广东省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广东省新型冠状病专性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工作指引(2022年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 48(1):1-6.

[7]张直庭,彭建珩探索检前体检项目标准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 ,3(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