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渗透文体意识生成语文素养——叙事散文的教学策略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26次
  • 评分4
  • 47
  • 0

浙江建德市李家中心小学(311600) 李振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的要求。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课标对这方面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人民教育》2013年第六期的话题——“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编者按”(以下简称“编者按”)中提出“文体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应发挥应有的价值”的观点。笔者深有同感。在我们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散文篇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通常把散文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抒情写意类、议论随笔类这样几大类。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小学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生成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那么,在小学叙事散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年段、文体等方面的差异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文体意识作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得以形成呢?

一、溯本求源,直指文体意识渗透

正如“编者按”所指出:“所有这一切(指文体意识要作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而得以形成)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1.关注文体特征,形成与之相应的解读方式和基本取向

叙事性散文具有一般散文的特点,即它叙述的必须是事实,不能是虚构的,但又不是客观的现实,它不同于新闻通讯所写的事实。它呈现的是极具作者个人特点的,渗透作者思想情感的人、事、景和物。叙事散文的作者会对自己叙述的事情、表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进行阐释和议论,但这明显不是客观的评说,不同于论文报告那种准确的论点、客观的论据。也就是说,叙事散文中所有的叙写、议论或者感触都是作者在独特的境遇中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内容,它甚至不能被复制。

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叙述对象和叙述方式就是“文学性的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区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是要指向文章描述的客观的叙述对象,而写论文、发新闻的目的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

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言文字中。作者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他丰富、细腻的个性体验。这些正是散文的精妙之处。阅读散文的要领也在于此。只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作者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2.强化文体意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流程

在叙事类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此类散文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年段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做到“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使学生的文体意识在语文实践中得以生成,并最终在课堂上形成明确的意识。那如何设计具体的一节课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大概需要经过以下图中所示的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过程。

如图所示,教学时教师从梳理叙事性散文知识入手,在强化、补足自身知识后着手收集作者的资料等,了解课文作者的散文风格、特征。完成这些任务后,就回到对课文教学的研究。散文知识以及作者写作风格多而杂。这就需要结合年段特点和学生特点来判断课文的教学价值,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课文分析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知”的过程。而教学过程设计刚好与上述过程相反。教师将课文中的个别散文现象作为例子,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叙事性散文的特点,进而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散文的一般知识,并掌握阅读这一类散文的方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行”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时,如果教师的眼光只盯在一篇散文上,对有关的文体知识“知之不多”、“思之不透”,他的“行”就可能出现偏差,散文课的教学就可能混淆于其他类型课文的教学,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几个教师教学同一篇课文,结果达成的教学目标却大不相同。其中教师有没有强化文体意识,细化文体研究,根据叙事性散文文体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流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教学内容和流程的确定还要注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

二、行之有法,无痕渗透文体意识

“编者按”说:“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由此说明,对叙事性散文文体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而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结合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体会叙事性散文文体的鲜明特征。怎么渗透呢?

1.挖掘“独特意识”,正确渗透文体意识

根据散文的特征 ——“贵在有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因此,对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忌标签化的概括,要把握每一位作者、每一篇散文情思的独特与深刻。如,对人教版六年上册第五单元的叙事性散文《一面》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理解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上。具体地说,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从文章描写的鲁迅的外貌、身体状况、所作所为等来分析他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品质;二是通过朗读体会鲁迅人物形象;三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外收集阅读一些有关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总体来看,鲁迅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理解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样的教学内容,让人觉得《一面》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或者新闻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塑造鲁迅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鲁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果换个角度,我们从《一面》这篇课文的文体出发,仔细探究文本,就会发现,这种理解与教学内容的设定,与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是有出入的。作为一种以袒露自我、抒写真情为主的文体,作者记录故人往事,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回忆“我”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来反观社会人生,反省自己的人生经历。作品所写的对鲁迅的尊敬与爱戴,不过是文本的表象,而作者阿累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对光明、对自己奋斗的人生目标的执著追求,更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领悟到作者抒写真性情的散文魅力。这样看来,将《一面》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为刻画鲁迅这个人物,把文章的重心界定为对鲁迅精神品质的讴歌,窄化了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违背了作者的写作初衷。因此,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有偏差了。

2.重视语言意识,相机渗透文体意识

从“贵在有我”引申出一个重要内容:叙事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它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关键的、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如《钓鱼的启示》中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直接揭示了文章的题意、主旨,也是叙事性散文典型的文体特点。二是凝练优美,富有情感的语句。如《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三是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句。如《桂花雨》中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琦君,心里一定也是满满的,是满满的芳香四溢的桂花,是满满的快乐!

叙事散文的语言就好像拉家常一样,朴实地、缓缓地展开,既不像诗歌也不像小说。散文的语言其实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它讲究文辞、节奏、色彩、气势。所以,它最本色也最优美的,是最值得也最适合学生揣摩与学习的。这也是散文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主要文类的重要原因。

三、固本培元,滋养文体意识

随着文体意识的增强,教师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解读该文本所需要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这种解读的方式方法,感受文本表现的形象,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但是,在学生文体意识还不是很强烈的时候,文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现时文本的感悟。

学生的文体意识只有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能得以生长,并在其他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格外重视教材编者的意图,重视利用教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