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主题活动如何发掘新闻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89次
  • 评分4
  • 34
  • 0

刘 娜

独家首发《兴致勃勃来开会会上丢了乌纱帽》报道,引发央视新闻联播及各大网站跟进报道,掀起劲风厉势“反四风”小高潮。

大胆还原民主生活会现场“麻辣批评”,随后跟进辣批是否起效,报道甫一上网即被各大门户网站弹页推广,形成持续关注。

刚刚过去的15个月里,湖北日报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在全国新闻同行中独树一帜,实现了新闻价值与宣传效果的有机统一,受到读者、网友和活动参与者的一致称赞,原因何在?

一、用新闻的眼光打量活动,建立日常化、板块化新闻运作机制

去年7月,总书记视察湖北,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三个自始至终”的要求。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8月初,湖北日报在3版推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版,打报眉,和常规新闻版一样在工作日推出。活动期间,湖北日报共计推出群众路线新闻版318个,在全国省级党报中首屈一指。

版面有了,该装些什么内容呢?把活动办的简报、文件往里面堆,显然不符合新闻规律,如何做到上下满意?湖北日报深入研究活动进程,在栏目设置上下功夫,先后推出“边查边改见成效”、“聚焦民主生活会”、“整改进行时”、“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责任”等栏目,将日常新闻版块化,同时对稿件坚持新闻标准,要求鲜活接地气,不能堆砌材料语言。

阳新报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月13日,记者参加阳新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大会时,被活动现场处理干部、上班玩游戏也会被免职等做法深深震撼,第一时间联系主编,找准了新闻角度。可以说,如果没有群众路线报道常态化的新闻运作机制,一个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大会的报道想见报很困难,记者一般不会到现场采访,不到现场,这样鲜活的素材就不可能挖掘到手。

坚持用新闻的眼光打量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湖北日报还及时刊发了《开会无故缺席督导组长“下课”》、《黄冈一单位民主生活会被现场叫停》、《曝光的问题让厅官坐立不安》等单体硬新闻,成为当日网上热议焦点。

这些新闻能够引起读者关注,其本质原因,在于“新”——这样的做法,是此前闻所未闻的,因此能撞击人的心灵,引发共鸣。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一次深刻的整风运动,对干部思想行为的冲刷洗礼和矫正纠偏前所未有,所以,其中必然会产生大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转化成新闻以后,必然引起群众高度关注。湖北日报建立了这样的板块化、日常化的新闻运作机制,群众路线真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也不足为奇。

二、紧盯活动进程,小切口介入、做长新闻链

教育实践活动分层分类推进,“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群众路线报道也要遵循活动的逻辑。报道群众提出的意见问题后,跟进其改进效果也成为报道的逻辑。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推出的“麻辣批评是否起效”报道。

进入民主生活会报道环节后,湖北日报先后推出了13个常委联系点的民主生活现场报道,从面面俱到到点上切入,各种类型的报道占据了一个时间的网络头条。略举几个标题:《人们叫我“躲市长”、“拖市长”》、《县委书记收到的批评最多》、《辣在脸上,更辣在心里》,报道的火辣程度可见一斑。

民主生活会结束了,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了,没有!群众看着呢!关于民主生活的报道也不可能就此做结。湖北日报从民主生活会上反映出的干部的衣食住行等小切口问题人手,回访民主生活会现场,采访受到此类批评的干部的作风是否改进,更多的干部是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及群众和专家的看法,形成四篇《麻辣批评是否起效》报道,最后一篇报道刊发时,配发评论《守住“小节”才能保住“大节”》,升华干部注重日常小节的意义,也升华了报道的意义。

这组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考究,每篇款式体例一致,配发漫画,标题设问《你还让下属拎包端杯打伞吗》、《你出差总坐飞机包软卧吗》、《接待还上高档烟酒吗》、《你的穿戴跟收入相称吗》,剑指干部最反感的“官太爷”做派,让群众乐读、悦读。后来,这组报道被收录到“百度文库”“如何写新闻”章节。

如果说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报道体现了湖北日报敢于突破禁区、大胆泼辣的勇气的话,那么,这组“麻辣批评是否起效”的报道,则体现了湖北日报新闻策划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

这样的报道在第一批活动报道中也有尝试。群众路线新闻版设计了互动栏目“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责任”,搭建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平台,读者采用网上留言或致电咨询的方式,或反映问题,或寻求帮助,或提出疑问,采用滚动发稿的形式,核实群众的诉求后及时刊登,再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调查解决,形成文字后再次刊登,形成“呼声一回声一呼声一回声”的报道链条,让读者像看新闻连续剧一样持续关注本报报道。

三、坚持问题导向.讲好湖北故事

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的规定动作、步调一致。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报道“规定动作上”,势必千文一面,如何

从中挖掘新闻?这样就要求深入活动本身,找到好故事。

首先来分析活动本身.聚焦“四风”,每一个地方、单位,“四风”问题的表现一定是千差万别的:开门听意见,每一条意见、呼声一定是具体而鲜活的。基于此,湖北日报采用“聚焦一个问题、讲好一个故事”的做法来展开日常报道。以下略举2例:

4月30日《蓄不住水的堰塘让我们愧对乡亲》“你们做事领功,我们却没得好处,这算办实事吗?”云梦县国土局局长刘大毛来到石山村,被村民指着鼻子骂,“土地整理项目挖了4口塘,一个也不蓄水!”“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我对不住乡亲们!”半个月后,堰塘加高到3米。

5月16日《149口机井的启示》“机井挖了100多米深,电力不配套,要这表面工作有啥用?”襄阳市襄州区王宇华来到余沟村,抽不出水的机井让他羞红了脸。全区一排查,不配套的机井有149处,影响20万亩耕地灌溉,区里咬咬牙,拨出2000万元经费,分两年解决机井问题。

总结湖北日报群众路线报道所讲的故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个有“四风”问题的干部,一个敢于“直言”的群众,二者互动、干部纠偏,推而广之解决一类问题、群众满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能引入思考、发人深省。类似的报道还有《一顶帐篷请走难拆的窝棚》,讲创新群众工作破解拆迁难题,《197棵法桐搬迁记》讲决策中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讲客运中司乘矛盾尖锐、如何破解。故事讲透了,如何点破其背后的意义,有些报道中配了“记者手记”或短评,如《拿自己开刀勇气可嘉》、《厉民之末丝毫必去》,《心通路畅》,这些针对性强、言之有物的小言论有效提升报道的思想价值,引人掩卷沉思。

活动已经结束,改进作风还在路上,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告一段落,主题报道创新还需继续探索,小切口、抓问题、讲故事等挖新闻的方式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