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绵羊吸虫病调查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71次
  • 评分4
  • 85
  • 0

徐雪萍1,王光雷2,张云峰1,王正荣1,张艳艳1,艾力西2

(1.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摘要:在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对绵羊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羊群吸虫感染率达100%,感染虫种共有6种,分别寄生于肝脏、胰脏、小肠等器官内。其中,双腔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其次是肝片吸虫、胰阔盘吸虫和小肠斯氏吸虫,因此,在牧区需对绵羊吸虫的感染状况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绵羊吸虫的驱治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绵羊;吸虫;调查

吸虫病是影响养羊业生产的一类常见寄生虫病,大量感染吸虫后可引起绵羊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生产性能降低,抗病力减弱,为其他疾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其中,双腔吸虫、肝片吸虫还可以感染人,危害公共安全[1]。尤其在当前养羊生产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羊只饲养量大,相对集中,活动范围狭小,一旦发生疫病,更加易于在羊群中传播和蔓延,造成较大的生产损失。为了解在现行防疫制度下绵羊寄生虫病的感染状况,于2014年春夏季在石河子开展了羊吸虫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羊19只均来自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某个体羊场,18只为新疆军垦细毛羊,1只为哈萨克羊,其中,母羊18只,公羊1只,2 ~ 5岁不等,冬季圈养,春、夏、秋三季放牧,于3月27日进行春季常规驱虫,用艾维菌素注射液按羊体重1 mL/kg进行注射。

1.2    试验方法

调查连续进行6个月,每月剖检绵羊3 ~ 4只。(1)肝脏用剪刀沿胆管剪开,检查其中有无肝片吸虫、双腔吸虫虫体,然后撕成小块,用手挤压,反复淘洗,最后查沉淀物,挑出虫体,鉴定虫种。(2)胰脏用剪刀沿胰管剪开,放水中漂洗,检查胰阔盘吸虫,挑出虫体,鉴定虫种。(3)用沉淀法对小肠内容物反复漂洗沉淀,待上清液清净透明后,在沉淀物中挑出虫体,鉴定虫种。

2    结果与分析

经剖检调查,19只被检羊均感染有吸虫,吸虫感染率达100%,分述如下。

2.1    肝脏

2.1.1    双腔吸虫

在19只被检绵羊中有16只检出双腔吸虫,感染率为84.21%,感染强度几十条到上千条不等。其中,5只羊为矛形双腔吸虫单独感染,6只羊为矛形双腔吸虫、东方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混合感染;2只羊为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混合感染;3只羊为矛形双腔吸虫和东方双腔吸虫混合感染。中华双腔吸虫的感染率为42.11%,东方双腔吸虫的感染率为47.37%。

在双腔吸虫阳性羊中,矛形双腔吸虫的感染率为100%,中华双腔吸虫和东方双腔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00%和56.25%。 6只混合感染羊中,5只以矛形双腔吸虫为主要虫种,仅有1只羊以东方双腔吸虫为主要感染虫种,中华双腔吸虫感染强度较低。所有双腔吸虫感染羊的肝脏均未见肉眼可见明显病变。

2.1.2    肝片吸虫

在调查的19只羊中,有9只检出肝片吸虫,感染率为47.37%,感染强度均不高,1 ~ 10条不等,感染数量多时肝脏大胆管呈条索状,胆管内壁毛糙增厚。

2.2    胰脏

吸虫在19只羊中有5只检出胰阔盘吸虫,感染率为26.32%,其中1只羊感染强度较高,达300条,另外几只羊感染强度较低,分别感染1 ~ 25条不等,少量感染时,胰脏未见明显病变;大量感染时,胰脏肿大,胰管高度扩张,外观呈黑色条索状扭曲,质地较正常胰脏硬,胰管内壁充血、出血和增厚,附近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黑色。

2.3    小肠

检测的15只羊中有6只羊检出小肠斯氏吸虫,感染率为40%,其中2只羊感染强度较高,达数百条,另外几只羊感染强度较低,仅检出1 ~ 25条不等,由于虫体小,少量感染时,肠道肉眼未见明显病变;大量感染时,可见肠道黏膜发炎、充血和出血。

3    讨论

(1)被调查19只羊百分之百感染有吸虫,说明在该地绵羊的吸虫感染状况依然是严重的,我们分析该羊场吸虫感染率高的原因主要可能与紫泥泉种羊场位于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南缘山中,这里水源丰富,灌木丛生,有利于吸虫的中间畜主陆地螺、蜗牛、蚂蚁等滋生;(2)调查发现,3月27日的驱虫对吸虫并无明显效果,在随后4月、5月和6月的调查监测中,吸虫的感染率仍然较严重,说明现行的春秋季常规用艾维菌素驱虫对吸虫的驱杀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在吸虫感染率高的地方,采取针对性措施驱除吸虫,确保养羊生产的经济效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智超.绵羊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J].当代畜牧,199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