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湖北省饲料大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42次
  • 评分4
  • 17
  • 0

李梅芳,董 静,许甫超,秦丹丹,葛双桃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

摘要:介绍了目前湖北省饲料大麦生产、开发现状、市场需求状况、市场潜力及前景及优势区域布局,提出了今后湖北省饲料大麦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拟采取的措施及扶持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饲料大麦;生产与利用现状;发展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27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06

大麦是中国和湖北省的第四大谷类作物。饲料大麦作为种植业与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连接纽带,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大麦生育期短,具有独特的早熟性,在轮作复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多熟制地区为早熟茬口,在高寒地区为早熟保收作物。大麦同时还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并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三元作物,主要用作动物和渔业的优质全价饲料;其次用于制备麦芽和啤酒酿造,因其含有较高的β-葡聚糖而具有保健作用,适宜将大麦粉用于制作面包及面包类食品以及谷类早餐食品,是小麦和燕麦的替代原材料之一。

1 湖北饲料大麦开发的意义

饲料大麦是家畜(如肉牛和猪)、家禽和水产渔业营养丰富的优质全价饲料。大麦子粒除热能稍低外,其饲料报酬高于小麦和大米,可消化蛋白质、8种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等综合营养指标和蛋白质消化率均超过玉米、稻谷和小麦,是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大麦富含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与牲畜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烟酸含量丰富。所以,在家畜育肥期的日粮中配添20%~30%的大麦,可促进其快速生长,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报酬20%~30%,改善脂肪逖色、硬度,使家畜肉质细密,增加瘦肉率,饲养效果超过纯玉米型饲料,还可降低每吨饲料成本10%左右。

随着啤酒工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麦成为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增长速率最高的谷类作物。据统计,1945-2008年,全球大麦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一倍,总产提高了3倍以上。总体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饲料一般依靠本地供应,如美国以玉米为主,而西北欧以大麦为主,因此十分重视大麦的研究与生产,大麦成为仅次于玉米的重要谷物饲料作物。在欧洲和澳大利亚,饲料粮中大麦所占比重为40%~60%,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诸国饲料粮中大麦所占比例也在35%左右。闻名于世的“荷兰奶牛”、“丹麦猪”以及中国以金华火腿驰名的“金华两头乌猪”均配以大麦为饲料育成。

此外,大麦子粒消化率较高,营养丰富,其幼嫩植株作饲草或制成干草作饲料,适口性好易消化,是中国南方养殖业的良好饲料,为玉米所不及。

湖北省饲料缺口很大,仅靠北方玉米大量南调难以满足需求。另外发展玉米又必将与湖北省优势粮食作物水稻争地、争季节、争劳力,发展空间有限,而且鄂北岗地的旱情时常发生,造成玉米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因此,充分利用湖北省冬季生产大麦的优势条件,逐步开发冬闲田、冬荒地、滩涂地、棉花和玉米预留行,大力发展饲料大麦生产,是解决饲料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2]。对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及饲料加工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产业格局的形成和稳定持续发展,优化湖北省粮食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 湖北省饲料大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2.1 发展饲料大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紧迫的现实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33万hm2左右,总产650万~750万t。冬大麦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市,约占全国大麦种植总面积的1/2,占总产量的2/3。

20世纪30年代湖北省大麦最大种植面积曾达到92万hm2。1949-1964年是解放后湖北省大麦的种植高峰期,年均种植面积达48.52万hm2,平均单产785.70 kg/hm2,年均总产38.12万t;随后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到20世纪80~90年代,总产为10.00万~12.00万t。“十五”期间为湖北省大麦生产的低谷期,年均种植面积仅为5.46万hm2,年均单产达到2 568.15 kg/hm2,年均总产14.02万t。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相比,全省大麦面积减少了81.8%,总产下降了55.0%,而单产增加了151.8%。2001年大麦种植面积降到最低点,仅为4.43万hm2。近十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包括口粮及饲料用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及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需求量逐年猛增,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大麦种植面积的回升,目前湖北省大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2万~15万hm2(由于小麦有粮食补贴,不少地方将大麦种植面积归入小麦,导致统计面积达不到12万~15万hm2),生产大麦约50.00万~60.00万t,位居全国第七位。

湖北省虽为产粮大省,但从粮食人均占有量和粮食结构来看,中国南方诸省的低水平不合理状况主要表现为食用粮过剩(主要是大米),饲料用粮严重短缺,工业用粮不足,从而造成了食用粮部分积压、饲用粮大量调入的不正常现状。湖北省年均消纳饲料大约为700万t,缺口高达160万t。商品饲料99%使用玉米,需要大量调运东北玉米。自产大麦主要直接用于渔业养殖,加工成商品饲料的很少,市场化比率不高。目前这种粮食种植结构严重制约了湖北省畜牧业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目前,湖北省的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中对肉、蛋、奶、水产品等动物食品需求量也迅速增加,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必将增加。据资料显示,1985年湖北省人均年消费肉类20.7 kg、蛋类8.2 kg、牛奶0.8 kg,到2005年,全省人均年消费肉类58.0 kg、蛋20.1 kg、牛奶4.0 kg、水产品52.8 kg。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对饲料的品质及数量产生更大的需求,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2.2 改变观念,重新认识和评价大麦的农业生产价值

近几年湖北省大麦、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与小麦相比,大麦具有早熟、耐迟播、耐瘠薄(省肥10%)、抗逆性强及适应性强等明显优势,现代大麦品种的丰产性已与小麦相当,大麦改良品种分蘖能力强,有效穗多,较小麦更易于栽培。鄂北地区的襄北农场、枣阳市、随州市及武汉东西湖区均有大面积大麦单产达6 000.00 kg/hm2以上的示范片区。从全省大麦生产来看,2004年和2005年平均单产分别为2 967.90和2 944.35 kg/hm2,均高于同年小麦的平均单产2 919.75和2 858.25 kg/hm2。同时,大麦品种较小麦品种早熟15~20 d,不仅有利于避开南方小麦成熟收获期多雨的不利天气条件,还可以为各类大春粮经作物提供宝贵的早茬。此外,长期困扰小麦生产的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对大麦生产均无明显威胁。更重要的是,大麦作为一种秋冬作物,可充分开发湖北省冬闲田、滩涂地和棉花、玉米预留行,在保证主要粮食面积的前提下,缓解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紧缺矛盾。大麦理应成为湖北省开发冬季农业的优势作物。

2.3 生态条件和优势区域布局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冬大麦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 200~2 200 h,年总辐射量36.5万~50.2万J/cm2,年平均温度15~17 ℃,日平均气温≥10 ℃的全年积温4 800~5 700 ℃,全年无霜期230~290 d,年平均降雨量750~1 600 mm,大麦生育期降水量为400~500 mm。这种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适合大麦生长所需[3]。

湖北省大麦产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平缓丘陵地区、鄂东北、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和鄂西山区。由于大麦耐贫瘠性较强,在山区和丘陵具有比其他大宗作物更强的适应性。

2.4 具有较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一批丰优抗品种,为大麦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十五”以来,湖北省在大麦研究和生产中投入经费较少,但国家对大麦的科研投入大幅增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申请到如“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大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农业部行业计划、国家“948”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项目。目前,湖北省从事大麦育种与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有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占50%,已选育并推广应用了14个大麦品种[4]。其中,鄂大麦6号、鄂大麦7号[5]、鄂大麦9号、鄂大麦32122、鄂大麦507[6]、鄂大麦934、华大麦3号、华大麦4号为主栽品种。鄂大麦6号、鄂大麦7号、鄂大麦8号、鄂大麦507、华大麦1号、华大麦2号分别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饲料大麦鄂大麦7号最高单产可达9 981.00 kg/hm2,近期选育的鄂大麦507、鄂大麦934[7]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植株矮,为湖北省大麦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大大提高了湖北省大麦在全国的地位。

2.5 饲料大麦酶制剂和大麦型系列配合饲料已研制成功,进入生产试制阶段

由于大麦子粒中的β-葡聚糖会增加非反刍畜禽肠液的黏度,影响食料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其饲用价值。近年来湖北省大麦配合饲料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麦β-葡聚糖酶等酶制剂和大麦型系列配合饲料己相继研制成功,并开始在生产上进行试制。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大麦配合饲料,通过优化配方和以β-葡聚糖酶为优势的酶制剂调控,不但在消化吸收率、适口性等方面达到了玉米配合饲料的质量指标,而且可提高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改善脂肪色泽和硬度等品质,饲养效果明显超过玉米型饲料,还可使每吨饲料成本降低10%左右,己逐步被饲料生产厂家和畜牧饲养户接受。大麦配合饲料的生产和进入市场,将大幅增加对大麦的需求,从而刺激大麦生产的迅速发展。

3 需求与现状鲜明反差的原因追溯

大麦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并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三元作物,其育种和生产却处于与其需求量呈现逐年猛增的态势极不相称的状态。①对大麦重视程度低,投入少,农民种植经济效益低,种植面积处于低谷;②缺乏高产、优质、抗病(抗赤霉病)、广适的突破性大麦品种;③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滞后,优质专用品种难以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优质商品麦;④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老品种特性退化,混杂严重,新品种原(良)种繁育力度不够,推广扩面受限;⑤缺乏对大麦配合饲料的深层次研究,饲料加工企业未能及时开发出适合畜牧业、渔业需要的系列大麦配合饲料。大麦饲料大多尚停留在农户直接饲喂牲畜的自产自用阶段,从而限制了大麦进入市场。

湖北省大麦生产的现状与世界经济越发展、大麦发展速度越快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反差。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来自于对食用粮种植的政策倾向。长期以来湖北省集中力量解决吃饭问题,对饲料用粮没有专门安排生产,人畜用粮不分,饲料用粮只是利用人口用粮多余的部分;二是人们认为大麦为低产作物,重视度远远不够;三是大麦处于无种植计划,无政策支持,不作为粮食指标无人收购,无统计资料的“四无”状态,导致大麦生产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四是大麦生产缺乏科技支持,在四大谷物中只有大麦未被列入湖北省科研攻关计划,大麦科技研究大大落后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麦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选育、推广优质高产饲料大麦新品种,并进行配套技术的研究组装与示范,研发系列大麦型配合饲料,改变现行的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利于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的商品饲料现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麦与玉米并重的新型商品饲料,提高湖北省养殖业的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满足日益发展的畜牧业、水产业及饲料加工业的需要是大麦研究与生产的当务之急。

4 “十三五”发展目标与建议

4.1 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湖北省大麦生产,把发展以大麦为重点的饲料粮作为转变“十三五”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采取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并举的方针,注重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化防化控、绿色环保。坚持技术创新和用产业化思路推进,拓展市场,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合理转化大麦产品,形成稳定的饲料大麦产业链,加快湖北省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步伐,缓解饲料加工业的原料紧缺压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

4.2 总体目标

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开发冬闲田、冬荒田、滩涂地,充分利用棉花、玉米等间作套种预留行,在江汉平原和鄂中、鄂北地区建设大麦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期湖北省选育出优质专用大麦新品种3~4个,种植面积达到27万hm2,单产突破4 500 kg/hm2。

4.3 对湖北省饲料大麦生产和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期待国家出台系列相关政策。如将大麦列入良种补贴、设定最低保护价、优质优价等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以无息、低息贷款;在结构调整专项中设立大麦分项等。

2)加强科技投入。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麦品种,着重研究解决大麦新品种选育、扩繁、提纯复壮、生产技术和模式配套,机械化生产和优化区域布局等方面的问题,为扩大大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湖北省能用于发展大麦生产的冬闲田约66.7万hm2,棉花、玉米预留行约20.0万hm2,滩涂地约7.5万hm2。在不影响主粮生产的情况下,开发利用预留行可纯增收大麦1 500~2 250 kg/hm2,开发利用冬闲田和滩涂地,可纯增收大麦3 000~3 750 kg/hm2。若年推广优质大麦新品种26.7万hm2,可年增收大麦100万t,弥补饲料需求的20%~30%,同时农民通过扩种大麦可增收12亿元。

4)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采用科研单位-生产基地(农场)-饲料企业联合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整合技术力量,促进转化增值。

5)发展产业化经营,拓展大麦产业链,实现合作多赢。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进一步开发推广适用于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畜禽的系列大麦配合饲料,改变湖北省目前以玉米为主体的商品饲料组成,发展玉米-大麦并重或以大麦为主的新型饲料,推进饲料大麦的商品化及产业化。

6)引导养殖企业和农户以大麦与玉米配合作为能量饲料饲养瘦肉型猪,以及作为饲草饲养畜、禽、兔,以改善畜禽产品品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大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王 玉.对发展湖北省大麦生产的意见[J].湖北农业科学,1985(3):32-33.

[3] 陆 炜,高达时,冯仁昌.中国大麦生态区划[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 董 静,李梅芳,许甫超,等.湖北省大麦品种演变及发展趋势[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2(4):1-4.

[5] 秦盈卜,郭瑞星,王家才,等.鄂大麦7号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7(5):8-11.

[6] 李梅芳,张 京,葛双桃,等.高产多抗优质裸大麦鄂大麦50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4):53-55.

[7] 董 静,李梅芳,葛双桃,等.鄂大麦934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