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激励推进机制模型设计

  • 投稿金知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83次
  • 评分4
  • 83
  • 0

杜茂康,陶 波,高锡荣,单玲玲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为了解决农村信息资源的跨单位共享问题,运用激励理论方法,分析了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激励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正、负激励机制模型。结果表明,为了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生产单位提供信息共享,应同时采取正激励措施和负激励措施,两者互为担保,从而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推动农村信息化和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资源;信息共享;推进机制;激励模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21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57

Desig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Model of Sharing R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U Mao-kang,TAO Bo,GAO Xi-rong,SHAN Li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els were built to analyz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models established for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sharing rural im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rural production uni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of rural production units, the positive incentive measures and negative inc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 to realize the incentive effect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haring; promoting mechanism; incentive model; rural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011GXS1D003);重庆市软科学项目(cstc2011cx-rnxB00008)

作者简介:杜茂康(1969-),男,四川射洪人,教授,主要从事数据处理及信息系统研究,(电话)18983843116(电子信箱)dumk@cqupt.edu.cn;

通信作者,陶 波(1990-),男,四川安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物流规划与设计,(电话)18583906356

(电子信箱)25314160@qq.com。

实现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要实现农村信息资源间的相互共享,其中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收藏单位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以及私人组织。政府部门主要提供气候信息、土壤相关信息和病虫害信息,并发布相关农民工就业与生活保障、国家农村政策等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基础信息;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它们为农村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发展信息等;私人组织包括农业企业、超市、农贸市场等,它们可以提供大量的农产品采购、销售情况信息。各农村信息资源生产单位将信息视为权利的象征,对信息拥有权过分地把控使得农村信息资源真正的需求者无法获得有效信息,造成整个农村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能够解决这一突出的信息获取矛盾,使农村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加工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

原始的组织结构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组织因其功能的专业化趋势使其本体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展现和加强;再而,组织因为相互间的互补性需要加强,组织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跨组织间不断合作[1,2],这就需要各组织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信息资源持有人或持有单位在指定的时间内和在可允许的范围里,与其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和享用特定信息资源,以实现二者特定目标的一种信息交流模式。

1 文献回顾

农村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高永敏[3]通过对庆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在社会和农村经济中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发现农村信息化的迅速开展和扩大,不仅破除了农村以往偏远封闭的状况,还提高了农民信息获取的能力,使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更加坚实,更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自然灾害、天气等实时预报信息的传播,对提高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开展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李习文等[4]通过对西部内陆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实地调研,探讨了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和不足,认为要让农民搭上致富快车就应共享、整合和综合利用农村信息资源。许柳威[5]以浙江省为例,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张莉[6]认为农村实现信息化的前提就是实现各农村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共享提高社会效率,实现农村信息化。汪礼俊等[7]认为推进信息化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壁垒之一就是信息共享。刘丹[8]提出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不断加深,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强烈。喻虹[9]认为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充分共享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致富成果。郭红明[10]认为建立一整套的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市场机制是解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信息资源不足与闲置这一问题的关键。孙凯等[11]从信息处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组织合作关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处理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并降低处理成本。另外,马费成等[12]通过信息共享模型的建立,分析了信息共享过程中福利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效率损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

总体来看,以往对农村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目的和意义的研究上,很少有对信息共享具体实现措施方案的研究,更缺少抽象化的数学理论模型,导致农村信息资源的系统研究在理论提升上力度不够,从而使研究结论较少,并且结论内容相似性过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政府所处角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拟使用激励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农村信息资源跨单位共享的理论激励模型,在进行多方面分析后,提出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对应激励策略,有助于引导社会各单位参与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中,从而推动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2 环境与假设

2.1 环境描述

现如今,农村信息化处于如下环境之中:①社会环境。城乡一体化不断加深,农村经济迅速崛起,农村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升,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②信息环境。电子信息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水平成熟,城市信息化初具规模,但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③涉农信息提供单位内部环境。涉农信息提供单位之间是平行关系,形成以政府为领导单位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2.2 假设

假设1:参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各单位因其职能不同而各自独立;各单位在信息交互上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状态,信息资源在运行和使用中自成体系。

假设2:各信息提供单位是理性的经济人,均以实现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标。

假设3:各单位系统合作可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即不同单位系统的信息交互与业务协作效果将远远超过各自封闭时的效果。

假设4:各单位间不存在跨层级关系,均必须服从农村信息化的权威政府领导单位。

3 激励机制模型的构建

3.1 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正激励模型

设不同的农村信息资源提供单位E组成社会A,单位e独自运作,其中e∈E,le为其获得的垄断权力,ye为其运作效率。同时,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总效率为各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运作效率与其垄断权力之和∑(ye+le)。

设想,利用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将提供农村信息资源的E个单位进行整合,可使各单位原有分散控制的垄断信息整合为一个系统,并为各提供单位共享系统资源。单位e因共享丧失的垄断权力为le,但增加了运作效率为δi,社会A为此将为单位i提供补贴bi,其原有的运作效率为ri。这时得到的社会总效率变为∑(ri+δi-bi),即各信息提供单位原有的运作效率加上整合后新增加的运作效率再减去社会为其提供的补贴。单位i获得的收益变为∑(ri+δi+bi),即其原有的运作效率、新增运作效率以及社会补贴的总和。

由此得出若想实现农村信息资源跨单位共享,则必须满足模型1:

模型1若要实现跨单位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在满足各单位参与约束和社会参与约束的同时令社会S的总效率最大化。其中,∑(δi-bi)≥0为社会参与约束,即要实现跨单位共享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为社会S创造效率净增加正值,社会S只有在此时才会积极鼓励和推行农村信息资源信息跨单位共享。δi+bi-pi≥0为单位参与约束,这一约束要求在农村信息资源跨单位共享后要为单位i创造非负的效率净增加值,单位i才会自愿提供并主动共享其垄断信息资源。

由上述内容可知,∑ri、∑δi分别为跨单位信息共享前后社会S的原有效率和新增效率,社会S若要实现跨单位信息共享将支付各信息提供单位的补偿为∑bi。此时,社会S在各信息提供单位共享其农村信息资源时实现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总效率为∑(ri+δi-bi),社会也会因跨单位共享农村信息资源将而获得效率净增加值∑(δi-bi);单位i也因跨单位共享农村信息资源而获得效率净增加值δi+bi-pi。

3.2 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负激励模型

若有单位n不愿接受上述模型的约束,社会S的跨单位信息共享将不会成功,预期的共享效应∑δi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若要保证上述模型的效果继续成立,社会S需要设计相应的负激励模型,以此强迫单位n因不接受共享而全额支付损失的参与信息资源共享下可获得的预期共享效应∑δi,保持模型1的主要结果仍然成立。据此,模型1变为模型2:

负激励模型不同于正激励模型,它将单位n与其他单位的参与约束分列以示区别(模型2)。不参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单位n若要继续保持其信息垄断权力pn,则为因共享失败造成预期共享效应∑δi消失向社会S全额支付损失,以使社会参与约束、非n单位的参与约束和社会目标函数与正激励模型保持一致。

模型2中单位n的参与约束条件表明,(bn-∑δj)为单位n的净收益,其净收益值可能为负,但其垄断权力与净收益值之和(pn+bn-∑δj)必须为非负,否则单位n为保持其独有的垄断权力将不会进行跨单位信息共享。同时,仅当单位n的垄断权力pn特别大时,单位n会独立使用其财力或垄断力承担因拒绝模型1的信息共享而引起的负激励惩罚∑δj。

3.3 正、负激励模型的关联分析

从设计的正、负激励模型可看出,两者共同作用,互为担保。一方面,若缺乏模型2限制,那么只要有单位不参与都会令农村信息资源实现跨单位共享失败,同时跨单位的共享效应∑δi也将消失;而模型1的参与约束条件如果不能同时被满足,共享单位或者社会S将遭受绝对损失。这样导致的后果将是任何单位(包括社会S本身)都不愿意选择模型1。相反,加入了负激励模型的威慑力,就可以强迫各参与单位选择模型1,以避免拒绝共享而承担的巨额罚金,一般单位是无法承受的;同时,即使有个别单位拒绝共享其垄断资源,但因为对这部分单位的高额罚金,可以给予社会S和其他合作单位相应的补偿,以规避拒绝共享单位所造成的损失,这样模型1的参与约束条件依然可被满足,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单位也不会因此受到损失。另一方面,若缺少模型1的支持,模型2的限制便形同虚设。模型1的构建诱使各参与单位理性地选择模型1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小化不合作单位数量,这时社会S才能惩罚不合作单位。然而,缺少模型1会使模型2的惩罚变为非理智,这时社会S若坚持模型2的约束便会被孤立,最后的均衡结果是社会S放弃对不合作者的惩罚,同时也完全丧失了模型2的约束力。由此可推断,正、负激励的两个模型互为担保,只有两者同时实施才具有效力。

为使激励效果更加强大和有效,本研究利用激励理论的相关方法为推进农村信息资源跨单位共享构建了正激励模型和负激励模型。其中,正激励模型属于常用的激励理论模型,适用于政府部门中常规的跨单位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激励。在正激励模型条件下,当农村信息资源跨单位共享产生的协同效应超过共享成本,且各单位同时能得到合适的补偿时,政府就能利用这一正激励模型的约束条件实施跨单位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但当垄断权力较大的部门为了私利而拒绝共享信息时,正激励模型则不适用。因此,为保证政府代表的公众利益以及参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各部门利益,从反向构建了对不愿实施信息共享具有威慑作用的相应负激励模型。当个别部门为谋私利不愿共享其私有信息或消极共享其垄断信息资源时,政府将利用负激励模型威胁其承担因此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这一模型也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提供部门共享后无收益或者收益不足的顾虑。

4 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设计

由以上论述分析可知,各单位不会主动和自愿地共享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予以保证。为有助于成功激励信息跨单位进行共享,可同时采取正向和负向的激励措施,两者结合,互为担保。由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制度设计。

4.1 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

建立一个凌驾于所有单位权力之上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相关工作,其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建设以及维护;对整个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以及监督;负责对各单位的共享信息进行评估,统计其信息的被使用频率,对其价值进行估价,并对信息质量进行评级管理等;负责对各单位年度信息共享贡献情况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4.2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其一,制定政府补偿制度,即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对各单位提供的共享信息进行评估,按照所估价值确定政府补偿额度,各单位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越多、价值越高,所获得的补偿额度就越高;其二,制定单位年度共享绩效奖赏制度,即对各单位的农村信息资源更新频率、共享工作参与配合度等进行年度共享绩效考核,绩效越高,所获年度共享贡献奖赏越多。

4.3 建立负向激励机制

其一,制定拒绝共享赔偿制度,即如果某单位拒绝提供共享信息,则由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对其拒绝共享所带来的共享效率减少值进行估价,并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要求其进行赔偿;其二,制定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方面,而我国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制度正需要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若要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并顺利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政府部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要拓展,加入农村政务信息共享这一项目,并将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情况不断纳入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把政府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当做必选项目进行实施。作为负向激励机制而言,若个别部门官员因为其部门私利而总是无法提供其他部门的所需信息,或者不共享其垄断的农村信息资源,上级政府有必要考虑这些官员是否能成为在电子政务共享环境下有效发展电子政务的合适领导人选,应当对其绩效考核进行降级等处理。

5 小结

本研究假设提供农村信息资源的政府各单位均为理性的经济人,即均以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充分考虑政府机构对其所管辖单位的权力制约关系,使用激励理论的相关技术模型,使政府与其组成单位间形成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探讨农村信息资源在政府中跨部门共享的激励推进机制问题。为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了互为担保并协同作用的正、负激励模型,能有效增加政府跨部门间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激励强度。但实施负激励模型需要成本,因此,为尽可能避免使用负激励模型,政府应调整适合不同部门特点的分工,通过政府强制力和威慑力大幅度削弱个别垄断资源所属部门的强势权力,打消不愿主动共享信息部门的获益忧虑,让更多政府部门参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上述构建的农村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模型,只适用于横向的同级政府所管辖的部门,因此存在不足之处,后续研究可以针对纵向农村信息资源跨政府层级共享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人怀,孙 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9):1-4.

[2] 刘人怀,孙 凯.工程管理信息化构架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8):4-9.

[3] 高永敏.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庆阳农村信息化的调查与思考[J].开发研究,2006(5):19-21.

[4] 李习文,张玉梅,方 涛.宁夏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实践与经验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84-88.

[5] 许柳威.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3):263-265.

[6] 张 莉.中国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7] 汪礼俊,初 蕾.浅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战略、模式及文化意义[J].中国软科学,2007(12):22-27.

[8] 刘 丹.浅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J].当代经济,2010(11):36-37.

[9] 喻 虹.从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看新农村文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1):46-48.

[10] 郭红明.对农村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5-47.

[11] 孙 凯,刘人怀.基于信息处理理论的跨组织信息共享策略分析[J].管理学报,2013,10(2):293-298.

[12] 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