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建议——基于湖南省湘潭市城乡结合部的实证分析

  • 投稿五更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295次
  • 评分4
  • 83
  • 0

宁 琳 肖湘雄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多、治理难。调查表明: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媒体的关注程度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考核机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D6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中村治理中政府施政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3A095)。

收稿日期:2015-01-04

0 引论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有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减弱。城市化水平每上升1%,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0.0073,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越少,表明城市化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难点,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学术界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城乡结合部”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在我国类似的概念还有“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城乡过渡带”等。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之间具有一定的交通、资源等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开发地带。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开发问题、行政区划问题、外来人口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各种问题。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系统复杂性。长久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城乡结合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生态链问题、大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问题。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对其治理也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尤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笔者本着全局观念,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重点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湖南省湘潭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对其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综述和方法

1.1 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

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 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 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

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对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 研究发现

2.1 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 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至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达2 000多条。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不够完善除了法律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 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技术是治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力法宝。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 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考核的对象应多元化,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3.4 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由于城乡结合部有着交通便利、土地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很多企业应运而生。企业带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生态破坏问题,以及高新技术污染问题等。如果工业园区内建立生态工业系统,即某些企业的废物和能源可以被其他企业消化吸收再利用,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还可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生态园区追求的是经济、环境、社会协同发展并以环境效益为主。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可以加强生态工业的宣传,重构环境政策的绿色导向机制,积极开展城乡结合部生态工业建设试点,逐步建立成生态工业系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许鑫,隆玲.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J].社会发展,2012(5)

3 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魏东辉,宋戈,武卉蕊.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5 沈清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探讨——基于生态效益的思考[J].生态规划管理,2012(3)

6 姜英.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GIS刍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6)

7 肖湘雄,傅宅国.城乡结合部治理中社会协同保障机制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责任编辑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