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猪群咬尾症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 投稿Jack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42次
  • 评分4
  • 46
  • 0

袁忠利1,张 季2

(1.辽宁省黑山县姜屯镇政府 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 121400)

猪的咬尾、咬肋、食仔等行为均属于异常行为,这样的情况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猪场中经常出现,发生以后比较难控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制止不及时,会导致猪发生断尾、损伤、感染等症状,降低其采食量,对健康和生产能力带来影响,造成养猪场的经济损失。

1 临诊特征

有咬尾癖的猪常见舔舐墙壁、啃食槽、泥土、煤渣、咸味异物(伤口、血液)等症状。有的咬耳朵、尾巴;有的母猪吞食胎衣和仔猪;有的食欲减退、贫血、衰弱,甚至衰竭。咬尾癖猪起初表现举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眼光呈恶毒状。同栏的猪发生咬斗的情况在初期都是单独几只猪之间发生,然后影响到其他猪,尤其是咬尾和咬耳。猪被咬伤后,胃部有损伤和流血,导致了咬猪的异嗜,引发咬尾癖,对猪群的危害范围会不断的扩大。咬伤的程度也会从轻度到重度的发展,引起猪的脱尾症状。猪被严重咬伤,在几天内被多次咬伤,就会引起骨髓炎、脓肿等症状。

2 原因分析

品种和行为特性因素:①猪群中有些种猪生性比较凶,好斗。②圈养的时间过长,猪的情绪起伏较大,喜欢相互玩弄耳朵和尾巴,导致咬伤。③猪群内争位次,引起了咬斗,让其他的猪受到刺激,扩大咬斗范围。

管理因素:①猪群饲养密度太大,猪舍的面积太小,猪群过密,饮水器、饲槽位置设置不合理,猪争夺饮水和饲料,导致咬尾。②同一栏的猪群强弱悬殊,体轻、体弱的猪和体壮猪放在一起易被咬伤。

环境因素:①气候变化比较大,室内温湿度过高,光照强烈,引起了猪群的骚动。②猪舍的粪便堆积过多,影响通风,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超标。③水泥地面没有使用垫草,导致猪群受到应激,引起不适。

营养因素:①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②饲料中各种原料配合比列不当,混合均匀度差,饲粮贮存不合理,都会引起猪咬尾。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例如日粮中钙、磷、硫、钠、锌、铜、铁、钴含量不足可诱发猪咬尾巴、咬耳朵等异常行为。④缺乏维生素B会让猪的体内代谢发生异常,体内酶活性下降,出现咬尾的情况。

疾病因素:①体内寄生虫的影响也会引起咬尾。②体外寄生虫对猪的情绪会产生影响,导致其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引起损伤,引发其他猪的啃咬。③贫血、尾尖坏死会导致咬尾和咬耳,其他部位也会有咬伤的情况。④体内荷尔蒙会对猪的情绪造成刺激,引起咬尾。

3 防治措施

环境和卫生条件要良好。环境卫生会给猪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集约和规模化的养猪场中更是如此,需要改善养猪场的通风、防潮、光照、保温等条件,让猪舍可以冬暖夏凉,满足猪的生活需求。

猪的组群要合理,减少个体差异。引入外地仔猪前,需要对仔猪进行筛选,将差异性太大的仔猪隔离饲养,差异性小的进行合群。在运输中造成了猪的皮损,需要分开饲养,避免导致群体咬尾。

饲养密度要适宜。饲养密度要根据圈舍决定,既不能太过松散,也不能够拥挤,对其生长和进食不造成影响,每群控制在10~12头最佳。冬季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夏季要适当减少密度,这样能够保持较好的饲养生存环境。

科学配合饲料,猪的营养需求一定要满足。根据各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营养搭配,如果有咬尾情况,应该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禁止使用腐败变质的饲料。

育肥猪应早去势和断尾、剪掉獠牙。提早对育肥仔猪去势可以增加育肥性能,也能够预防公母猪爬跨导致的咬尾情况。仔猪断尾:出生后1~2d对仔猪进行断尾,仔猪出生时剪去犬牙,断去2/3尾巴,在20~25日龄进行去势。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 25%,而未断尾的咬尾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定期驱虫。猪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否则会因寄生虫影响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隔离有恶癖的猪。把猪群中比较凶恶的猪筛选出来,避免其咬伤其他猪,对被咬伤的猪进行治疗。如果猪群中有咬尾的情况发生,可以使用白酒、汽油稀释后进行尾部喷涂,能够减少发生率。对有咬尾癖好的猪进行单独使用,使用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治疗;使用高锰酸钾清洗被咬猪的伤口,严重咬伤需要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