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推进高校文科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为例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44次
  • 评分4
  • 60
  • 0

董娜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 面对2014 年更难就业年,高校文科生创业就业工作更为严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面对困难,主动破解,通过多方位的就业制度建设,多角色的就业观念转变,多渠道的就业素质培育,多举措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学院就业工作打开新局面。并围绕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科人才,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供选择专业机会的建议,推进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文科生;创业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63?04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这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着2013 年12 月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酬排行榜”显示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这种数据压力[1],面对2014 年727 万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压力,作为高校文科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者,唯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能将压力变动力,推进文科生创就业工作打开新局面。

一、就业困难

(1)市场需求不足。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周石教授说“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点拉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大一些。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这样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少。”[2]

(2)岗位不对口。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中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而这种专业不对口,又导致很多文科毕业生工作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岗位。因此,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再遇困难[2]。

(3)可替代性强。由于文科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学生个体知识结构也存在着理论不扎实、实践能力差的缺点,而现在的招聘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发展性,因此文科生易被掌握文科知识的理工科学生或是有经验的社会人员所替代。

(4)女生就业更难。由于单位招聘录用中会更倾向于选择男生,而文科女生比例较大,再加上家长或女生本人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岗位工作,更愿意参加研究生、公务员、事业编制的报考,在这种选择与等待中,文科女毕业生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破解难题

面对困难,文科院系主动破解难题。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为例,虽然毕业生人数从219 人上升至286 人,但就业率仍从85%升至93.4%,学院初步形成了“制度建设、观念转变、素质培育、服务举措”的管理模式。

(一)多方位的就业制度建设

(1)成立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学院成立由两个一把手任组长的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定期召集会议,定期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研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专题研讨就业工作,认真分析就业形势,研讨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推动就业工作常态化管理[3]。

(2)建立就业服务保障制度。学院结合实际,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毕业生就业流程图》等就业指导制度,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将就业政策解读准确,使指导工作更为精细化。同时严格要求辅导员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3)逐步形成就业推进机制。学院建立了就业工作推进机制,由辅导员为毕业班学生整理汇总详细的《就业时间表及手续要求》,并按阶段进行《就业情况统计报表》,并通过飞信、人人网、QQ群提醒到每个学生办理相关手续。当学生毕业后,辅导员继续通过班主任、校友联络员联系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切实做到毕业生“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持续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4)开展专业就业质量调研。学院自2011 年起每年暑期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就业方面的调研,连续3 年完成4 篇调研报告。就业调研加强了在校生与校友的互动,了解了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自身发展情况及对专业发展的建议与意见,汇总了毕业生遇到的共性问题、校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并整理成册。

(5)加强辅导员的业务培训。积极推荐辅导员参加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鼓励辅导员参与学校职业类课程的授课、创就业及职业类课题申报、相关论文的撰写,在工作中注重经验的总结和数据的分析,为学院、学校各部门进行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切实提升辅导员服务学生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

(二)多角色的就业观念转变

(1)辅导员就业观念的转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最基层的管理者、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院要求辅导员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一是要实施新生入学即开始的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传统的仅以毕业班为主的阶段教育观念。二是要重视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双指标,转变单纯的以就业数量论成绩的观念,要千方百计地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的慎重入职选择好的起步岗位。三是要加强就业的思想教育指导,针对学生的求职心理和需求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而理性就业,转变那种只重视事务性管理工作的观念。四是要有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共建观念,主动与合作单位联系,联络文科类岗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而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组织的专业需求广泛的校内招聘会。

(2)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实现高校就业质量与数量的提升,离不开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学院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一是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规范就业,理性就业,安全就业,诚信就业”的理念,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努力引导学生规划“先谋求工作,再谋求发展,最后谋求事业”的路径,尊重职业发展的规律性。三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心怀大志,无私奉献,成就事业”的追求,追求职业发展的理想性。四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创业、勇于创业、成功创业,自谋发展”的意识,强化“双创”精神的自觉性。

(3)专业教师就业观念的转变。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受到欢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结构、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是多渠道宣传就业工作,让专业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就业的不易。二是聘任兼职班主任负责落实班级学生的就业,让专业教师能够亲自指导学生就业。三是全院教师大会上通报学院招生就业的情况并分析工作重点难点,让专业教师关注学生就业。四是邀请专业教师担任实践基地的导师,主动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的关注与参与,在学院形成人人关心学生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4]。

(三)多渠道的就业素质培育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文件精神,通过导入规划课程、强化实践活动、激励科研创新三个渠道,夯实严谨学风掌握知识的育人基础、拓展社会实践提高能力的多元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培养潜心科研学术攻坚的拔尖人才,积极探索实践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

(1)通过规划课程导入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苏州大学自2011 年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导入,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院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积极参加“苏州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江苏省创就业大赛”“苏州大学首届创业大赛”,并在院内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给每位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自我规划,将兴趣爱好、素质能力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爱上专业、多元选择、个性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多年来,学院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专业思想,发挥专业特长,树立专业信心,提升专业素养。以图情档专业学生为主体的iLife 信息素养协会与苏州独墅湖图书馆携手成功举办三届“信息检索大赛”,该专业学生成功举办了“图书馆学专业十周年庆”“档案学专业三十周年庆”等专业主题教育活动。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已组织策划了四届“苏州大学导游风采大赛”,并与苏州市拙政园建立合作关系。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协会”与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合作创办“东吴公益坊”合作,用专业服务社会。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掌握了专业知识、拓展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素质。

(3)通过科研创新比赛让学生增强竞争能力。多年来,学院扎实推进金字塔型的科研培养模式。每年举办院级学士杯专业论文大赛、汇编《东吴档案》等五本专业学术刊物,让学生了解科研、敢于创新;组织学生踊跃报名各级各类科研活动,主动为学生与教师牵线搭桥,让学生学会科研、乐于创新;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争取让学生参与更高级别科研创新类的比赛,让学生善于科研、享受创新。通过科研创新,不仅拓展知识面、增强抗压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科研创新的项目成果也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多选择、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5]。

(四)多举措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结合就业实际,“坚持一个理念,实施两大系列,突出五字要求”,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来完善就业服务举措。

(1)坚持一个理念。即提供就业信息为源,服务学生满意为本,尊重学生选择为基。学院通过增强辅导员班主任的服务意识,主动收集、宣传就业信息,并通过QQ 群、人人网力争将就业信息传递给每位学生,增强学院与学生间互动。工作中侧重于就业政策的解释到位与就业岗位人才推荐,建立学生与单位间互联。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厘清学生就业选择困扰,通过专业诚恳的服务指导,推进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双丰收。

(2)实施两大系列。即“毕业生创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和“校园招聘会系列”两大活动。一是围绕着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简历撰写、就业心理、公务员备考、考研攻略等内容实施“创就业指导系列”,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二是以校园招聘会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每月招聘大型专场、每周五招聘专场、创业人招聘专业及学院自行组织的周三专场、文科类专场,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提供的近距离、保质量、有针对的求职机会中不断积累求职经验与提升实战能力,最终寻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顺利开启人生梦想第一站。

(3)突出五字要求。即按照“专、广、暖、深、助”五个字要求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等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专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与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指导,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政策解读要具有专业化的职业水平,积极邀请企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人士、学校系科专业教师、校友毕业生开展讲座,提升专业指导性。广是指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灵活运用,为学生提供面广量大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国家政策、求职感悟等,形成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求职理念和就业心态。暖是指对毕业生提供全力支持与真心帮助,做一些温暖学生的、充满人情味的就业帮扶,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提供“一帮一”或者“多帮一”的帮助,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深是指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持续关注与跟踪了解,特别是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服务,直至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分析服务质量,主动改进工作方法,为下一届的毕业生提供更周到贴心的服务。助是指通过与院友保持长期联系与互动,使毕业生反哺学院,为在校生提供更多岗位,提供智力支持或者是经费援助。

三、几点思考

2014 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文科生就业难度更为明显,不论是今年或是未来,如何“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都将是高校要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工作。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文科生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保持就业数量与质量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与切实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基础与根本,从源头着手,主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科人才。

(1)增强文科生的社会适应。文科生要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成为社会用得上的、不可被替代的专业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为社会所用,文科类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寻找突破口,要在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搭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提升专业水平,掌握专业技能,从而能够使文科毕业生来之即用,用之即成。

(2)提升文科生的综合素质。文科生要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成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提前做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外语水平的提高、注重培养理性思维、注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各类资格证的培训与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培养文科生的自主意识。文科生要增强主动创就业的意识,成为自觉规划职业、主动寻找出路的自主型人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停留在信息通知、协议催交、手续办理的基础服务阶段,而要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与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主动择业、自主创业、独立竞争的意识,减少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依赖,主动抓住创就业的机会。

(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将文科生输入就业市场

依托行业拓宽渠道,长期合作实现共建,就业创业齐头并进,总之是千方百计地主动寻找发现资源、科学统筹整合信息、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就业市场。

(1)依托行业拓宽渠道。文科生就业岗位较少,且文科就业市场较容易饱和,因此要实现就业岗位每年都能稳中有增长,不仅需要高校巩固已有的合作单位,还要不断地开拓新的专业市场,主动将就业岗位跑出来。

(2)长期合作实现共建。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互动联系,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增强互信与合作,特别是将一些优质女毕业生向合作单位推荐,在实习中发现女生优势,使女生能够更早被单位认可与选择。在共建条件成熟时,实施订单式的联合培养,主动将就业岗位稳定住。

(3)就业创业齐头并进。强化基层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要坚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教育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如“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小微企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与培训,并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主动拓展就业岗位。

(三)提供选择专业机会,使文科生主动胜任岗位

高校毕业生面对人生第一份工作,慎重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高校要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让文科生更有自信胜任岗位,为其实现人生理想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1)根据就业市场调控招生计划。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文科人才。周石建议:“对文科招生人数进行调整,根据社会发展有计划地培养文科人才”,他还建议“对长期就业不好的专业一定要减少招生,甚至可以停止招生,防止人才的重复培养,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2]高校招生时应考虑专业市场需求情况、根据市场调控招生计划,要减少专业调剂生的比例,减少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的现象,减少消极就业或就业困难的情况。高校要按规律进行调控,使毕业生的供应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尽量平衡。

(2)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文科人才。按专业大类培养全面发展的文科人才。目前有些高校为了克服专业分得过细造成的就业面窄、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现状,采取了专业大类招生,旨在拓宽基础培养和通识教育,如果文科生采用大类招生,就会打通文科类专业间的界限,如学生可以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融合,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就会多一些就业选择的机会。

(3)自选专业培养专业文科人才。将专业选择权还给学生本人。就如熊丙奇所说:“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要有真才实学。”[1]专业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培养,高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自选专业的机会,推动学生就业选择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4 年重点工作中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大计,事关国家繁荣,事关社会稳定。破解就业难题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谋划,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作为与学生接触最近的学院而言,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工作的部署,以更为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2014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评论.文科生包揽薪酬后10 名 学者:因多去机关单位[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29/c_118749855.htm,2013-12-29.

[2] 张春铭.文科生就业为何“更受伤”[N].中国教育报,2013-06-18(3).

[3] 永葆毕业生就业活力与就业竞争力[N]. 中国青年报,2013-12-20(5).

[4] 王寿斌.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不如培植正确就业观[N].中国青年报,2013-12-23(11).

[5]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N]. 中国青年报,2013-12-17(7).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