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以《岩石学》课程为例

  • 投稿来自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63次
  • 评分4
  • 52
  • 0

吴灿灿,陈 松,曹 静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本文为了突显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对目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能力的目标,并从改革后的课程考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及探讨.以宿州学院为例,针对《岩石学》课程考试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等内容.改革后,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构成,增加了实践环节,并使所占比例达到50%,同时降低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且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能力;岩石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51-02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1-2].它是高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思路,培养方案不同,那么在考试上也应当体现出针对性差异.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为此,可以进行多样化、目标化的考试改革.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考试的形式及内容上,应该怎么改革,才能够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不同课程,其改革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本文针对宿州学院《岩石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探索,以寻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考试方式及内容.

1 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目前,《岩石学》课程大多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满分100分,及格6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70%.这种考试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于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通常考前突击复习,背课本、背重点,教师批改试卷就是为了给定学生一个成绩.考试无法体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方面的功能.而且,考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关性较小,不能够突出其课程设计的特色.

1.2 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太大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只占30%,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缺课,把所有精力押在最后的考试上,要求教师划重点,然后死记硬背,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或许不善于记忆,反而没有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成绩好.因此,这种考试形式下的成绩不能够客观的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考试方式、题型单一

考试的形式大多是闭卷笔试,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卷考试,缺少能够展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口试考试形式,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考试.且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及论述题,内容都是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的重点只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缺少分析、实践、应用方面的试题,无法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1.4 平时成绩考核不明确

平时成绩的确定取决于任课教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发生评分不公平的现象.

1.5 经常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期末考试的权重较大,导致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产生作弊的心理,而笔试这种形式提供了方便作弊的条件,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2 改革背景

宿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在课程设计及考试方式、内容上都应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岩石学》是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中岩石的分布规律、产出状态、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火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这三大岩类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的要求所执行的[3].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岩石学》是学习其他地质专业课程、从事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工作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岩石学研究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思维、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鉴定常见的岩石类型,初步掌握各种岩类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及野外工作等奠定基础.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缺乏兴趣,且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而学生又想在课程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技能.因此需对考试形式及内容进行改革.

3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考试存在的问题,对考试进行改革.需考虑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考试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4].

3.1 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观念、情感、智慧、能力的程度[5].传统的考试观念强调卷面分数,“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难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原则,与素质教育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呼应.

3.2 改革考试内容

充分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1].增加的实践操作内容可以满足上述考查能力.理论考试注重题型的灵活性、应用性及综合性.

3.3 改革考试方式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把传统的笔试形式改为口试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增加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4 强调过程考核

不能仅仅以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过于死板,且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失客观、公平、科学的准则.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检查,不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进行,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6].过程考核可以细化为多个模块: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及实验表现,可以多方面、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能力,并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4 具体改革实施

考虑到《岩石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这四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岩石学》考试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总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符合学校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的发展要求.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课堂笔记四项内容,分别占平时成绩的40%、40%、10%、10%.平时成绩的内容明确、丰富、合理,可以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作业一般以理论结合实践的题型为主,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笔记可以方便考试复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听课情况的一个重要工具.

采用口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建立理论知识题库,主要为无标准答案的综合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现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现场作答,由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现场打分.由于考试试题具有随机性,避免学生依赖划重点,押题猜题情况的出现,也防止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实践部分包括实验(20%)及标本鉴定(30%).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听课态度,认真程度、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情况及实验总结.标本鉴定主要是对常见的岩石类型进行描述、命名.在这一考查环节中,一批次开出16套岩石标本(包含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每套8块左右,供学生现场进行描述、命名.这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在野外需要辨认岩石,如果无法鉴定,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进行.在考试中添加鉴定岩石标本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按照本论文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实施,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大量减少作弊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们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考试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考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特点紧密结合.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改革模式能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石俊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考试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05-108.

〔2〕周广林,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160.

〔3〕赵连泽.《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58-60.

〔4〕杨秀英,杨玉芳.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49-51.

〔5〕金中执.考试与考试理论简介[J].继续医学教育,2010,14(03):20-22.

〔6〕钟玉海,等.高等教育学[M].第二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