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校企文化建设探讨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23次
  • 评分4
  • 17
  • 0

杨利香

[摘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协同两个方向、解决三个问题、做好四层落实”的校企文化建设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

[作者简介]杨利香(19 74-),女,湖南宁乡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A2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47-04

协同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通过协商、合作来达成创新的目标,“协同”是方式、途径,“创新”是目的、结果。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和要求。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进一步深化了“协同创新”的要义和内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深思和探讨如何将“协同创新”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协同创新对高职校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文化为主体,融合、渗透企业文化,从而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思想已有多时。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中,高职学校囿于自身文化培养的学生,企业却用不上、不好用或用不久。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从理论和法规上确立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这一基本的办学性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突出矛盾。而近几年,国家又从宏观层面提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从校企文化建设主体即学校文化来说,协同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众多内涵建设的一个方面。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成果,包括学校价值观的认知践行、规章制度的合理规范、行为活动的深入人心。学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开放的思想,指导我们不要关门办学,闭门造车,而要敢于主动吸纳企业、行业的优秀文化,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有利于建设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从校企文化建设本身来说,协同创新是弥补目前校企文化建设工作不足的一剂良方

高职院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在校企文化合作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思想上对文化合作建设的认识存在偏颇。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办学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得到师生或员工普遍认同并在工作中实践的精神、行为等的总和,它是一种软性需求,需要通过长期积淀。正因为这种长期性、隐性,蒙蔽了我们对“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导致合作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技能或技术合作”这种刚性需求,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文化”软性需求。二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文化合作的系统化不足,碎片化严重。校企文化合作建设要从哪些方面人手,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有怎样的时间规划,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多学校并没有统筹部署,造成各系部各自为政,学校企业双方沟通融合浅尝辄止,不能形成文化合力。“协同创新”理念告诉我们.唯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够将校企文化建设做好做实。

(三)从校企文化建设的目的来说,协同创新是贯彻文化育人,确保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出“读书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培养“职业人”。“读书人”囿于书本脱离实际,“职业人”运用书本着眼实际。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做、会学、善想,才称得上“高素质技能型”。所以,我们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不是“读书人”而是“职业人”,要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达成这样的目的单靠学校的象牙塔教育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尽早“职业化”,这离不开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或者行业文化的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人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这一要求可以说是“协同创新”理念在校企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建设高职校企文化的思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该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协同育人”,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早认知、早理解、早践行。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校企文化建设的力度,可以从“协同两个方向、解决三个问题、做好四层落实”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协同两个方向

这两个方向是指纵向的学校内部“协同”、横向的学校向外(企业)“协同”。出于践行“工学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少高职院校都注重向外的“协同”,而忽视内部“协同”。这是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阶段需要避免的一个问题。纵向的内部协同是建设好校企文化的基础。良好的内部协同机制和氛围是学校形成自身文化合力的保障。学校文化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领导说到、做到的工作,它涉及全体部门、全体师生。目前,我们很多学校都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很多部门也开展文化建设,例如宣传处会注重宣传政治思想、国家的大政方针,学生处会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团委会着力开展校园活动,各教学部门会重视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每一个部门都在为学校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但是,如果各自为政,文化建设就是碎片化,甚至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不一致的步伐。所以,“协同创新”不能只是协同外部,首先应该就是内部协同。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之下,各院系、各专业之间要树立协同意识,构建内部合作交流、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系部、各专业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还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氛围、人际交往网络。开拓横向的校企合作,是开创校企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有多年,我们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这种合作。除了技能技术的合作,还要花大力气在文化认同方面加强合作。学校要主动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人人心,在理念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方式等方面互相借鉴学习、渗透和资源共享,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整合、配置,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氛围、学校教育行动更好地体现“企业化”“职业化”的特点。

(二)解决三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是“选择什么文化”。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特色塑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决定了学校会选择什么的企业文化来创新学校文化,决定了企业参与“育人”工作的热情、参与的深度。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是校企双方的党政领导、高层领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顶层设计”,是校企文化建设的宏观思想和指导。“校董会”“职教集团董事会”就是这样的顶层组织机构,这支队伍的人对自身学校的文化和企业的文化往往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知道这些文化的精髓和力量在哪里,所以往往也能够在双方合作的时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成文化共识。笔者所在单位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其校训包含有“崇德善博”,其办学理念含有“金牌荣校”,这都是体现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特点;有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训是“德艺双馨”、工科类高职院校是“德能兼备”“工成构建”“成于创造”等,这些顶层设计都能反映出这所学校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所要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体现出学校的文化选择方向和目标。

2.第二个问题是“采用什么思路建设校企文化”。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计划、步骤。这是中观层面对校企文化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企业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方法,学校有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方法,如何将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采用什么方法、选择什么内容、建设哪些项目、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安排建设阶段、怎样组建工作队伍等都是我们所要考虑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渗透更需要磨合、认同和建立。我们在心理上要有长期建设的准备,我们的工作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明确“采用什么思路”这个问题。这是在中观层面对校企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3.第三个问题是“怎样落实校企文化建设”。我们前面讲“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因,出路是果,在这个因和果之间有一道鸿沟一行动。没有行动的思路只是空想而已。因此,我们要明确行动的执行队伍,要明确行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在微观层面将校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这一个问题将在下面的“做好四个落实”中进行论述。

(三)做好四个落实

校企文化从哪些方面进行融合渗透?根据文化层次理论要素,结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落实。

1.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精神文化是学校或企业文化的核心,既是学校或企业各层面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校的精神文化包含了学校的传统、校训、办学理念,以及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含了企业的传统、企业的价值追求、企业的工作作风等。高职院校在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学校文化、精神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行业接轨。社会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是多元的,必定会影响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学习企业强烈的质量意识,影响到老师对“教书育人”职业的坚守和执著;学习企业的“服务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的思想,可以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换位思考的职业素养。学校在塑校风学风教风、创校训校徽校歌这些精神文化的时候,要与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人才的培育、职业道德的树立等紧密联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老师或学生领悟企业的文化,尽早衔接教育过程中的企业化、学习成长过程的职业化。可以说,落实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我们是要让学校精神文化成为企业精神文化的前奏,让企业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延伸。

2.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是人们在丁作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一个单位良好的秩序就依赖好的制度,好的制度不但能管人、管事、管权,甚至可以管心。学习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时要注重企业制度对学校管理的借鉴作用。例如,源于日本的“5S”管理办法,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培养了员工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比较严谨甚至苛刻,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我们可以适度地吸纳企业的管理模式,像企业的制度一样提标准、定规范,以此来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新局面。同时我们要让企业的制度文化在校园显性化。进实训场地要着工作服、戴工作卡,学习时间(模拟工作时间)不准玩手机、大声说话,要使用工作语言等。学校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在时间或空间给学生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不但要让学生清楚企业制度是怎样的,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照此去执行。单纯的学校制度与企业的制度是不同的,高职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提早有意识地认识、遵守这些制度,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管理的严格,尽早进入“员工”角色。

3.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化,显示出一个单位、集体的传统习惯、精神风貌、价值倾向的具体行为活动、行为模式。上文针对“让企业的制度文化在校园显性化”所举的例子就是企业日常行为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渗透。除此之外,行为文化包括榜样行为文化和活动行为文化。

榜样行为文化的融合。行为是“人”对精神、制度的理解、践行,如果这种理解、践行达到一定高度,获得一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这个“人”就是一种榜样,他的思想、行为就可以成为传递文化的符号,给予他人影响。很多企业会评选每月明星、销售明星、技能明星、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里的明星人物可以到学校举办讲座授课谈职场,学校的教学名师可以深入企业指导研究谈发展。青少年喜欢追星,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我们要搭建各种平台、开拓多重渠道,引导学生从校园开始,向企业明星、行业精英学习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追求职业高度。

活动行为文化的融合。活动是行为文化的一个具体展现,它是展示一个人各种才能的平台,也是展示一个单位精神风貌、文化特色的窗口。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该要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活动进校园。在校园活动中,我们常有各种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其专业性、职业性非常突出。这种竞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企业行业的规范性、创新性的重要性;校园活动还有文艺类的,我们可以相互邀请,开展校企联谊,让企业员工与校园学子多一些交流互动的渠道。在协同创新的要求下,我们要思考活动的深度和创新,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创新学校活动文化,让学生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等实际行动中,体会职场合作的重要性、职场管理的有效性、职场交流的多样性等。在这些行为中,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定能够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4.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物质文化就是以器物为载体,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展示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和环境布局。硬件设施“企业化”。企业的物质文化包含着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校园的景观、建筑可以综合企业这些物质文化,进行构思设计;可以用合作企业的名称、品牌、标志、人物命名学校的大楼、道路、景观、仪器设备等;可以与企业一起建立企业或行业博物馆、产品陈列室。诸如此类,可以时刻提醒着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也时刻提醒着学生身处学校,也是身处企业,对师生们形成一种“企业化”意识的无声熏陶。

环境布局“企业化”。企业的物质文化还包含着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要从细节人手,在校园创设“企业”的环境。例如创办“教学工厂”,仿真企业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生活环境(如课室、办公场所、训练场所、宿舍、休闲场所)悬挂与企业、行业相关的名人、名言、制度文字;还可以借鉴企业的广告、产品包装设计、装修风格等来布置我们的教学、生活场所。“企业化”的精心布局设计,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更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无声渗透。

5.高职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以上四点是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谈如何融合渗透校企文化。如果再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角度来思考,校企文化的融合渗透离不开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这里所谈的课程主要是指一种狭义的课程,是各专业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而设置的具体的若干课程。而课程文化是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体验、获得的一种感悟。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对职业的认知、理解,能够获得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素质、技能和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设置什么课程的环节。这是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来源于市场、行业、职业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有骨干教师、能工巧匠们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行业需求调查、职业岗位分析,据此来明确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而能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在方案中落实开设什么课程、选择什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办法等。

二是课程讲什么的环节。这是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的核心。在前几年的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的课程内容构建可以说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建设,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以“够用、必需”为原则,以“项目任务”为核心,通过调研,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高职教材。这样的教材融人了企业的管理、生产等方面的理念、需求,融入了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三是怎样讲授课程的环节。这是提高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很多老师会运用情境模拟、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理念,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化”。但是,其过程又存在课程学习浮于表面的现象。要有效改善这一情况,老师不能以“讲”知识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能够有效评估总结,能够引导学生将行动的效果通过反思上升到理论的认识高度。可以说,高职的课程教学,老师不能是传统教学意义上“讲”的主角,而是要担当“总设计师”“总管理者”的角色。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我们要以从内向外协同合作为基础,在“选择什么文化”等三个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切实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来落实。如果把校企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精神文化是根,制度文化是干,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枝叶,四者协同发展,文化的大树才能根深叶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根相连、叶相映,就可成就一片森林,开辟一条绿色健康的育人通道。借用研究专家们的话:“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强有力的校企文化是高职教育取得成功的金科玉律。”在协同创新的理念指导和时代要求下,我们要以协同共育人,以协同谋发展,以协同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