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应用策略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2-07
  • 阅读量49次
  • 评分0

摘    要: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态,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甚为流行,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文章在分析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概况的基础上,认为以微电影的创作、应用为抓手,培养影视创作人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结合应用场景,文章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一要不断积累优秀的微电影教学资源,打好教学应用基础;二要把好“质量关”“内容关”“效益关”三道关口,提高教学应用效益;三要将微电影作品创作与微电影作品应用相结合,将微电影的教学应用与新型教学模式推广相结合,创新教学应用方式。本研究旨在为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电影;高校教育教学;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of Microfil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Zekai


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新兴艺术表现形式,微电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由于微电影的“微”特征非常切合数字时代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微电影不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资源,而且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仔细梳理微电影在高校的应用现状不难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微电影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书馆微电影营销服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定领域,同时结合微电影时长短、投入少、易制作、传播广等特征,将其应用到课程教学、宣传营销、校园社团活动之中,以实现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传播效果等目的。总体来看,目前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但对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应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一定的拓展与深化空间,有必要对微电影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深入挖掘。


二、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一)以微电影为抓手,培养影视创作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微电影的出现,为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影视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相继设立了电影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技术、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影视传媒类专业,并将影视作品创作作为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嵌入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了相对健全的课程体系。但从教学实施来看,由于时间、空间和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完成一部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为此,各高校大多以短视频创作取代传统影视作品创作。短视频的创作与拍摄虽然易于实现,但难以体现影视作品的所有要素,如多数短视频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微电影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微电影具有电影属性,创作实施相对简单,同时又能满足影视作品创作课程实践需要,可作为影视传媒类专业影视作品创作课程实践的主要内容。


另外,由于微电影创作投入少,制作周期短,创作门槛大大降低,高校非影视制作专业的大学生也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群体。就创作投入而言,随着数字化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大学生群体拥有的各类数码设备,如DV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都能拍摄出理想的画质,能够满足微电影的创作要求,可以成为微电影创作的利器,这些数码设备不仅易得、易学、易用,而且能大幅降低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成本。就创作周期而言,微电影一般在数天或数周时间内即可创作完成,其微周期特征使得微电影的创作更易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平时课业任务比较繁重,难以长时间集中进行影视创作实践,而短时段的微电影创作,能够在不影响课业学习的情况下,完成微电影创作实践。


因此,可利用微电影创作投入少、制作周期短,设备易得、易学、易用等特点,通过组建影视社团等方式,为大学生中的影视创作爱好者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人文素质。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微电影创作打造成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1]。


(二)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两课”、主题报告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纯粹的理论灌输以及苍白的语言说教,常常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态和新兴文化潮流,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如孙婧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群体是微电影消费的主体,学生和上班族是微电影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2];刘书亮通过调查发现,微电影的受众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年轻人[3]。可见微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受欢迎,因此以微电影作品为载体,开展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4]。


实际上,微电影的电影属性就决定了其具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优势。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抽象理论、经典案例、人文事迹等,可借助微电影的鲜活艺术手法,直观形象地予以表达,化繁为简,起到入耳入心、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微电影具有时长浓缩、内容精炼等特性,非常适合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利用微电影进行学习。


微电影作为“微时代”的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可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基于此,高校可借助微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高校可充分挖掘优秀微电影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并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可结合思政课内容,围绕青春与理想、成长与成才、校园与职场等主题,组织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与拍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巩固和拓展理论学习成果。如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河北大学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微电影支持下的教学改革,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指导大学生拍摄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微电影4400多部,使大学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深入学习思政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


(三)以微电影为依托,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传播途径亟须创新。面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意、活动主题单一、活动方式陈旧的现状,微电影的出现,与新时期智能终端普及化应用的趋势和潮流高度契合,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高校应将微电影与校园文化元素深度融合,使微电影成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微电影创作社团,组织有影视创作特长的学生开展基于校园文化主题的微电影创作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将举办微电影艺术节、开展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网络投票、微电影展演,以及组织大学生编辑发行微电影作品、推荐优秀微电影作品参加各类大赛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系列化的校园微电影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热情,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还可借助微电影,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传统的宣传窗、手抄报、黑板报等宣传方式,已难以满足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需求。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6],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这种变化与微电影的传播特征高度吻合。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正好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也为高校以微电影为依托,宣传校园文化提供了条件。因此,高校可借助微电影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文资源等进行宣传,为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寓教于乐中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三、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累教学资源,打好应用基础

丰富的微电影资源是开展微电影教育教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微电影资源,既可来源于专业团队,也可来源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前者具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所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一般质量较高,但其主要是商业性微电影资源,对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微电影资源创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其所能提供的用于教育教学的微电影资源的类型和数量非常有限;后者虽然创作经验不足,但创作的积极性很高,可塑性强,是创作教育教学微电影资源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开展微电影创作,积累微电影教学资源,为微电影资源的教学应用打好基础。


与传统电影一样,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同样离不开新颖的创意以及精良的拍摄、制作。虽然大学生群体思想新锐、观点多元,但社会阅历浅,作品常以校园、青春等为主题,选题上难以脱离高校小天地,缺乏社会大视野,制作上也缺乏娴熟的拍摄、剪辑技巧,对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微电影更是知之甚少。鉴于此,高校要安排指导教师,适当指导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在选题上,要以教育教学知识点为主,重视对选题方向的把控,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确保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在视角上,要加强对创作立意的引导,力求作品创作深入社会生活,努力拓宽题材视野;在内容上,要突出教育性,注重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相统一;在制作上,要树立精品意识,确保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场所,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和应用提供支持。如高校可根据学校教学、校园文化传播等实际情况,成立微电影创作工作室,设立微电影创作资助项目,面向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提供小额的经费支持,努力调动大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培养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技能,进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微电影作品。


(二)把好三道关口,提高应用效益

面对不同来源的微电影教学资源,高校还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客观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择优、按需引入、应用。特别要把好“质量关”“内容关”“效益关”三道关口。


所谓“质量关”,是指微电影的质量是决定其能否被顺利引入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引入外部的微电影资源,还是应用本校师生创作的微电影资源,质量务必要过关,让真正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走进校园,进入课堂。


所谓“内容关”,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微电影资源,其内容需契合特定的应用场景,要有助于达成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如应用微电影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时,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选择微电影资源,切不可置课程教学内容于不顾,简单地将教学课堂变成微电影作品的鉴赏场。


所谓“效益关”,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微电影资源,要长时间跟踪微电影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应用效益,不断调整、优化微电影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使这一新兴资源形态成为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利器。


(三)注重两个结合,创新应用方式

引入高质量微电影资源重要,用好微电影资源更重要。微电影资源有着与传统的教学电影截然不同的特征,对微电影的教学应用不可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影片赏析等应用模式。由于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历时尚短、应用场景有限,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应用范式,因此,高校应注重两个结合,探索应用路径,创新应用方式。


一要将微电影作品创作与微电影作品教学应用相结合。由于微电影资源创作成本低,高校可将微电影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指导学生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围绕知识点开展微电影创作,将学生创作微电影的过程视作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以及微电影教育资源的积累过程,为微电影资源的教学应用提供原创作品。二要将微电影的教学应用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相结合。由于微电影资源时长短,主要依托手机、平板电脑等常用终端进行传播,非常适合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结合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使微电影教学资源成为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当然,在微电影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不能让学生碎片化的微电影学习变成毫无目的的“漫游”。


四、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对微电影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场景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如何推进微电影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尚属一个全新的命题,仍需广大研究者给予持续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莹.微电影教育平台的打造[J].青年记者,2016(12):104-105.

[2] 孙婧.什么是真正的观看者:微电影研究中的接受问题[J].四川戏剧,2014(8):21-25.

[3] 刘书亮.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27-31.

[4] 余晨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5] 柴素芳,程雪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7-81.

[6]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