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价值、框架与建设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40次
  • 评分4
  • 20
  • 0

汪文华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化教师培训改革,推进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在教师培训管理方面,两个《意见》要求,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建设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本文重点讨论教师培训档案建设问题。

一、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价值

1.教师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观察与反思,发现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评价存在“五重五轻”的问题:

(1)重“考”轻“评”。重“考”,即重视量化的水平性评价,通过考试(如笔试、口试和技能测试)给参训教师打分或定等次,以甄别他们合格与否。轻“评”,即忽视质性的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一般不对参训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出发展建议等,给出的鉴定也多数是大而化之,如“评价意见(简述学员参训期间的表现,不超过100字)”。

(2)重“训中”,轻“训前”和“训后”。也就是培训机构对参训教师的评价注重培训期间的出勤情况、参与情况和作业情况等构成的形成性评价(中评),而不重视诊断性评价(前测)和终结性评价(后测)。培训机构多数存在训前不问(需求分析)、训后不管(跟踪指导)的问题,远程培训机构只管网上、不管网下,校本研修中培训院校机构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3)重“教”轻“学”。“教”指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管理者,“学”指参训教师及其所属学校。在对参训教师的评价方面,培训机构往往采用让培训者和管理者(如培训班班主任)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而极少组织参训教师进行自评互评,不采用参训教师所属学校的管理者(如校长)和同事等为评价主体的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4)重“评生”轻“评师”。一些培训机构将评价对象指向参训学员且多为训中评价,而对培训项目的实施管理对象,如培训团队、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培训资源和服务保障等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以参训教师满意度作为自评的主要依据,将“满意度”与培训效果画等号,专业性不强。

(5)重“保管”轻“研用”。培训机构一般会在培训后会对培训项目的过程性材料进行简单的整理归档。包括“培训参与录”、学员作业(作品)、调查问卷和座谈访谈记录等原始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往往被束之高阁,失去再利用、再开发的价值。

2.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价值

参训教师档案袋评价是指培训实施方和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能够表现参训教师成长情况的各种材料收集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困惑、感悟和设计、行动、反思,展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成果,反映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教师培训档案是实施参训教师档案袋评价的载体。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进行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价值:

(1)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性。培训实施方和管理者通过对参训教师档案的整体研究,尤其是档案袋中的案例研究,能够发现培训对象的群体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同时,促进培训者反思教学是否有效;帮助实施方和管理者反思培训方案是否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和专业发展规律,以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2)实行全程性评价,促进个性化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参训教师培训档案能够系统地收集参训教师在某一期(次)培训(训前、训中、训后)中的学习内容、进度、收获等材料,持续地从多个侧面捕捉每位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实施需求导向(缺什么补什么)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培训。

(3)采用多元评价,引领教师自主成长。档案袋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让参训教师成为评价过程的主体,使培训者、管理者的评价与参训教师自评互评相结合,与所属学校管理者和自己同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档案袋评价方法注重参训教师的自主反思,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纵向比较、学习同伴的互动合作和横向比较中,引领参训教师实行自我管理(计划、行动、监视、调节),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落实多层评价,实现评价的专业化。培训评价层次依次包括反应评价(参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学习评价(反映参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行为评价(测量参训者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以及工作行为改善情况)和结果评价(用来评价“反应”、“学习”、“行为”的变化对组织发展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培训档案评价为多层评价特别是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提供了依据,而不仅仅只能进行反应评价和学习评价。

二、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框架

1.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类型

培训档案的分类因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种类。而值得关注的可能是以下两个标准下的分类:

(1)从载体形态看,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纸质档案存放在培训机构、师训管理部门、学区、学校的档案室里。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档案存储在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上,在数据库、大数据支持下,由于其信息化优势越来越被重视。

(2)从作用发挥看,包括三种档案。一是评价型档案:判定参训教师是否达到预期的表现水平,如考勤记录、作业、试卷等。二是展示型档案:展示参训教师最好的作品,如获奖的教学案例、“微课”等。三是见证型档案:为参训教师提供进步的证据,如不断完善的教学设计

关注载体分类和作用发挥,对研究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结构关系,构建教师培训档案内容框架,具有指导作用。

2.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内容

纸质载体形态的参训教师培训档案是由档案柜、档案盒、档案袋和档案材料四个层级构成。电子载体形态的参训教师培训档案则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结构化分层级的云数据库。下面,笔者基于纸质载体形态,从结构关系人手,构建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内容框架。

(1)结构关系。首先,一般情况下,参训教师本科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在30年左右,培训将经历6个周期,其完整的培训档案为:教师培训档案一周期培训档案→年度培训档案→一次(期)培训档案→具体材料。

其次,教师参加的培训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和校级培训等,而这些级别的培训从培训模式上又可以分为集中培训(含置换脱产研修和境外研修等)、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含“工作室”研修、名师讲学团和“送培送教”)等。

第三,参训教师培训档案有群体和个体、整体和部分之分。如某一群体(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特定阶段(如职初教师)的培训档案,是由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档案袋组成的。某次(期)培训班的培训档案由每位参训教师的培训档案组成,每位教师的培训档案有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或者按特定要求将具体材料分别归类。

教师培训档案的结构关系有两种,一是总分关系,一是并列关系。

总分关系。其一,总分关系指的是“学区→分学段→学科→教师”、“学段→学校→学科→教师”,或“学段→学科→学校→教师”,或其他。其二,总分关系指的是某一位教师的培训档案包括某一个周期内的年度培训档案。其三,总分关系指的是教师年度培训档案中的子档案,而子档案则由不同培训模式的“文件夹”(存放具体材料)组成。

并列关系。其一,指的是县级教师培训档案库中的学区、学校、学段、学科、教师等不同层面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其二,指的是教师年度培训档案、子档案和“文件夹”等不同层面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内容框架。教师培训档案库正是通过总分、并列关系构建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统整性的系统。下面,从教师培训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三种基本模式,重点讨论年度培训档案的内容框架。

设计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实施包括四种情况: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师训管理部门通过招标,遴选高师院校(或直接委托教师培训机构)承办短期集中培训和置换脱产研修,省级师训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外研修活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师训管理部门通过招标,遴选(或直接委托)教师远程教育机构承办远程培训,一般以分散学习为主;三是各级实施的“工作室”研修、名师讲学团和各培训机构实施的“送培送教”与校本岗位实践结合紧密。四是在县级师训管理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的组织指导下,由学校实施校本研修。

可见,置换脱产研修和海外研修可以归为“集中培训”一类,“工作室”研修、名师讲学团和“送培送教”可以归为“校本研修”一类。因此,教师的年度培训档案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集中培训档案、远程培训档案、校本研修档案。

主要内容。如果从教师培训考核的角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行档案袋评价方法,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下内容设计能更好地突出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理念与知识更新、现实问题解决和实践行为改进等考核重点:

集中培训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训前作业、训中作业、训后作业和培训情况鉴定表等。“训前作业”主要有需求问卷、问题单和案例表等;“训中作业”主要有心得体会、研讨发言集中培训参与录、培训反馈和结业考核等;“训后作业”重点反映培训成果,如反思总结、教研论文、学科案例分析、教学获奖情况和教研成果等;“培训情况鉴定表”主要包括学员基本情况、集中培训考勤记录、师德表现、学习参与情况和结业考核结果等。

远程培训档案,内容可参照集中培训。其中,“训前作业”和“训后作业”与“集中培训档案袋”要求基本相同,可以不设置“培训情况鉴定表”。而“训中作业”则以过程性为主。在一些地区,为通过前测、后测评估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并通过反思明确改进措施,则将“前测”和“后测”纳入远程培训的“训中作业”。

校本研修档案方面,不少地区以《校本研修参与录》或《校本研修报告册》等为载体。如某县的校本研修报告册分为自学年度培训课程资源、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合作研讨、教学反思和教学行动研究等,其中“自学年度培训课程资源”包括自学报告2篇、集中辅导2次、读书笔记每周1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包括集体备课4次、说课稿2篇、教学设计2篇、研修课教学2次和教学心得2篇,“教学行动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方案与年度实施计划、“小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如素材、调查表、研究书籍文章和研究论文等)。

三、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建设

1.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的载体

(1)单位档案库。从介质上看,培训档案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教师培训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适应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建立在师训管理部门,或委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并管理教师培训档案库。从县级层面看,一般分为县级师训管理部门、学区和学校三级。同时,教师培训单位(高师院校、远程培训机构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也要建立专用的档案库。

(2)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由市级及以上师训管理部门开发,县级师训管理部门也可以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基本信息包括每位教师每学年度的参训项目,培训单位、培训时间、学时(学分)和是否结业等。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培训项目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培训单位的资质、方案、考评等,培训时间的具体安排,学时与学分的规定与换算、培训考核的方法与结果等。

2.培训单位档案的纲要

培训单位为实行档案袋评价方法,参训教师培训档案应包括评价型档案、展示型档案、见证型档案三类。以展示型档案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给阅读者的介绍信;目录(内容清单);参训教师评价(鉴定)表;参训教师的培训成果;参训教师的培训过程记录:参与录、研修单、考勤考核表等。这些条目都需注明具体日期。

3.学校培训档案的要目

(1)学校培训档案。分派训档案和校本研修档案。教师派训档案的要目为:文件通知、派训计划、派训名册、培训通知、参训教师评价表、结业证书(证明)或结业名册等。校本研修档案的要目为:文件通知、周期规划、年度计划、学期方案、备案批复、管理制度、过程材料、成绩成果等。

(2)教师个人培训档案,也称作“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其要目为:基本情况登记表、周期成长规划、年度培训计划、年度培训总结、年度培训考评成绩、年度培训(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过程材料、培训与教育教学成果(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出版论著等)等。

对于教师个人培训档案,学校要统一设计与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统一定制档案盒、档案袋,统一内容和要’求。②设计1份目录(内容清单)。③给分类档案袋(集中、校本、远程)各设计1张说明(给阅读者的介绍信)。④给每学年度的档案盒设计1张学年度考评表(分类型汇总,认定培训结果,给出诊断性意见等)。⑤每人每学年一盒(可加盒),学校存档。

附表是一张“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目录模板。

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一般项目“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有效性研究”(编号:SK20128656)的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