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2-08
  • 阅读量26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应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病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间隙高度、治疗后改良疗效评定(Macnab)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JOA评分有显著提升,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ODI评分均有所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有所上升,且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者疼痛指数评分均有所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6.08%、并发症发生率为0.00%。结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时采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法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在有效减压的情况下维持患者机体椎间盘稳定,并显著恢复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极具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多指因各类症状导致机体内椎管径缩短,并对神经根、脊髓等造成压迫,导致部分神经功能出现缺陷症状[1],该症状是导致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2],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处于静止休息时,症状无明显变化,但经过长时间运动、行走会出现麻木、下肢疼痛等症状[3],部分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椎间盘变窄或退化,造成腰椎代偿性增生,并加重椎管狭窄症状。临床上对该病多采用手术治疗,其能够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缓解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多种并发症[4]。后路手术治疗为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疗法,该手术创伤小,操作便捷,治疗风险低,尤其对于脊椎受到压迫后脊柱出现损伤的情况,该疗法能够提供三维矫正技术。但早期后路手术减压治疗为后路减压法,无法达到前路减压的效果,还会对脊柱后柱结构造成一定影响,极易导致植骨融合失败[5]。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法进行临床治疗,并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间隙高度、改良疗效评定(Macnab)评分、并发症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病症。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9.46±4.83)岁;体质量48~78 kg/m2,平均体质量(63.16±3.48)kg/m2。51例患者与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参与本研究后,申报本院伦理委员会进行指导、审批,待研究项目审核批准后展开临床统计与研究。

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经临床X线、CT等检测后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2)入选患者均为思维清晰,情绪稳定,能与主治医师进行有效沟通,且具备一定依从性者。

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类、皮肤类传染性较强疾病者。(2)治疗期间无故消失、离去、失去踪迹者。(3)严重精神类症状,或存在遗传性家族精神类症状者。

1.2 方法

51例患者均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临床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应用常规全身麻醉插管麻醉,将患者胸部垫高,腹部位置悬空,同时以棘突为中心,将棘突、椎板暴露于视野下,保护好后侧韧带复合体;定位椎弓根后,自人字脊顶点进针,经由透视机的引导由病变椎、下一节段椎体置入椎弓根钉(如患者为骨质疏松者,将入钉位置调整至外侧,以增加骨组织接触面积),将病变间隙的椎板、部分关节突关节进行切除,保留松质骨及双侧关节突部分组织备用;松解侧隐窝、神经根管,切除黄韧带等,以此解放受压迫的神经根;切除不稳定节段的椎间盘,同时应用刮勺去除椎间盘内纤维环,并将椎体撑开器恢复至原有高度,将神经根、部分硬膜囊暴露出来,使其充分暴露于植骨窗内;使用椎间融合器填充备用松质骨,妥善放置于椎间隙内,其位置距椎体后缘3 mm左右即可;应用透视机检测无误后安装椎弓根钉连接棒,并进行加压,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口,切口内放置引流管引流,逐层关闭切口;术后1~2 d即可拔出引流管,术后2 d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练习,患者术后1周佩戴支具保护进行初步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由护理人员根据随访、复查结果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1)改良疗效评定(Macnab)。优异: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日常工作、学习等行动恢复正常;良好:机体存在轻微活动障碍,且对日常生活、工作等无影响;尚可:临床症状有所减退,但活动受限制,对日常生活、工作等行为部分受限。优良率=(优异+良好)/总例数×100%。(2)临床通过X线或CT检测,诊断患者椎间隙高度。(3)对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统计。VAS评分:0~10级模拟疼痛,患者得分越低,则表示疼痛感越弱。JOA评分:满分为15分,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腰椎功能越好。ODI评分:满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低,则表示功能障碍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JOA、ODI评分比较

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JOA、O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2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VAS评分、椎间隙高度比较

治疗后,51例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VAS评分、椎间隙高度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3 治疗后患者Macnab评分分级情况

经临床治疗12个月,患者Macnab结果:优异为3 1例;良好为1 8例;尚可为2例,优良率为9 6.0 8%(49/51)。

2.4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临床治疗,51例患者中存在1例发生螺钉穿透椎体导致椎体受损情况,但对机体内部重要器官无损伤且不具备威胁。经过12个月随访检测,其他病例治疗后无松动、无断裂,且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状主要由椎弓下沉至韧带褶皱、小关节失稳、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患者机体内神经根、硬脊膜神经受压[6],临床治疗时需要摘出椎间盘增生骨赘,解除受到压迫的神经以达到减压目的。植骨融合技术联合钉棒技术能够有效构建腰椎稳定性[7],帮助关节复位,并持续保护腰椎结构稳定,同时避免残余组织病变,其中内固定可起到早期稳定脊柱作用,植骨融合能够保证脊柱永久稳定[8],减少腰椎管狭窄症状的复发。椎间植骨融合器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作用于前柱、中柱等位置时具有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且椎间融合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能够降低椎弓根钉断裂的风险[9],并给予脊柱最大限度的支撑力,以此实现神经根减压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JOA评分有显著提升,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ODI评分均有所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有所上升,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疼痛指数评分均有所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治疗,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6.08%、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综上所述,临床对腰椎管狭窄患者应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腰椎功能康复,降低机体腰椎功能障碍的数值,保障患者机体健康、安全,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芳,田秀峰,程士娜。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腿疼痛、腰椎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1 ,30(36):6800-6803.

[2]赵紫财,何正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12):1913-1914.

[3]韩雪,耿进朝,韩磊,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受累椎体旋转位移情况及疗效评估[J]. 人民军医, 2021,64(11)1113-1115.

[4]张忠平.腰椎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21,40(29):62-65.

[5]李鹏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 ,53(9):1040-1044.

[6]龚文斌,周洋,方淼,等.钉棒系统在骶髂关节脱位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及对骨折移位和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6):132-135.

[7]范业斌.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1):69-70.

[8]赵兴旺,孙红,汪健,等.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 16(23):142-145.

[9]赵顺吕.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35(11):1360-1364.

[10]曲景文,佟智慧,徐丹,等.经椎间孔镜脊柱系统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6):660-66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