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兽医学论文范文,兽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牛气肿疽病的诊断与防治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261次
  • 评分4
  • 18
  • 0

罗 成/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流行特点

该病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主要为0. 5 ~ 5 岁,尤以1 ~ 2 岁多发。肥壮牛似比瘦牛更易患此病。猪、羊、骆驼有时也可感染。

传染源主要是病畜,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土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

(二)临床症状

气肿疽潜伏期一般为3 ~ 5 d,最短1 ~ 2 d,最长7 ~ 9 d。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0℃~ 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精神不振。相继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肩、颈部及胸部等肌肉丰满部出现炎性、气性水肿,并迅速向四周扩散。肿胀部位初期有热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此外局部淋巴结出现肿大。病重者呼吸增速,脉搏细弱而快。有些伴有鼓胀,有些伴有下痢,有些狂燥不安,乱撞乱跑等。一般病程1 ~ 3 d 死亡,也有延长到10 d 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三)病理变化

剖检尸体迅速腐败和显著臌胀,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有酸败气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有出血或小气泡。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四)治疗方法

牛发生气肿疽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如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牛发病而死亡。临床上根据病牛的具体情况常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消除病因,抗菌消炎,对体质较差的病牛予以强心补液进行治疗。

1. 西医治疗。

(1)局部封闭。早期之肿胀部位不宜切开。可用0.25% ~ 0.5% 普鲁卡因溶液10 ~ 20 ml 溶解青霉素100 ~ 200 万IU 在肿胀部位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对坏死组织可进行外科切除,并用1 ~ 2% 高锰酸钾溶液或3% 的双氧水进行冲洗。

(2) 青霉素钠800 ~ 1 000 万IU 加氨基比林30 ml 稀释,一次肌注, 2次/ 天,连用3 d ;或用青霉素钠8 00 ~ 1 000 万IU,加安痛定10 ml,硫酸阿托品2 ml 稀释,每天3 次,连用3 d。

(3) 用5% 葡萄糖1 000 ml加磺胺嘧啶钠(磺胺噻呋)100 ~ 200 ml, 一次静脉注射, 1次/ 天,连用4 d ;或用5 %葡萄糖1 000 ml 加10% 安钠钾30 ml 加Vc 20ml,一次静脉注射,1 次/ 天,连用3 d。

2. 中医治疗。主要以采用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湿利尿的药方为主。

(1)中药治疗:生地100 g, 地丁100 g,牡丹皮5 0 g, 防风50 g,苦参50 g,白板蓝根5 0g,山豆根50 g, 远志50 g, 赤芍50 g, 黄连60 g, 黄苓60 g, 黄柏60 g, 枝子60 g,连翘60g,金银花120 g,蒲公英120 g,甘草50 g。以上共为末,开水冲服,每天一服,连用3 d。

2. 中草药治疗:三棵针100 g(左右),棘黄连80 g,马鞭草50 g,金钱草5 0 g,苦胆草5 0 g,夏枯草50 g,土大黄50 g,黄连30 g,紫草70 g, 栀子30 g, 生姜20 g, 甘草30 g。以上草药煮熬后取5 00 ml 灌服,每天一次,连用3 d。

(七)预防

若已发病,则要立即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防疫措施。病初可对病牛进行皮下或静注抗气肿疽血清150 ~ 200 ml,对重症患者8 ~ 12 h后再重复注射一次。

对病畜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圈舍围栏、用具、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 升汞液消毒,粪便进行发酵处理,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