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沣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72次
  • 评分4
  • 22
  • 0

杜娟① DU Juan;赵湘璧① ZHAO Xiang-bi;李怀恩② LI Huai-en

(①榆林学院建筑工程系,榆林 719000;②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48)

摘要:选取渭河水系中的沣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年~2009年间土地利用面积(土地覆盖)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的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外界驱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沣河;土地利用;变化

中图分类号:X820.3;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58-02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14GK31。

作者简介:杜娟(通讯作者)(1987-),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点源污染与水资源保护。

1 研究区概况

沣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侧,流经西安市长安区、户县、咸阳市秦都区等十余个乡镇,于咸阳北部渔王村入渭河,流域地处东经108°35~109°09,北纬33°50~34°20,南依秦岭山地,北连渭河平原(如图1所示)。东西宽约49.2km,南北长约59.5km,有各级支流21条,流域总面积1386km2[1]。地势总体为东南高、西北低,南边是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北麓与广大平原呈断层接触。

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沣河流域内土地利用面积状况如表1所示,数据大多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部分由沣河土地利用图通过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得到。

2.1 2000~2009年沣河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2000~2009年各土地类型的转移结果见表2,由表可知:①2009年耕地面积比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7%,显示了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进程,侵占了耕地的面积;②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达130.84%,显示出人口膨胀所带来的效应;③林、草地面积略微下降,分别为0.65%,0.57%,是由于坡地开垦的原因。

2.2 2000~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0~2009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相对重要的都是耕地,显示出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虽然2009年和2000年相比,耕地的面积下降了17%,但其相对重要性并没有改变,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说明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地位的重要程度。这十年中所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转化为城镇用地,表明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城镇化的扩张对土地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2.3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沣河流域在2000~2009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自然因素驱动力和社会因素驱动力。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技术、价值与观念、经济、贫富状况、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水文的变化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自然和人为因素都是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但在短时间尺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才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2-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社会活动必定向经济发展好、条件好的城区或城乡过渡区集中,而山区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人类社会活动强度必定会不断减弱。

海拔是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气温、光、土壤等气候和自然条件都会随着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而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到土地利用的类型。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式和强度也会随着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坡度由高到低,水体运动由迅速到缓慢,水土流失由强到弱,土地利用方式必定表现不一[6-9]。

社会驱动力因子中,相关的生态政策是改变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数量、方式和强度的重要因素[7]。《西安市沣河流域综合规划》中提出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如:在规划范围内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造林种草,沟壑治理工程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使沣河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到37.65%,营造水土保持林61.35km2,建蓄水池263个,修道路99km等。这些措施对于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耕地面积的减少。

人口压力也是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社会活动的加剧,对于社会抚养方面的要求也会提高,如:对粮食、住房社会服务的需求等,必然会造成城镇用地的增加,而这部分面积的增加是以减少耕地和未利用地作为代价。

经济的发展也是改变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要想取得高速的经济发展,在发展初期牺牲生态环境是必然的。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城镇化的加剧),会直接导致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的减少,而对荒地、坡地的大力开垦,严重破坏了林地、草地、水域等,影响了生态环境平衡。

3 结论

通过分析2000~2009年间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

①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虽然在2000~2009年间有一定转化,但耕地和林地始终占主导地位,均值分别是流域面积的34%和41%;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有正有负,其中城镇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林、草地较稳定,略减少;③耕地面积减少,减幅为17%,是由于人口膨胀,城镇扩张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实施的结果;④林、草地面积略减少,初期是由于乱砍乱伐和开荒毁林、毁草导致林、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后期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造林种草,沟壑治理等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林、草地面积有明显增加;⑤城镇用地增幅高达130%,是因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所致;⑥沣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人口压 力、经济因素和生态政策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并非相互孤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三者的综合作用影响着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晶晶,蔡永立.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

[2]黄金良,李青生,洪华生,林杰,曲盟超.九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水质的初步关联分析[J].环境科学,2011(01).

[3]常胜.TM遥感影像彩色合成最佳波段组合研究——以恩施市土地利用遥感图制作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4]丁加丽,彭世彰,徐俊增,李道西.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蒸发蒸腾量及作物系数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5]张永民,赵士洞,P.H.Verburg.CLUE-S模型及其在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3(3).

[6]李兆富,刘红玉,李恒鹏.天目湖流域湿地对氮磷输出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12(11).

[7]杨峰,王鹏举,杨珊珊,吴金水,胡荣桂.城郊农业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08).

[8]陈建,梁川,陈梁.SWAT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以贡嘎山海螺沟不同植被类型流域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02).

[9]王丽萍,金晓斌,杜心栋,周寅康.基于灰色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佛山市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