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76次
  • 评分4
  • 56
  • 0

肖琼1,陈励2,邓汉群1

(1.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2.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四化两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内在要求以及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在实现“四化两型”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引导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四化两型”发展的长远战略。同时,“四化两型”社会的建设也对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精神、绿色理念、服务意识、高新技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质量甚至是创业的成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四化两型;创业教育;创业精神;绿色理念;服务意识;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14?03

[收稿日期] 2014-12-02;[修回日期] 2015-01-16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13c999)

[作者简介] 肖琼(1990-),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陈励(1970-),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邓汉群(1989-),女,湖南张家界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一、“四化两型”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旨在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社会经济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深入贯彻与实践,也是湖南省对科学发展的创新探索。

(一)“四化两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四化两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内在要求。“四化两型”发展以人的本质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提高发展质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引导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发展道路。其中,“两型”是“四化”的趋向目标,“四化”是“两型”实现的途径,通过“两型”引领“四化”,通过“四化”带动“两型”,“四化”之间彼此融合,都有机统一于科学发展之中。

“四化两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四化两型”战略决策以现实国情为依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如梁志峰认为的那样,“四化两型”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和重要着力点[1]。

(二)人才是“四化两型”发展的第一资源

“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靠人才。“四化两型”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

然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集中表现为,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亟需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的适用性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大量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种脱节现象如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导致经济长足发展的受制和人才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长期存在。鼓励潜在创业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群体创业不失为解决这一脱节现象的一剂良药。而这剂良药是否奏效的关键在于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分量和质量是否能够得以全面提升。因为创业教育的分量和质量的提升,既可帮助大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养成一定的创业精神,紧跟创业形势,使之在创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又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四化两型”建设的进程。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开朗就曾指出,引导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力举措,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创业型经济的长远战略,更是推动实现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治本之举[2]。

二、“四化两型”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创业教育,无论是作为教育思想还是作为教育改革实践,都应当有自己的目标。目前,学术界对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如席升阳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3]。张龙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具有进取心、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的人格理想[4]。前者更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后者更注重创业精神层面的培养,两者各有侧重,单独来看,皆显片面,对“四化两型”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均不完全适应。“四化两型”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对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探讨。

(一)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共同构成创业基本素质,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着重探讨创业精神。根据张志祥的理解,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和创业哲理三个方面[5]。浙江商人创业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勇气,二是毅力,三是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利害权衡的精神气质[6]。其典型代表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特别能自主;二是特别能吃苦;三是特别敢冒险;四是特别能创新;五是特别能合作[7]。综上所述,创业精神可理解为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环节。王一丁认为,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才能的“培训”过于重视,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大学生自身创业动机有所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而这个忽略的结果可能促使大学生创业更加依赖和被动[8]。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敢轻易尝试创业,即使创业了,也难以应付创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挫折。试想一下,如果大学生都对创业缺乏信心,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创业,或者创业了,不能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致中途放弃或夭折,都是功亏一篑。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至关重要。

(二)绿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生态文明成为国人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指南时,具有绿色理念的人才愈来愈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推崇。绿色理念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的系统表达[9]。这种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使人类活动(包括创业)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规律,旨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目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急剧减少、空气的不断污染、水资源的持续枯竭等,严重威胁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此时,生态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和重要。“四化两型”建设旨在扭转这种局势,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促进自然资源和人类和谐共处、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合理配置[10]。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及创业行为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取向和质量高低,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里适时适当地融入绿色理念与生态文明元素,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不乏深远的社会价值。

(三)服务意识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是既定事实。一方面是大城市、发达地区的人才饱和;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这主要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 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创业理念和价值远未形成[5]。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与创业相比,中国大学生更愿意就业。即使有少部分人选择创业,他们创业的目的也多数是实现自我价值或改善经济处境,而很少认为是服务社会。就算有部分学生已看到回农村发展的广大空间并在毕业后选择回农村发展,成就自己的事业,可这些人所起到的带动作用对于“四化两型”建设进程中整个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实现来讲,也是远远不够的。毫不夸张地说,不从思想意识上使大学生树立服务,甚至是走向乡镇、服务基层的理念,高校即使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人才,也终究是枉然。

(四)高新技术

创业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的特点是高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高市场风险、高人力资源需求;生存型创业的特点是低技术含量、低投入资金、低市场风险、高市场竞争[11]。受客观条件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与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以机会型创业为主,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商业服务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多停留在零售、商业服务,及以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低层次、低水平的生存型创业阶段[12],高科技行业等机会型创业比重较小。“四化两型”建设各方面都需要高新技术和科技的支撑,尤其是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都有针对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的科技需求。这些都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最主要的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如今大学生也只有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才能走得更为深远。

三、“四化两型”下对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人才是“四化两型”建设的第一资源,引导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四化两型”发展的长远战略。在“四化两型”背景下,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精神、绿色理念、服务意识、高新技术事关大学生创业的质量和成败。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树立以下目标:

(一)着力唤起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吃苦耐劳、宽宏大气、毅力意志、团队协作、责任义务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格的培养,唤起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主要有两条培养途径:一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实践证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仅靠纯粹的“说教”是明显不够,收效甚微的。真正的创业精神是需要在艰苦卓绝的创业实践中,在不断经历失败、认识失败、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在锲而不舍地从挫折中吸收经验、总结教训的积累中得以形成和锤炼的。二是通过先进典型教育产生“蝴蝶效应”。大学生中不乏一些创业成功的典型。通过开展讲座或呈现案例的形式,讲述其真实生动的创业故事,不失为一种宣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和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易于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注重渗透生态观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观念仅靠传统的课堂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各方面微观渗透。一是教师方面。教师是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如果创业教师具备绿色理念、生态观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行为无疑将起到引导作用。所以,教师既要加强大学生生态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到生态创业示范企业去挂职锻炼,切实感受生态创业成效。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目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像生态创业教育这样以某个主题出现的课程几乎空白。所以,为弥补此类空缺,需在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意识。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意识的引用并非相关内容简单的堆加,而应是在微观内容方面实现有机结合的课程的系统性组合。三是创业实践方面。校企应该尽量协作,如建立生态创业实践基地的一系列平台,从而使学校的人才资源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通过体验生态创业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总之,要努力营造大学生生态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生态观。

(三)侧重培养服务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展现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更是提供了吸纳大学生服务农业产业的现实条件。然而,许多人只盯在城市,忽略了农村这块广阔天地。要想让大学生去农村、边远落后地区创业,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必要的。首先,改变学生对农业农村的看法。很多学生,尤其是城市里出来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看法依旧有所偏颇,在他们眼里:老、少、边、穷、苦等字眼俨然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的代名词。改变这种看法的最好办法是让其深入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生活,了解现如今的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动向。其次,克服面子观念、服务农村。尽管大学生回农村已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有的甚至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加以表彰,但持大学生回农村工作是没出息表现等错误观点的依旧大有人在。如果面子问题(主要是外部的闲言碎语)算是导致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阻力重重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功利性就(创)业倾向便是内部因素了。大学生要消除这种全功利性的创业心理,要明白去农村、去边疆、去落后地区创业是既实现个人价值又是能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的好机会。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现如今,国家重点发展有潜力的、有较高核心能力的新产业的战略为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然而,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对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之高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业者,才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如鱼得水。反之,则步履维艰,寸步难行。所以,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不可或缺,而培养知识和技能兼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便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是机会型创业之基,而专业教育又是专业知识之本,只有从专业教育出发的创业教育,才能更具成功的可能性。换言之,创业教育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为保障,才不会如无根之树,底气不足;而创业教育则为专业教育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检验平台,只有经过创业教育检验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在经受社会检验时,才会更有把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梁志峰,唐宇文.2011 年湖南两型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4-90.

[2] 郭开朗.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推动实现“四化两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4-6.

[3]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 张龙.论高校创业教育目的的实质、渊源及其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0(9):92-94.

[5] 张志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精神学范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3):34-35.

[6] 葛彦东,李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47-149.

[7]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81-83.

[8] 王一丁.精神唤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3-65.

[9] 李辉华,王朝晖.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人才要求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5-50.

[10] 肖华茂,彭剑.“四化两型”建设与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视角(中旬),2012(1):109-111.

[11] 张景胜.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因素及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83-85.

[12] 何海宴.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68-69.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