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初探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28次
  • 评分4
  • 98
  • 0

黄琪 HUANG Qi;郭彧 GUO Yu

(湖北科技学院,咸宁 437000)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000,China)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育层面上有其一致性,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inks that they have consistency in quality education level,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tself can be the practice targe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not aband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inseparable.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ltural industri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5-03

0 引言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这一趋势无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直接表现,也是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战略的直接回应。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有一定的狭隘性,人们似乎有意无意的认为:创新创业与发明创造有关,与自然科学素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嫌弃与冷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 在素质培育层面上,创新创业与人文素质有其一致性

所谓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而最终目的则是“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1]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创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创新为“里”,意味着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的精神与态度,意味着思维层面的创造,而创业为“表”,意味着实践层面的创造,是创新的体现与落实。

不难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创造、创业”等素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深入发展的时代产物。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决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而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以受教育者的首创与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提升为教育指向,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时代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升华、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更加具有明确性、更加具有实操性、更加具有创新性。”[2]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一致性——它们都意味着对素质的培育,都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的构成。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人文素质均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中,可说不为无因。

而且,更进一步,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培育在内容上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交叉之处,甚至,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根基之一。有研究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必然具备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严密性等特征,必然拥有敢为人先,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自立、自治、自强,锐意进取,依靠自己和所掌握的知识开创新的事业的品质。那么,这些品质能从何处获得?不难看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这样的一个途径,因为它正是要锻造人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关系。

不难看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表现在其特有的素质上,而这些素质绝大部分均是人文素质的内容。只不过从逻辑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从教育的功利目的而言,其成功标准体现为创新行为的出现,创业实践的成功,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表现为素质的养成,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且,在人们心目中,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多的于科学素质有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两个概念似乎更加泾渭分明,不相往来了。

2 人文素质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世纪以来兴起的科技革命有其根本缺陷——它在无形中助长了重科学、轻人文,重自然、轻社会的倾向,导致了现代人在精神发展、人格发育中的种种缺失。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拥抱,而市场经济固然在资源配置、快速反应上有诸多优势,但也同样容易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种种不良变化,其具体表现即为重物质、轻理想,重个体、轻集体,重利益,轻道德。在西方现代社会中,一些思想家对此尤为忧心,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这使得人开始被工具化对待,人因此出现了“异化”。中国的学者对此也有相当认识,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名为“五荒五疏”的弊端,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其结果是人们社会责任感之“荒”。[3]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创新创业教育显出了它的不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这其实是一种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是智、劳的一味倾斜和独大,而德、体、美则相对萎缩。为此,唯有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实现互补,人才能建立更为完美的人格人性,才能实现与自然、社会进一步的和谐,才能进一步地发挥出创新创业的潜力。

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弥补其缺陷,还能促进其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固然会导致重物质轻理想,重个体轻集体,重利益轻道德等倾向的出现,但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恶,其形成本身与人的利己欲求的特性所导致的,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活动,本身的建立也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因此对人的道德素质也有种种要求。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之一的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艺术中便认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马克思也认为“流通流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马克思虽然用边沁这位著名的英国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的名字来说明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利,但他认为自利性的交换会导致共同利益的生成,至于市场经济对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尊重更是其积极性之所在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彼此尊重、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只有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定,市场经济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4]只不过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法制建设的不全面、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往往放大了市场经济的黑暗面而已。毕竟,道德素质作为一种调节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否成为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所默认的约定和规则,在于群体成员对它是真心认同还是阳奉阴违。而这一状况的改变,最终的落脚处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充分实施、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认同与全面实践。

3 人文素质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然而在当前文化也是可以产业化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何谓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产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而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认为“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然而,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文化产业简单理解为“将历史文化或者民俗、道德等内涵文化直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产业”是一种极为片面的行为,文化产业与其他各个产业不同的核心要素在于其产品的创意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价值生产依赖于主体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而不是象其它产业那样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5]事实上,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直接被理解为“创意产业”,如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便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

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本身便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的产生及其发挥,这无疑是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功在于创造力的市场化,这无疑又是创业行为。事实上,当前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如2013年春节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部片子源自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一热门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的策划团队在节目热播之后,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将其搬上电影银幕。据说,这部电影上映后,影评人一度愤怒异常,认为“这还是电影吗?”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身份可疑的电影,频频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首日票房9167万,7天内过4.6亿,刷新中国2D电影首周票房纪录,12天后,票房达到6亿。然而,该片2013年11月才立项,拍摄不到5天,预算成本仅为5000万。这种成功,显然是创新思维、创意产业的成功。

事实上,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早就指出,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消费社会,一个影像社会,人们的消费对商品文化价值的注重更超过其使用价值,所谓的品牌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对象中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组成,而这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留下了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3]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6(5).

[4]陈剑.市场经济与道德调节[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2).

[5]陈少峰.文化产业业态变化与文化企业经营策略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6]http://baike.baidu.com/view/2229910.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