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湖北省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 投稿粉红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307次
  • 评分4
  • 81
  • 0

葛锐 王冕 梁昊 蔚赫然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创新型园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各高新区发展提出的历史使命,创新型园区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企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力迸发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在对湖北省15个高新区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展开系统分析,揭示出目前存在创新主体素质低、产业缺特色、创新创业载体功能不强、投融资长效机制未建立等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改善和优化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新区;创新创业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1

湖北省各个高新区近年在加快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优化内部环境取得了极大发展,高新区正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构建创新型社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武汉、宜昌、襄阳等十五个高新区的创新创业体系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湖北高新区虽然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全省高新区也存在诸多严重制约高新区进一步发展的体系问题。因此,深化和完善园区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湖北高新区建设工作的核心。

1湖北高新区总体发展概况

从1991年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成立至今,湖北省已经建设成以武汉为龙头,襄阳和宜昌为两翼的22个高新区(共5个国家级,17个省级高新区)布局。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2011年,湖北省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 527.94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 325.9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23.4%,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2.9个百分点。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湖北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9 657.16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 960.4亿元,同比增长18.6%,占湖北省GDP比重达到13.3%;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规模达到865.64亿元,同比增长33.0%。从图1可看出,近年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稳步增强,其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1.2区域产业格局趋于合理化,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彰显

就目前而言,湖北形成了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宜昌、襄阳两大国家级高新区为支撑,其他19个高新区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呈现“一主两翼”的新态势,如华中苍鹰蓄势迸发。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高新区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在湖北高新区五大主要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390.74亿元,同比增长29.6%,增幅最大;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则分别实现增加值934.5亿元和514.6亿元,分别占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2%和22.1%,排在前两位。“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一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同比增长29.5%,实现增加值103.72亿元。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增加值138.1亿元,同比增长18.2%。且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武汉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的产品稳坐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把交椅;荆州市荆州区石油机械工业产业集群生产的钻修设备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60%;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的产品拥有全国60%的市场份额。

1.3高新区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区域经济发动机

高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各项指标均大幅度提升。同时,湖北全省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目前,全省共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9家。东湖高新区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试点园区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验收,并被批准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区。截至2012年,湖北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 577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的企业个数超过6万,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万人。2012年,湖北省高新区总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 000亿元、3 500亿元和2 200亿元,高新区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4年上半年全省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超9千亿元,出口总额超过350亿元。高新区成为湖北各市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湖北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建设问题剖析

2.1高新区内企业综合质量偏低,创新动力不足

以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高新企业,是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企业的数量占比是衡量高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根据对湖北省高新区调研统计数据显示,从回收到的有效问卷802份中,仅有26.4%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总体中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数量低于50.0%,这反映出湖北省高新区内入住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彰显。特别是部分省级高新区,名不副实,仍停留于“经济开发区”阶段。究其因,关键是园区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氛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缺乏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创新氛围。湖北拥有普通高校86所,科教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知识链、技术链和产业链间尚存在脱节,严重制约了高新区创新发展。从调研来看,湖北省大多数高新区内的企业在技术的应用上长期以适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以跟踪模仿为辅,技术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增加,企业用于内部的研发投入偏少,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供给不足,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均相对较弱,园区内具有创新带动和示范用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产品仍固定于仿制、组装、沿袭的圈子。

2.2高新区产业缺乏特色,集群化水平不高

从湖北高新区整体来看,存在“圈地代招商”的现象,部分引进项目只为完成固定指标导致“达数量而忽略质量”,项目“重引进轻培育”。一些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零散,总体发展质量不高。

第一,高新区缺乏自己专属特色、产业结构类同的局面,同质化局面日益显现。根据调研情况看,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设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共4个主导产业;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共4个主导产业;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产业、轻工食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共5个主导产业;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共4个主导产业。可见,各高新区在主导产业规划中,大都定位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电子等产业布局。造成资源不合理利用和不利于整体的物流优化。

第二,高新区内主导产业链不完善,产业之间关联度偏低。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从调研来看,湖北高新区集群化发展不理想,以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认为本园区无特色的企业占20%,其中13.3%受访企业对园区的特色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33.4%认为一般。三分之一的受访对园区产业之间关联程度不满意。

2.3创新平台基础载体建设待加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关系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对园区率先转型升级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调研调查显示,在全省802家受访企业中,有384家企业对“园区有科技创业培训基地?”一项中选择“否”,占比高达47.8%,在剩余选择“是”的各企业中,有90家对其服务质量表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占比也高达21.5%。同时,对园区是否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其服务质量的作答也有着类似的结果。由此可知,湖北省高新区要想率先进行转型升级,打造高层次高水平创新科技园区,就要根据湖北发展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把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到一个战略性层面,作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奠基工程。

第二,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高新区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是加速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图2中分别从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中信息平台、产业共性平台、创新交流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四个维度对本课题组调研的15个高新区的作答情况进行统计,34.7%的受访企业表示对园区搭建的带行业性质的科技、技术、市场等信息交互平台表示不了解,其中78家评价为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32.8%企业无所属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更有101家表示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对于创新交流平台中“是否有企业家论坛等交流活动”及创新服务平台中“是否有科技服务平台”作答,分别有21.1%和26.4%的受访企业无“企业家论坛等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因此可看出,湖北省高新区内虽然已经建有创新平台,但其服务质量和数量并未达到各企业期望水品,规模及影响力有待扩大,尤其是信息平台建设不利。

2.4融资渠道待拓宽,创新创业融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对高新园区内的创业者来说,能否快速、高效地筹集资金,是创业企业站稳脚跟的关键,更是实现二次创业的基石。目前,湖北省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瓶颈的制约,这严重阻碍了湖北高新区风险投资的进一步扩展,各级政府的支持与资助力度也难以适应和满足园区内中小型创业企业发展需求。具体从代表湖北省最高层次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来看(见表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园区在融资渠道建设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据调研显示,目前湖北省高新区内创业者们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而实际上,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创业融资、融资平台等都是不错的创业融资渠道。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124家受访企业中,有34家认为园区内无创业风险投资基金,45家认为无专项创新基金或不了解该基金,占比高达36.3%,超过三分之一。对于担保基金与融资平台相关的选项作答情况有所改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36家受访企业对园区内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获取容易度表示不满意,这就说明该项担保基金的实际获取很难,这也与政务公开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值得说明的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湖北武汉和中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但该园区内企业尚存融资方面的问题,而省内其他较小规模的高新区可想而知。

2.5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撑功能待拓展,服务质量急需提升

从调研来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桥梁效应不强。首先,从全省数据看,共计142家受访企业对中介机构类型健全性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半数多的企业评价为一般,约有27.2%的受访企业对园区内创新创业中介机构类型健全性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对“园区内创新创业中介服务机构获取容易性如何?”一项作答上,有151家表示不满意,35家非常不满意;452家表示一般,其余为满意及以上。这也反映出,园区内企业对创新创业中介机构的获取容易性给予中等偏下评价,较难获取;其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未得到多数园区企业的认可。以服务成本为体现,对于该项的作答,高达181家受访企业对服务成本持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态度,这已经很能说明有园区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质量出现问题,科技中介机构对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支撑功能未能很好体现;最后,从政府为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看,从受访企业对“政府对创业服务的质量”的总体评价来看,总数43.0%的受访企业表示政府并没有对创业企业进行全程支持,同时,91家表示对政府全程支持的服务质量并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占457家中的进20%。从受访企业对“政府行政服务质量”方面看,主要以“政府政务公开度”和“政府为企业服务意识”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情况见表2,不难看出,多数企业是不满意的。

2.6创新创业软环境不佳,人才金融政策法律环境亟待改善

湖北省高新区在走过20多年的发展之路后,硬件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质的飞跃,但在建设软环境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来说,湖北高新区创业软环境还不够“舒适”,不利于“金蛋”的孵化与成长。以下将根据从本问卷创新创业环境培养等方面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1)人才环境方面。据统计,均有超过200家受访企业评价“企业所需高端人才获取难易程度”和“企业所需创业性人才充足度”不满意及以下,尤其是对“企业所需高端人才获取容易度”过半数表示一般。就拿属于湖北省第一梯队的宜昌高新区举例(见表3)。

由此可见,湖北虽然是教育大省,但也是人才外流大省。省内一些科技园区依旧面临着缺乏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吸引不到匹配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园区已有人才的流失,严重的影响着湖北高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

(2)政策环境方面。虽然湖北省高新区已出具规模,并且已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政策制定方面,仍与国内高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政府对创业企业的低息贷款方面,有336家企业做答“否”,这就说明41.9%的创业并未受惠于政府的低息贷款项目,而剩余的466家受访企业中,仍有73家表示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这也能反映政府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待优化;在有关“财政补贴及“政府优先采购创业企业产品”题项作答方面结果虽有改善,但仍可看出类似的问题。

(3)金融环境方面。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成长过程,通常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赢利能力、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都不相同。而往往传统商业银行只关注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企业,种子期、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难以获得常规的融资。当从融资渠道广度来看,在802家调研企业中,累计有121及受访企业对“融资渠道广度”不满意及以下,448家表示一般,233家认为满意及非常满意,总体上讲湖北高新区内科技创业企业已出现多样化融资渠道,但部分企业并不认可服务质量,可能存在融资手续复杂等情况导致评价为不满意。从创业企业融资容易度来看,情况也不乐观,共有138家受访企业表示不满意,而持非常不满意态度的竟然高达178家,这可以清晰得反映:湖北省内高新区金融环境已十分严峻。

此外,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商业信任文化氛围也没有树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企业本地结网根植性不强,难以形成活力。

3湖北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建设对策建议

3.1以产业链整合建设为依托,制定“三圈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第一,省政府要结合各园区产业现状,进行产业整合,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和配套政策,改变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技术产业结构,使各高新区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地方特色型高新技术产业靠拢,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结合湖北省具体情况看,可以按照如下图所示的思路发展武汉、宜昌和襄阳三大高技术产业圈,从圈内整合产业资源为出发点,按照产业链协同的思维规划各个高新区的职能和功能,以产业链环节进行对接,形成产业圈,形成合力;其次在圈之间进一步通过技术、知识的等创新要素进行对接,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各高新区所在管理部门,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与圈内其它园区进行协同出发,按照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和形成自身产业特色为目的,规划好自己的产业布局,引导主导产业良性发展。

第三,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高新园区产学研配套服务基地。产学研联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高校、政府、科研院所的共同合作,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积极扶持。高新区要设立专项基金,投入必要的引导资金,解决产学研联盟中资金短缺的制约,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来引导产学研建立战略联盟,同时制定系列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鼓励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里的研发任务(见图3)。

3.2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需求,搭建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的存在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多立足于解决企业某一个或两三个方面问题。针对湖北各类中小企业专业服务结构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不齐、供需信息不畅、质量监督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对专业服务的“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与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由此,从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等组建功能集成式中小企业之间服务平台,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立体覆盖。进一步了解企业诉求、主动跟踪服务,以将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落到实处。

3.3搭建资本平台,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和融资体系建设

首先,以政府间接投资为诱导,吸引民间资本对区域创业的各类主体进行风险投资。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种子资本或以财政贴息、税费优惠等间接投资手段,采用市场运作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对创新创业进行风险投资。政府在出台这类政策时务必注意,对风险投资不能介入过深,运作方式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其次,政府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搭建民营孵化器,主动扶持一些新兴企业。同时,也可组建专门的“金融超市”,吸引银行,风险投资进行设立“柜台”,组织企业家定期进行交流,探讨并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3.4优化园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轨的过程中,区域政府的工作重心和政策重点也必然随之转向对服务的优化。

首先,建设运作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针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政策导向和规范,推动、促进区域内为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与审计师事务所、技术信息中介机构、劳动力市场、咨询机构、技术市场、技术服务机构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不断发育完善,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采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标准,即对各类配套设施的服务的评价评判标准定为是否实际为各企业做了实事,是否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

其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方便服务主体。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区域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完善,为区域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广覆盖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化的保障支持,使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同等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并使之 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而顺利地走向市场。

3.5完善和优化园区创新创业软环境

首先,用制度化、法制化巩固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对于将长期影响区域创新创业行为和效果或对区域创新创业行为与效果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条文法制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强政府投资行为法制化。政府在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及其它投资目标进行直接与间接投资时,应对其投资决策程序和投资权责关系建立受法规约束的相关体系,从而避免政府投资的低效或缺失;企业创新行为的法制化。通过对创新企业的认定和企业创新行为激励的法制化,使创新企业的创新资源与创新行为与区域政府创新目标相符合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资源;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创新创业企业管理范围、管理程序、管理责任的法制规定,减少和避免对区域创新创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低效率。

其次,加大培育区域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力度。要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崇尚创新、容忍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必须在舆论宣传、人才激励、风险投资、市场开放等方面制定相互配合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区域的舆论导向,使创新创业意识深入社会机体与民众思维。

4结语

总之,本文在对湖北省15个高新区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创新主体素质、产业特色、创新创业载体功能、投融资长效机制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创新生态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改善和优化对策,以期对湖北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万幼清.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子玉.江苏科技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战略研究,2011(5)

3欧光军,孙玉平,简利君.基于DEA分析的高新区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责任编辑 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