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基于动态视角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27次
  • 评分4
  • 58
  • 0

唐少华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当前PPI与CPI长期背离,在通胀正向传导机制不明显的背景下,可以基于动态视角来解释我国通胀成因.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反映货币因素、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的综合因子,以此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求出通胀影响因子的时变参数,结果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通胀属于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混合型通胀;2008年至今是典型的需求拉上型通胀.并进一步建立了VAR模型,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货币因子、通胀惯性、需求因子和成本因子能够分别解释通胀变化的45%、30%、20%、5%.通胀惯性和需求因子能够迅速强烈影响通胀,货币因子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持久,而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弱.最后兼顾稳增长、防通胀提出通胀治理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货膨胀;时变参数;因子分析;状态空间模型;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04-04

1 引言

通货膨胀作为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它通过影响实际利率进而影响到企业和家庭的投资决策,更重要的是如果物价过高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满意度,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通货膨胀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问题.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见稳定物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条件.而为了稳定物价,首先要厘清我国通胀的成因及传导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通胀治理对策.

近年来针对我国的通胀成因,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陈彦斌(2008)建立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和通胀预期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四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1].杨继生(2009)基于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考察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以及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胀对于流动性过剩近似具有单位弹性,准货币是导致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根源[2].张海波和徐慧(2009)运用岭回归对通胀成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即内需)对CPI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最小的是外汇储备[3].黄益平等(2010)运用VECM和SVAR模型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胀的决定因素[4].王金明(2012)运用合成指数方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研究发现产出缺口对通胀的影响呈稳定下降趋势,货币因素和生产成本对物价具有显著推动效应[5].卞志村和高洁超(2013)运用时变特征的NKPC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胀的动态机制,研究发现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对实际通胀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而产出缺口的影响力没有明显的时变特征[6].李毅(2014)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交互效应面板结构VAR模型,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双重角度研究通胀成因,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利率等需求因素对通胀的影响最大,原油价格冲击、劳动力成本和失业率等供给因素对通胀作用比较微弱[7].可以看出不同学者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时点的不同,得出的通胀成因有所差异,这也反映了通胀成因的动态变化性.

我国同比PPI从2012年3月至今(即2014年5月)共29个月一直处于下降区间,而此阶段同比CPI一直处于正值.PPI与CPI长期背离,表明当前通胀自上而下的正向传导机制并不明显.随着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通胀的成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通过收集众多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反映货币因素、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的综合因子,以此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求出通胀影响因子的时变参数,分析通胀成因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通过建立VAR模型,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分析通胀对各因子冲击的反应及传导机制,找出我国当前通胀的主导成因.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通胀治理对策.

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本文样本期间为2002年1月到2014年3月,共147个样本点,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选取如下指标:(1)反映货币因素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M2)、银行间同业拆借1个月加权平均利率(r).(2)反映需求因素的指标:产出缺口(GA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CON).其中产出缺口的计算过程如下.由季度实际GDP序列通过HP滤波进行趋势分解得到GDP的趋势项(即潜在GDP),进而由公式GAP=(GDP-GDP*)/GDP*×100(GDP*表示潜在GDP)得出结果.由于我国目前仅公布季度的GDP序列,所以还需要将季度产出缺口序列由低频向高频转化为月度产出缺口序列.(3)反映成本因素的指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4)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CPI同比增长率.

3 通胀综合影响因子的提取

影响通胀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使得回归结果不可靠.因此本文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通胀的相互独立的综合因子,这样在保留原始变量大部分信息的前提下进行降维处理,既能简化问题又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首先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变量间是否具有足够的相关性,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KMO为0.613且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伴随概率相当小,拒绝相关矩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因此变量间整体上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2总方差解释可以看出,前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80%,提取了原始变量大部分信息.另外碎石图显示第3到第4个因子折线陡然下降,特征值急剧减小.因此前3个公共因子能够代表6个原始变量.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1个公共因子F1在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的载荷均在0.98以上,F1主要反映影响通胀的成本因素.第2个公共因子F2在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M2和银行间同业拆借1个月加权平均利率r上的载荷均在0.82以上,F2主要反映影响通胀的货币因素.第3个公共因子F3在产出缺口GA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CON上的载荷均在0.75以上,F3主要反映影响通胀的需求因素.

由回归法求解因子得分,可以得到用原始变量线性表示公共因子的表达式,进而可得到标准化的因子得分.

F1=0.452PPIRM+0.447PPI-0.012M2-0.041r

-0.156GAP+0.182CON(1)

F2=-0.615M2+0.4781r+0.011PPIRM+0.006PPI

-0.043GAP-0.201CON(2)

F3=0.590GAP+0.533CON-0.081PPIRM

-0.031PPI+0.219M2+0.189r(3)

由以上3式求得的标准化因子得分F1、F2、F3分别代表影响通胀的成本因子F_C、货币因子F_M、需求因子F_D.

4 通胀动态成因分析

由于各公共因子均为标准化变量,首先将CPI进行标准化处理.经单位根检验,标准化的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在求解时变系数之前,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通胀影响因素的恒定系数.经济理论显示货币政策的的经济效果一般经历逐渐凸显到慢慢衰弱的过程,成本也存在从上游初级产品到下游最终产品的传导机制.鉴于经济变量间往往存在这种先导滞后关系,根据AIC、SC准则确定解释变量最佳滞后阶数为2阶,进而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P=-0.06F_M+0.63F_M(-1)+0.49F_D

-0.24F_C+0.35F_C(-1)

P=(0.954)(0.032) (0.075)

(0.082)(0.730)(0.025)(4)

R2=0.73DW=1.83

由于各变量均为标准化变量,因此可以直接比较回归得出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进而判定各因子对通胀影响程度的大小.容易看出滞后1期的货币因子、滞后1期的成本因子、需求因子的当期及滞后1期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推动效果在1个月后凸显,而初级原材料及工业产品对下游消费品的价格传导期也要经历1个月.3个因子对通胀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货币因子的影响最为突出,需求因子其次、成本因子影响最弱.

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求解时变系数,进而分析通胀成因的动态变化,建立如下状态空间模型,运用Kalman滤波的平滑形式迭代出状态变量的估计值(如图1).

量测方程:

Pt=SV1tF_M(-1)+SV2tF_D+SV3tF_C(-1)+ut

(5)

状态方程:SVi,t=?茁0,i+?茁1,iSVi,t-1+?着i,t, i=1,2,3 (6)

其中量测方程中解释变量滞后期的选取根据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差相关系数以及上述回归结果.通胀P分别与滞后1期货币因子、滞后1期的成本因子、当期的需求因子的相关系数最大,且这3个解释变量对通胀具有显著的解释效果.

SV1、SV2、SV3分别表示货币因子、需求因子、成本因子对通胀影响的时变系数.可以看出各因子对通胀的影响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且各时期通胀的主导成因也不尽相同.首先从系数平均值进行综合分析,SV1、SV2、SV3的均值分别为0.72、0.29、0.21,因此货币因子、需求因子、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依次递减,和前述恒定系数得出的结果相同.3因子对通胀的影响以2008年为临界时点基本可以分为前后2个阶段.2008年以前货币因子和成本因子主导通胀成因,需求因子影响较弱,由于货币因素也属于总需求范畴,可认为此阶段是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混合型通胀.2008年之后货币因子影响系数大幅升高而成本因子影响系数急剧下降至负值,对通胀产生抑制作用,需求因子影响系数居中呈抬高态势,因此此阶段属于需求拉上型通胀.由于投资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周期性因素,整个时期需求因子对通胀的影响也呈循环波动态势.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中货币发行量较高,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呈高位运行态势,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有经典论断:“一切通货膨胀均是货币现象.”货币的超发尤其是2008年11月份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进行的4万亿投资,使得2009年1月SV1 迅速升高,由于货币因素对通胀的时滞影响,时至2014年3月货币因素对通胀的影响一直持续稳定在高水平.与此同时由于货币超发导致投资等需求旺盛,从2009年开始需求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系数呈波动上升态势.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从2008年开始陡然下降,由于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去库存”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使得PPI与CPI的长期背离,至今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系数仍然低位运行,对通胀产生负影响.

5 基于VAR模型的通胀冲击分析

通过建立包含通胀P、成本因子F_C、货币因子F_M、需求因子F_D在内的4变量VAR模型,进而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过程分析各因子影响通胀的强度和持久性.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模型中各个变量对于冲击是如何反应的.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它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根据SC准则确定的VAR模型的适宜滞后阶数为2,AR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共4×2=8个)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所建立的模型是稳定的,从而保证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的准确性.

由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可知,通胀对于来自需求因子和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第1个月就有强烈的正向反映,可见需求因子和通胀惯性能够及时且强烈的推动通胀.需求因子对通胀的影响随后逐渐削弱,1年以后接近于0,通胀惯性对通胀的影响在半年时接近0,但随后又轻微反弹.货币因子和成本因子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第1个月对通胀基本没有影响,成本因子的影响在第2个月达到峰值但数值较小,货币因子的影响在第4个月达到峰值.可见货币因素和成本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存在时滞.成本因子在第8个月后转为负向影响,而货币因子的影响值直到第2年仍然较高,可见货币因子对通胀具有相对较高的持久性影响.综合来看,通胀惯性和需求因子能够迅速强烈影响通胀,货币因子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持久,而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与前文回归结果相互印证.

从方差分解图可见,货币因子、通胀惯性、需求因子和成本因子能够分别解释通胀变化的45%、30%、20%、5%.货币因子、通胀惯性的解释比例在第8个月之前分别逐渐上升、逐渐下降,说明货币供应对通胀的影响存在缓慢显现的过程,有一定的时滞,而当期通胀对以后各期通胀作用效果逐步减弱.

6 结论及对策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获得影响通胀的货币综合因子、需求综合因子、成本综合因子,进而以此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求解出3个因子对通胀影响的时变系数,分析出通胀的时变成因,最后建立4变量的VAR(2)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分析了通胀对各因子冲击的响应以及各因子解释通胀变化的比例.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08年以前我国通胀主要由成本因子和货币因子主导形成,可以认为通胀属于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混合型通胀;2008年以后通胀由货币因子和需求因子主导,成本因子反而抑制通胀,因此是典型的需求拉上型的通胀.

(2)货币因子、通胀惯性、需求因子和成本因子能够分别解释通胀变化的45%、30%、20%、5%.通胀惯性和需求因子能够迅速强烈影响通胀,货币因子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持久,而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弱.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我国当前通胀治理对策.一方面控制货币供应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在合理区间内,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注重防通胀.要继续结合实际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实现货币信贷供应和社会融资需求合理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甚微甚至产生抑制作用,可以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调控,扩大其产品需求.这样既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促进就业,又不至于使物价过快攀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平稳,降低了对货币供应的依赖,从而保证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这样在稳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这将对兼顾稳增长、防通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经济研究,2008(12):50-64.

〔2〕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1):106-117.

〔3〕张海波,徐慧.我国CPI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86-88.

〔4〕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46-59.

〔5〕王金明.我国通货膨胀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2(4):44-50.

〔6〕卞志村,高洁超.基于NKPC框架的我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1):27-35.

〔7〕李毅.通货膨胀的动态形成机制及动力来源分解—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2014(3):104-113.